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按照经济的贫富来分类时世上只有两类人(三类),穷人和富人,抑或不贫不富的人。当经济学按照人的贫富来划分时,经济学就有了两种分类:穷人经济学与非穷人经济学。以往的经济学差不多都不是以穷人为对象的。因此研究穷人的经济学就有了新的意义。

研究穷人经济学需要政府的推动,政策的支持。经济学更多的时候是趋利的。穷人的经济学是基于公平与正义的理论的。公平与正义的推动要靠政治行为使然。温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多次强调“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并且引用教育经济学祖师人力资本理论的缔造者、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舒尔茨的观点:“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世界大多数贫穷人当中,又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计的。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这是政府对公平与正义的推动,是穷人的福祉所系。研究穷人的教育经济学是研究穷人经济学一道风景。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穷人比例大,解决了中国的穷人问题也就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中国的主要问题。研究穷人经济学离不开穷人的教育问题。穷人的教育经济学问题应该讨论穷人如何接受教育、用多少钱为穷人办教育国家发展更快,经济效益更好,社会更安定团结。社会更能体现公平、公正和效率的统一。过去我们研究解决穷人的问题,只体现在对穷人的扶贫政策地简单落实上,简单的物质扶贫只是掩耳盗铃或强心注射,真正的扶贫是精神扶贫。只有从穷人的思想意识、移风易俗的日常行为、知识水平和工作生活技能等方面进行扶贫,才能彻底改变穷人的生存状态。把选择职业的技能教给穷人,把市场竞争的技能教给穷人,把致富的技能教给穷人也要把争取公平、公正的思想意识时事政策和法律法规教给穷人。不能让他们求助无人、救济无门;只有精神家园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也只有这样穷人才会真的致富。只有穷人的致富才有国家的富裕、社会的富强。我国教育投资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转移支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穷人教育的投资,是穷人教育经济学的大问题。因为只有让穷人有了起码的做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保障了他们的生存问题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发展问题。穷人是不能只靠施舍生存和发展的。如果是那样,既是穷人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穷人的发展需要有强劲的动力。过去讲要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是这个道理。穷人发展的动力在哪里?穷人发展的动力来自自身的奋发图强、社会的大力支持和政府合理的制度安排。穷人的教育经济学既是帮助穷人致富的学问也是帮助穷人适应社会的学问。穷人的教育经济学不光是政府对穷人进行精神扶贫的经济学,穷人自身应该掌握自己的教育经济学帮助自己脱贫致富。另外应该有富人如何帮助穷人致富,要使穷人变仇视富人为感激富人。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只讲富人剥削穷人的理论,不讲富人资助穷人的理论。富人只要是合法取得的财富,穷人是没有理由仇视的,也不可以说就是剥削穷人所榨取的。绝大多数富人的成功是他们的智慧与辛劳的报答。其实在穷人的致富路上富人所起的更多的是积极的作用。在穷人的经济学里要设计一种制度经济让富人帮助穷人感到无上光荣,让穷人接受富人的资助知道无限感激。科学高效的劳动是穷人致富的根本。政府用教育帮助穷人脱贫致富要教育穷人获得知识技能,教育所有人劳动光荣、发家致富更光荣。劳动者万岁,劳动是社会生生不息、国家基业常青的动力。富人和穷人都是劳动者,有时候富人比穷人更辛苦、更具有劳动精神。只是富人在追求财富时可能穷人在追求无聊与闲适。劳动者的劳动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大凡富人在未成功之前可能体力劳动多于脑力劳动。等到功成名就之时脑力劳动多于体力劳动。穷人通常是日复一日的体力劳动。要想使穷人变福就要教育穷人转变劳动形式,由体力劳动走向脑力劳动。因为在一个“兴百姓苦,亡亦百姓苦”的年代里,穷人号称苦力即干苦力活的人。只有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的社会才会诞生机械化的农民和操作电脑的工人。孔夫子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抛去价值观不论,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一个正常形态的社会里是不可能出现劳力者治人的,除非在监狱、在战场、在贫下中农“闹革命”的日子里。穷人期望着致富,国家也期望着富强。教育穷人致富了,国家也就自然富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