产业集群不仅仅是产业的唯一空间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和产业扩散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产业集群不是产业的唯一空间存在形式,产业是选择集群还是扩散或其它空间组织形式,按照经济学的表述,取决于聚集经济性的大小,如果按照数学方式,精确地说,是边际聚集收益递增、递减或鸡蛋。 产业的集群和扩散是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内部众多企业互动行为的结果。借助于SCP分析范式,产业集群或扩散是市场空间结构,产业中的许多企业关于价格、产量、产品差异化、生产规模、投资和研发R&D等方面在特定空间中的战略互动行为是市场空间行为,而在这一特定空间内部的产业绩效与同一产业在其它空间的产业绩效相比较的优劣则是产业集群的市场空间绩效。 按照哈佛学派产业组织学的思路, 产业集群或扩散的程度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空间行为,而市场空间行为进一步决定了这些企业的市场空间绩效。按照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学的分析思路,属于市场空间结构的产业集群或扩散是事物发生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变化的原因;具体到某个行业或市场,则无论产业选择集群,还是扩散,或者其它空间组织形式都无关紧要,只要相比较而言,哪种空间组织的产业绩效高就应该选择哪个,这就效率优先的取向;企业的市场空间行为是依存于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函数的,是效率导向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空间行为决策,这一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产生了什么样的市场空间结构如产业集群或扩散或其它。 关于产业空间组织形式,除了大家耳熟能详产业集群,产业扩散之外,笔者在此举一个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事物……“天涯若比邻”的虚拟企业。 我坚信:未来肯定还会有其它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的。
从我的考察之中,在国内当前的产业集群研究中,似乎有两个学术中心,一个是”北派“,以北
京大学王缉慈教授为核心的主要基于地理学科的学术团队,也是最早将产业集群理念介绍到中国学术界并且引起官方高度重视的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权威;另一个是“南派”,以浙江大学的许多经济学、管理学教授、博士为中心,主要依靠对浙江特色民营经济的实地调研,再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研究的学术“集群”。我们要想了解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最新状况,就应该虚心向这些专家学习,因为这两个产业集群研究的“集群”都有特色。 王缉慈教授盛名远扬,其专著已经成为国内产业集群研究的圣经。而对浙江大学相关研究的介绍,我觉得,既然王老师举办这个开放式学术平台,其初衷肯定是有与国内所有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共商国是”这一条的。所以,我作为在上海的一个研究产业集群的小学生,希望浙江大学的一些前沿研究与北大一样走上前台。 比如,浙江大学金祥荣教授就是杰出学者,其大作《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就是典型的代表作。金教授把要素区分为产业特定性要素和重叠性要素,分析的基本结论是,产业特定性要素在特定地理空间的大规模集聚解释了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他认为,产业特定性要素包括产业特定性知识(industry-specific knowledge)、技术工匠(drafts or arts)和产业氛围(industrial atmosphere)。按照我对此文的理解,在短期内,这些产业特定性要素就是区域依存型要素,通俗一点,就是非流动性要素;从其对两产业替代、互补竞争模型分析来看,重叠性要素是一种流动性要素;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与非流动,最终导致了地方产业的专业化之路。 再分析下去,如果所有要素都是非流动要素(当然我所指的要素是一种狭义的“古典”要素),那么,产业集群就是唯一,因为没有要素的跨地域、跨产业、跨企业流动,其它任何产业的空间组织形式都没有存在价值,都是多余; 反言之,如果所有要素都是流动要素(当然我所指的要素仍然是一种狭义的“古典”要素,不包括制度和金教授的“产业氛围”等),那么,产业集群就不一定是唯一,有可能根本不存在产业集群这一产业的空间组织形式,比如,产业在空间的各点的“密度处处相等”。从这一意义上说,产业集群与产业扩都是产业的空间组织形式而已,没有高下和优劣之分;这如同产业组织学对垄断和竞争的区分一样,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只是两个极端,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而现实世界是,所有的市场结构都是从完全竞争到完全垄断的之间状态,是一个“连续函数”,如从铁路、电力到农产品。所以,在产业的空间组织形式上,把产业集群当做唯一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