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生态恢复规划 河北省“十一五”生态环境发展战略思考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坚持不懈地搞好生态环境保护是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近年来,河北省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了生态建设,加大了工业污染治理力度,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生态农业试点和自然保护区面积进一步扩大,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环境恶化与生态破坏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提高。

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要有清醒认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仍很严重,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生态恶化加剧的总体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深,并呈现出区域性破坏、结构性解体和功能性紊乱的发展态势。今后一段时间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既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欠账,又要紧跟经济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步伐,环保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一、我省当前生态环境状况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1、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使我省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我省农业生态试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太行山绿化、绿色通道建设等有了新进展,生态环境建设效果明显。目前全省已建成生态农业试点市、县24个,试点村、乡400余个,试点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我省新建了平山驼梁和灵寿漫山两个自然保护区,使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14个,保护区面积达15.9万公顷,为改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2、全省生态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目前,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主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1)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生境衰变(2)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并呈加剧趋势(3)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低(4)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功能退化(5)海洋污染不容忽视(6)固体废弃物问题突出。

二、造成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人为因素特别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导致生态破坏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生态环境意识,发展思想存在偏差。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时,人们往往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经济增长速度轻经济增长质量,助长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思想和掠夺式经营行为。

2. 宏观决策机制、生态保护监管机制不健全。到目前为止仍未建立起一套能够协调各经济职能部门及重大建设项目的综合决策机制。各级环保部门只有滞后的监督职能,没有先期参与决策的权力,这必然难以避免地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3. 乡镇企业、城市工业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缺乏生态观念,不能与各地区、各部门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密切结合起来,同生产区域布局、技术路线、产业结构、城市结构、产品设计等各方面结合起来,不能做到“经济发展,环保先行”。

4.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加快经济增长,各地往往是在不对区域性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的情况下,加大资源开发力度,高投入、低产出的经营模式加大了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三、加强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1. 加强政府领导,建立综合决策和监督、管理机制。 “ 十一五”期间,河北将力争使全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将生态保护和建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考核。其次,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中,逐步形成环保部门统一监管与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机制。同时,要逐步强化市、县、乡三级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加强其在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建设规划和计划编制与实施、国土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以及参与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中的作用,以加强对重大开发整治项目的前期工、作管理,深入做好项目的环境可行性论证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领导做起,严格把关,不让一个污染项目出现错误决策,形成后患。最后,加强省环保局的工作力量,统一指挥管理全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加强政府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力度。特别要针对我省水资源严重匮乏和为京津两市提供水源的现实情况,统一协调京津冀两市一省的水资源分配问题,制定水资源利用补偿机制等政策,尽快为京津冀的水源保护与合理分配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案。

2. 提高全省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持续发展伦理道德教育与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逐步将环境保护、改善生态、合理利用资源等纳入城乡居民教育内容中,提高民众的资源、环境意识。同时,鼓励并引导合理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的形成与推广,尤其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消费形态予以特别的关注和研究,寻求对策改变其落后的消费模式,减缓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要加强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将可持续发展内化为广大人民的自觉行动。积极创造有利环境,吸引广大群众参加环保社团组织,加强民间社团的监督作用,减少政府决策失误。根据国家生态保护的法律与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地方法规和管理办法,使我省的生态环境保护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

3.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省环境管理与执法必须实现十个方面的转变。树立“大环保”观念,从单纯抓工业污染防治向治理工业污染与生态保护并重转变;从老污染源治理向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和治理老污染源并重转变;由重防治大中型企业污染向防治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小摊点污染并重转变;从重第二产业污染防治向第一、二、三产业污染防治并重转变;从分散的点源控制向区域的总量控制转变;从重立法向立法与执法并重转变;从环保独家执法向多部门协调联动、联合执法转变;环境宣传教育从揭露问题为主向正面宣传教育为主转变;从整体推动的工作方式向典型引路、重点突破的方式转变;实现从粗放型传统管理向网络型科技型现代化管理转变。这些转变,是我省环境新形势的迫切需要。随着环境保护的深入发展,对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衡量将不再局限于“水、气、声、渣”,而是综合考虑污染和生态的各项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判定这一区域的综合环境质量。

 4. 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增加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的投入,加强资金管理,同时实行适度的生态经济发展倾斜政策。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要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指导,加快我省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结合《首都 21 世纪初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以环京津生态圈工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是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此,政府一要增加投资,加强资金管理,专款专用。二要多渠道筹措环保资金,实现投资社会化、多元化。要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组织、吸收社会力量投资。利用外资是今后增加环保投资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各级政府应加大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项目资金融资工作,用活用好国内外的生态环境保护支持资金、信贷资金和国债资金。三是高度重视生态型经济发展的投资指向,从改善生态环境的实际要求出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必须实行必要的优先支持和适度倾斜政策,把有限的物力和财力,适当集中在生态经济发展的领域并在税收、信贷、利益分配和外汇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实施绿色工程计划,国家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发行债券和开征环境税等渠道建立国家环境保护基金,采用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法,增加对重点流域和地区、城市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投资。

 河北省生态恢复规划 河北省“十一五”生态环境发展战略思考

5.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抓好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规划。全省大中城市要重新调整城市规划布局,改变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的状况,改变城市“摊大饼”的空间拓展方式,改变单核心城市形态通过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给水、排水通讯、电力、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骨架拉动城市形态由生产经济型向生态型的转变;按照省环保局、省建设厅《加强小城镇发展中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抓好小城镇环保规划工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沿海地区禁止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的通知》要求,全面落实禁磷工作;围绕城乡地表水地下水水源保护、城市区大气环境保护、城乡食品污染预防、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四个危害最大的问题,抓住城区污染工业的搬迁改造、主要工业“三废”的治理回用、城镇污水和垃圾的治理回用和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和煤烟治理四个主要污染环节,选择和安排污染治理工程项目。通过建立和完善多个功能区环境保护工程与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环境污染补偿机制,理顺功能区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捆绑资金保证如期完成重大污染治理项目,达到国家城市大气污染“双控”目标和保证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6.采取积极政策和措施,促进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趋于合理。必须加速产业结构模式的转换,发展低耗高效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态型产业。抓好重点污染企业稳定达标和重点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同时抓好新建项目的联合把关。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路是:控制资源农业和高耗水农业的惯性增长,调高节水农业的比重;控制城乡电力、造纸、冶金、皮革、化肥、漂染、选矿等高耗水工业的惯性增长,调高生物制药、环保等低耗水工业的比重;控制粘土砖、小水泥、砂石等传统建材工业的惯性增长;适当调高资源占用费用和短缺资源与原材料价格,发挥价值规律在产业发展中的调节作用;制定并组织实施中长期和年度产业政策,发挥市、县、乡三级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加强新建项目管理,严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重污染工业项目上马,把产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现有支柱产业的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深化清洁生产审计制度。目前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已经颁布,已经将企业进行污染预防的内容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提出了国家要对清洁生产污染预防项目加大支持力度,要组织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污染预防的自愿行动深入落实这一法规。

在生产力布局调整中,要加强各级政府对工业发展的分区调控,转变城镇和区域的经济职能,促进区域经济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引导工业向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小区、城市规划工业区内集中。加强环境敏感区城镇与工业发展的立法管理,开展城镇和工业区可持续发展试点和示范。

7.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环保,实行农产品检验制度。在未来五年和十年经济社会发展期间,应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建设一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示范区。强力推进农业节水,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集蓄节灌等高效农业灌溉节水技术;当前除了加强对农民推广科学的施肥及农药施用方法,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污染外,要继续加大农业生产的安全控制,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减少化肥污染和污灌污染,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健全农产品监测体系,建立农产品市场质量评价制度,河北省在农业标准化工作方面坚持做到突出“一个重点”,建立“三个体系”,抓好“五项工作”。在全省已制定和实施的多项农业标准的基础上,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建立多个标准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综合体系。在大力宣传普及农业标准化的同时,加大推广和实施标准化的力度,加快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对各类农产品尤其是蔬菜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和检验制度,有害物超标的农产品限制入市交易。通过科学合理使用技术,通过市场调节手段,引导农民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积极发展秸杆还田和综合利用,增加有机肥的施用,加大以秸杆青贮、氨化、贮为主的过腹还田及秸杆机械化还田等成熟技术的推广,开辟科学利用秸杆的新途径。积极发展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新能源,尤在张家口、承德地区大力推广丰宁、宽城县农村新能源开发经验,解决生态脆弱地区农民生活能源利用问题。

8.加强植被保护,退耕还林(草),进草场家庭承包,推行舍饲圈养。重点加大“荒山、荒滩、荒坡、荒沟”四荒治理开发力度,加快太行山、燕山、永定河、潮白河、滦河的小流域治理,坚持乔、灌、草结合造林种草,强化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管理。重点在城市、城镇、村庄等重点区域周围,加快森林生态圈建设;在主要交通干线、河区、沿边、沿海等地带建设高标准绿化带;在燕山、太行山大面积采取飞、封造相结合的形式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提高蓄水保土能力;在坝上高原地区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网,全面退牧退耕和禁牧禁耕,以改善植被和土被状况,启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沙化活跃和重点防治区,封育与飞播草灌结合,可以相得益彰,每公顷投资几百元,是其他治理工程所无法比拟的,也是多快好省的治理措施,可以增加对农区牧区的保护能力;坚持贯彻国务院 2002年 4 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按照《意见》中规定的退耕还林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落实各项任务;重点抓好张、承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在先抓好试点工程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我省草场退化、沙化、荒漠化从根本上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机制问题。解决草场退化的最根本办法就是实行草场家庭承包经营制。与之相配合,坝上地区必须转变传统的畜牧业粗放经营方式,逐步实现由天然草场向人工草场转变,由自由放牧向舍饲棚养转变,改羊的放养为舍饲实现生态与生产的双赢。这既是在源头上改善生态环境,又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生态与生产双赢,可以充分调动牧民爱护草原、保护草原和向草原投资的积极性,是我省实现草原生态保护目标的根本措施。

9.积极推进生态经济试点和示范,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归根结底是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城镇体系、消费体系、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如建设生态农业、生态牧场、生态城市、生态工厂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地域综合体系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和现成的模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紧紧抓住影响和带动生态环境整治建设全局的问题,开展综合性的试点和示范。如生态农业试点、生态区域(县、乡)试点、清洁工厂试点、资源高效利用试点等,通过试点和示范,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从河北省目前实际情况看,控制治理污染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任务依然艰巨,对环保产业而言,则意味着市场机会。

10.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依法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经营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重点加强以中幼龄林、低质林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森林抚育,提高现有森林资源的整体质量,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现有 1719 万亩天然林、天然次生林,依据不同生态地位,逐步实施以全面禁伐、封山育林和人工促进更新为主要措施的保护工程;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要坚持“成熟一个,批准建设一个”的原则,加快典型自然生态地区、有特殊保护价值天然林区等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当前应首先划定保护范围,将急需保护的地质地貌、物种、自然景观等先保护起来,以防止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对已建成的自然保护区,要加强管理,逐步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管理水平,彻底改变“建而不管,管而不力”重开发、轻保护的局面。

11.积极推进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尽快制定相关的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对策与措施,制定和实施能源效率标准和认证标识制度,规范节能产品市场;大力调整结构,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整体技术水平;研究制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促进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激励政策;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机制;加大信息、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与此相适应,未来需重点发展的技术包括节约和替代石油技术、洁净煤技术、节电技术、余热余压回收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三废”综合利用技术、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等。重大示范工程有洁净煤示范工程、电机示范工程、绿色照明示范工程、煤层气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矿区煤矸石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共伴生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示范工程,节约型、清洁型企业示范工程和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市场化示范工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2419.html

更多阅读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高校十二五规划总结

安县花荄镇人民政府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一、 “十一五”工作总结2006年以来,我镇以构建“富裕花荄,平安花荄,和谐花荄,魅力花荄”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稳镇、工业强镇、科技兴镇、商贸活镇”四大战略,按照“农业做特,工业做

河北省战略转移 河北省“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战略

  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保护与节约的关系,综合利用各类资源,做好各类废弃物的资源化回用和综合治理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必须抓好的几件大事,而

声明:《河北省生态恢复规划 河北省“十一五”生态环境发展战略思考》为网友你给的感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