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施建淮教授发表于《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7-8期)的论文“怎样正确分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以一个新的视角分析了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这里,就该论文的第一部分作一简单介绍。
众所周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持续扩大,到2004年已达到6659亿美元,约占GDP的5.6%。这也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如此巨大且不断增长?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是否可持续?对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不同分析方法会得出何种结论?如何调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该论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这里所介绍的是,作者分析的国际上对经常项目逆差的两种不同分析方法(角度)。
第一种方法是从微观角度来分析,认为经常项目逆差等于一国贸易余额(出口与进口之差)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支付。例如,美国2004年贸易逆差为6171亿美元,构成了当年经常项目逆差的绝大部分。由于进出口价格弹性对贸易收支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所以这种微观视角分析方法也被为弹性分析法。
美国政府和许多贸易保护主义者通常运用这种方法来分析美国经常赤字,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美国经常赤字的表象是美国进口多、出口少,而主要原因在于贸易对手不公平的贸易、汇率制度的不合理等等。由此出发,美元需要贬值,于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逼迫日元升值,现在又不断给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
第二种方法是从宏观角度来分析,认为一国经常项目等于储蓄-投资的缺口。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皆因美国储蓄率太低、投资率太高。例如2004年美国国民储蓄为16390亿美元,而国内投资为23070亿美元,国民储蓄不足以为国内的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缺口6680亿美元需要通过国际借款来弥补。因此,当年经常赤字约为6680亿美元。
麦金农等经济学家运用这一方法来分析美国巨额赤字,把经常项目逆差的问题归咎于美国的不节俭。在这一思路之下,他们认为美元贬值不足以解决经常赤字,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没有道理,美国必须解决好自己的问题,特别是私人过度消费和政府庞大的财政赤字,才能解决美国严重的经常项目逆差问题。
不过,在施建淮看来,这一两种分析和相应主张都是片面的,因为他们都只是从孤立的单一国家角度来进行分析,他们的分析和主张只适用于“小国经济”,而不适用于美国这样的“在国经济”,他们都没有揭示出导致美国贸易逆差扩大和美国国民储蓄下降背后的共同因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