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与市场短缺



市场短缺是计划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对于计划经济为何必然出现市场短缺的问题,科尔奈曾经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在他看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一种“父子关系”。由于政府对于企业的要求通常会给予乐于满足,于是导致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致使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有不受限制的趋势。如果仅仅从微观的角度来考察,那么科尔奈的分析无疑是对的。因为构成需求的因素无非购买的欲望与能力。在购买欲望不成问题的情况下,需求就只受由预算约束决定的购买能力的影响。如果预算约束是软的,则购买者的需求就会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如果这种情况很普遍,则必然导致需求无限扩张和市场短缺的现象。科尔奈的分析有两个基本的缺陷。其一,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则不会出现所有企业的投资需求都无限扩张的情况。因为作为“父亲”的政府,其自身所受到的预算约束是硬的——政府掌握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在政府的预算约束既定的情况下,政府给予某个企业的财政补助越多,则能够给予其他企业的财政补助就会越少。因此,就企业的整体而言,其预算约束仍然是硬的,其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是有限的。其二,他的结论只对生产资料(投资品)的需求有效,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无效,因为他本人也承认,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是硬的。

    事实上,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如果不考虑货币因素,或者假设货币的价值不变,那么一个国家的总需求最终要受总供给的限制,它是不可能超过总供给的。因此,所谓市场短缺的原因,只能从货币因素中去寻找。众所周知,在每一笔交易中,交易的商品价值始终等于交易的货币价值。在经济社会的总交易中,交易的商品总价值也始终等于交易的货币总价值。不同之处在于,在单个的交易中,不必考虑货币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周转次数问题。而在社会的总交易中,平均一单位货币在一年内可以周转多次。因此,交易中的货币总价值就等于同名货币的数量与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于是就有PQ=MV,这就是著名的交易方程式。其中,P、Q、M、V分别表示总价格、总交易量、货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

    因为交易的商品总价值实际上就是按价值度量的商品的总供给,交易的货币总价值实际上就是按价值度量的商品的总需求,因此,交易方程式也表示按价值度量的商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恒等关系。在上式中,如果假定总交易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货币数量的增加表现为价格水平的提高,换句话说,名义总需求的增加导致物价水平上涨。现在进一步假设价格水平也保持不变(如政府对价格进行严格的管制),则货币数量的增加便表现为名义总需求超过实际总供给,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短缺现象。在价格管制的情况下,市场短缺表现为通货膨胀的压力。这就是说,在实际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数量和名义总需求的增加在价格管制在存在时表现为价格水平的上涨,在价格管制不存在时表现为市场短缺。当然,从理论上看,在存在价格管制的条件下,除货币数量增加外,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和总产出的减少,都会导致商品的市场短缺。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在存在价格管制时,市场短缺是由货币数量增加相对快于总产出增加引起的,或者说,是由总产出增加慢于货币数量增加引起的。

    为什么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总产出增加通常会慢于货币数量的增加?原因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与市场经济相比,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动力相对不足,或者说,人们相对没有生产的积极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企业的目的只是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而生产任务的多少又大致是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确定的。这意味着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决定将来的生产任务。既然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是既定的,那么将来的任务和目标也大致是既定的。因此,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激励事实上是很小的。即使企业有扩大生产规模的动力,它也没有扩大生产规模的能力。因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所必须的一切条件,包括资金、物资和劳动力都不掌握在企业自身手中,都必须向各有关部门去要。而在国家所掌握的各种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企业的全部需要,其结果,企业往往是缺这少那,形不成现实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在各企业内部,劳动者吃企业的“大锅饭”,劳动者的报酬和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之间也没有密切的联系,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也不高。在现有企业生产能力不可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国家只有通过建立新的企业来扩大生产规模。但在现有生产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家所能掌握的可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的资源终究也是有限的。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与市场短缺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尽管实际总产出的增长有限,但社会各方面对货币的需求却十分旺盛。为了满足社会对货币的需求,国家不得不增加对货币的供给。在货币数量相对快于总产出增长的情况下,如果存在价格管制,则必然导致普遍的市场短缺现象。在各种商品普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国家不得不实行配给制,对各种商品实行按计划定量供应,由此导致“票证经济”。可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短缺是制度性的,其根源在于人们的生产激励严重不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2911.html

更多阅读

鸿润时代根营销从“整合”到“融合” 品德 数学 整合 融合

当今世界,企业面临着各种挑战,比如全球一体化、市场需求的饱和等等。营销体系在帮助企业有效应对挑战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一些新的好的策划的产生,鸿润时代根营销新标准,企业品牌连锁效应等标准在应对业务连续性等问题。

网王之王者的华丽转身 从实业家到投资家的华丽转身

  采访整理:杨军 苏静      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为企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产业机遇和市场发展空间。很多靠实业发家并且已经逐步稳定的企业家在思考:怎样从被投资,转型到投资别人?他们在努力寻找产业机会,实现了从实业家到投资家的

业务员压货绝招:从“乞求”到“拯救”

        从“乞求”到“拯救”,是一种“心”的改变,但更是一种质的飞跃。服装行业业务人员只有研究了客户的心理需求,与客户打一场真正的“心理战”,对客户实施“攻心”战术,业务员才能明晰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在压货的市场实践中

声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与市场短缺》为网友宸墨诚星城拾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