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象教育部发了近60次"减负"指令都不能将中小学生的课时负担减下来一样,政府部门发了许多次"药品降价"的指令,也没有见效。相反,这些指令一方面没有见到药品价格下降,另一方面反而造成药厂药商的意见冲天,对我国今后的药品研制存在巨大隐患。可见,政府的行为真是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为何不多想其它方式与办法,想出个既符合市场规律,又达到降价目的的好办法呢?更高明的是:我们如何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去自然地达到降价的目的?实际上好办法仍然是有的。在本人看来,只消一些软办法,即可较好地达到目的。这个办法是:严令开药品处方的医生,一定要将他们所要开的药品名称、规格、用法写清楚,让患者知道。这个办法可以通过医药行政主管等政府部门的经常检查中加以督促;另外,如果医生不写清楚,则患者有权以侵犯"知情权"与"自由选择权"对医院与医生进行投诉。这样,患者就有条件从医院以外的药店中购买到价格比较低廉的药品,而不一定非要从医院中购买。而如果医院以外的药店市场是比较充分竞争的,则其药品价格是低的,这样,通过医院以外的药品市场的低价格,来迫使医院内药品价格的下降。另外,为了弥补医生的处方有可能流失到外面,可以把医生的诊费大幅提高。因此,这里所提供的医治药价虚高的"处方"是:1、严令开药品处方的医生,一定要将他们所要开的药品名称、规格、用法写清楚,让患者知道。2、政府有责任打破医院以外的医药市场的垄断状态,使它们通过更充分的市场竞争而使药品价格尽可能降下来。3、大幅提高医生的诊费以弥补医生处方有可能流失的损失。这才是根治药价虚高的符合市场规律的办法。而那些政府强制性的药价下降行为,从来是不得人心的,只会将问题积累得越来越大。――黄焕金】
发改委和卫生部开"药方" 医治药价虚高症
http://business.sohu.com/20050606/n225830271.shtml★《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王红茹/北京报道 "以药养医"的体制使医院同时扮演着"天使"与"魔鬼"的双重角色,而药价虚高早已为百姓所深恶痛绝。发改委药品降价和卫生部取消医院药品加价的两条消息传出后,随即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但对于制药企业、医院来说却是一记致命的重拳。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从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相关人士处获悉,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近日拟出台一个新一轮药品降价方案。本次降价将涉及16种抗生素和6种新进医保目录的药品,降幅平均高达60%以上,其中个别品种的降幅将达到93%,为历次药品降幅"之最"。如果不出意外,新一轮的药品降价将会在6月启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先后16次将药品降价,累计降价金额达300亿元。但老百姓似乎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药价有太多的下降。此次降价,能否彻底扭转虚高药价形势?
药企医院抗议降价
据悉,这次降价所涉及22个品种,都是临床使用量非常大的品种,主要是高档头孢类,以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等抗生素为主,同时还有胸腺肽、干扰素、水溶性多种维生素等品种。 "目前,由于原料、能源等价格上涨,国内的制药企业已经面临生存危机。这次降价方案对国内制药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河南漯河制药厂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对我们医药公司的销售商来说,如果取消药品加价制度开始实行,对我们肯定有影响,收益比以前要少了。" 广州市某医药公司销售经理宋军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取消药品加价其实没有考虑现实情况。" 鉴于此次降价方案将对国内制药企业造成重大影响,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等24家全国性的行业协会集体上书国务院有关部门,并在上书中提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药价应主要由市场决定",希望能听取他们对此次降价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这次的药品价格调整方案还在讨论之中,没有最后确定,因此不方便对此发表意见。"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另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为抑制药价虚高,目前卫生部正计划取消医院药品加价。 据了解,我国的医院药品加价制度早在1954年就开始设立,作为一种补偿机制,医院可以在药品批发价基础上加15%,提留下来弥补挂号及医疗技术费用的不足。全国大型医院收入构成中药品收入一度占到60%,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后,这个比例依然占到45%。而在一些中小医院,这个比例更高。就是这样一个制度,让老百姓发出"一般人生不起病"的感慨。"医院卖高价药是不对,但是给医院的卫生费连工资都不够开,还要医院满足所有患者的所有的服务,钱从哪里来?"北京医院一位负责人无奈地向《中国经济周刊》说起医院的难处,"如果医院把15%的药品利润全部取消,医院的药房何去何从?如果医院不要药房,医院的药怎么进、怎么用、怎么指导、怎么控制,很多问题牵涉到里面,这些都是问题。"
内资外资应"一视同仁"?
目前,在讨论的降价方案中,国内药企的品种价格普降60%以上,而外资企业的专利药降价只有20%,外资企业的非专利药降价只有25%左右。 内外资药企的品种价格降价反差如此之大,将影响到国内制药企业的生存问题。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我国现有的近7000家制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研发能力低,大多靠仿制药品来压缩成本。2004年我国三大类药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下降4.98%,其中国产类药品价格降幅最大。国内制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哈药、华北制药、新华制药2004年盈利均出现严重下滑,另一家抗生素龙头企业鲁抗医药陷入了亏损境地。24家协会上书中也呼吁有关部门能考虑国内制药业的实际情况,希望国内制药企业和外资制药企业药品降价幅度要一致。
"外资或合资类的药品在生产工艺等方面要比国内企业有一定优势,但从疗效成本来讲,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差别。这次所涉及的外资企业有罗氏、礼来、上海施贵宝等,但他们受到的影响远不如国内企业。"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朱长浩表示,希望国产仿制药和原研药能够一视同仁,在降价幅度上保持一致,以给国产仿制药公正待遇。 对内资不满"内外有别"的声音,广州某医药公司的宋军却有不同看法,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内外有别是应该的,我作为医药公司的人我都能接受。因为原研药的质量和技术有保证、有跟踪,而仿制药只能仿制到一定程度,不能完全百分之百仿制下来。因此,从技术的角度考虑,应该遵从原研药贵、仿制药便宜的事实。" 根据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委员会提供的数据,一个新药的诞生往往需要付出8年时间和10亿美元左右的代价,专利药最大的成本在研发领域而非生产领域。另据了解,从去年11月份开始,发改委价格司先后派员到一些抗生素生产大厂调查,摸清了抗生素目前的生产成本。由此看来,外资企业的产品降幅小于国产药的降幅,发改委有一定的依据。药品降价是引"狼"入室?
药价虚高由来已久,国家也曾16次降价,为什么依然收效甚微呢? "这次降价对医院、药厂和医药公司这些中间商都会有影响,这是一个链条。这里面涉及到国家体制、机制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在这条链上,虽然有一些不正当获利,但同时也有医院和生产厂家各自为难的地方。" 曾对医药体制的生产、销售以及整个体制做过详细调研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医药物流研究中心主任宋远方教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直言,"抑制药价虚高本身就是整个供应链的问题,不是说简单地让生产厂家把药价压下来,要是能压,为什么不早压?如果一纸命令压下来并不完全是好事。" 其实,发改委决定降低药价的目的是要挤掉水分、抑制药价虚高,但单项的改革恐难收效。据了解,我国目前有药品批发企业约有1.6万家,这些药品批发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主要靠折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赢利。如果现在只是单纯取消药品加价,医院收入将大幅降低。医院要生存,必将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看病贵"难题依然解决不了。 因此,根治医药价格虚高,板子打在"降价"上,恐怕并未"对症"。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把国内药厂的药价压到最低,国内药厂没有了再生产、创新的能力,企业没有任何动力的时候,这时国外的医药企业就会大举进入,我国的医药工业就难以为继了。" 宋远方教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外药根本是不降价的,美国的大牌医药公司辉瑞等的毛利达到80%多,但是对药品的反投入和创新就达到了20%到30%。因为有资金的投入和创新,总有新药和好药问世,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目前的看病贵,表面上看起来是药品价格过高,其背后是体制和机制问题。"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高级工程师俞观文认为,"药品降价只是治标之举,要从根本上解决医药价格问题,还需要医疗、医药流通、医保等多方面改革的同步进行。" 业内专家认为,医疗费用高涨是一个综合性病症,它折射出了我们在医疗保障体制上的种种弊端。治理药价虚高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的政策性降价很难达到效果。医药体制改革是和其他改革(包括医疗保险、申请劳动保护体系、卫生费的投入、医药健康费的投入等)牵连到一起的,因此,要彻底解决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并最终通过市场竞争来决定药品价格,到了那个时候,可能中国的老百姓为药品回扣买单的历史才能够真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