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它又是抽象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一方面都是人类劳动力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并且,当作第一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又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支出。并且,当作具体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①[1] 即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马克思对此的论述主要有三点:
一、每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中都包含具体劳动,这是各种使用价值作为商品互相对立的前提。而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是抽象劳动。二、商品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二重性。现实生活中,随着物质财富即使用价值量的增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可能同时减少。“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因此,劳动二重性的对立运动,必然引起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对立运动。
三、马克思总结性地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抽象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从另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是“特定的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加图等人,虽然已经知道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创造的,并且初步确立了劳动价值论。但是,他们并没有发现抽象劳动。因此,他们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有严重缺陷的。譬如,如果说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可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劳动又是怎样互相比较呢?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只有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才对这一问题给予了科学的解决,所以说劳动二重性的提出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从宏观上讲,由于具体劳动回答的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因而它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分工体系和社会产业结构状况;由于抽象劳动回答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问题,因而它反映出来的是社会分工中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必须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的社会分工,在量上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从微观上讲,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
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所作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正是由于这一发现,才彻底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马克思根据他的劳动价值理论,进一步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