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从产品生产者的生产过程中去寻找产品的价值规定,实际上,一个产品的价值规定,并不在于生产这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而在生产同类产品的其它生产者的生产过程中,在于这个其它生产过程所耗费的成本的多少。假设相关市场P上有生产相同种类的两个生产者A与B,他们分别生产产品a与b,而产品a、b实际上是相同种类的产品,即它们在使用价值上是完全可以互相替代的。那么,产品a的价值规定并不在于生产a的生产过程本身,并不在于这个过程所耗费的代价的多少。相反,产品a的价值规定的多少由产品b决定,由生产者B在生产产品b时所耗费的成本的多少决定。为什么这样?因为,产品b的成本会使相关市场P上的同类产品的价格最低维持在产品b的成本线以上,正是这种"价格维持"使产品a"沾光",获得同样的价格。这种情况在现实中非常多见,比如国营医院的高医疗费用,会使私人诊所获得过高利润。假设医院医治一个感冒花费1000元,那么私人诊所同样有道理收费800-900元来医治同一个疾病;如果医院医治一个感冒的价格上升到1500元,那么私人诊所收费1300-1400元来医治同一个疾病,就毫不奇怪了。所以当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从而维持高成本价格价格时,它们实际上是在替私人企业获得高额利益创造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比如,假设因效率低下的原因,国有石油公司的石油产品的价格必须维持在较高水平,那么,私人石油产品公司就可以跟随被国有石油公司的产品所维持的高价格水平,从而获得高额利益。相反,如果国有石油公司的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市场价格所维持的程度大幅降低,那么,就会挤死许多私人石油公司,这个道理谁都知道。这个"价格维持论"也可以解释国际贸易的贸易摩擦现象。因为中国大量代成本低价格的商品拥入西方国家市场,使西方国家同类商品的价格不得不下降到相应程度,这样就会危及到这些国家相关行业的企业生存与工人福利,从而引起他们的不断抗议。他们要求通过关税或其它方式把中国商品的价格抬高,从而使自己产品的价格能够维持在原先较高程度上。但是,提高中国商品的关税迫使其价格上升,虽然有利于西方国家中生产同类商品的相关行业,却损害消费这些商品的其它行业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生产消费)。比如布什曾经想提高美国进口钢铁产品的关税,这自然会使美国钢铁市场的钢铁产品价格提高,从而有利于美国生产钢铁的行业,但是,这种价格上涨却损害了美国消费钢铁产品的其它行业,如汽车、建筑及其它制造行业,迫使这些行业成本提高,这些行业产品成本提高又进一步使更多行业受损。因此,提高关税虽然维护了美国钢铁行业的利益,但却造成了美国的更多损害,最终得不偿失。马克思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价值,似乎使人以为产品价值是由产品的具体生产过程决定的,实际上并非这样,它仍然是用别人的成本耗费、用整个相关市场的成本耗费水平来衡量某个生产者所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的价值。

200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