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人指责我总是以主张以市场的手段解决问题。言下之意,他们仍然是想用更多的政府手段去解决问题。但是现实已经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中给予政府部门更多的干预机会,所产生的“不正之风”就有可能更严重。因此,按照中央政府的意思:凡是市场能够解决的事,政府应该少插手;我们应该积极认真地探索以市场插手解决问题的切实办法,这是中国改革的大方向。比如医院药价虚高问题,可能是最隐蔽最难解决的问题,我们已经看到在这个问题上政府部门的无可奈何心态。那么,如何用市场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呢?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市场”到底包含什么样的精神,而不单只看到“市场”的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比如,市场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自由选择权’;市场的基本意义就是维护消费者的这两个基本权利,凡是剥夺了消费者这两个权利的行为,都不算是市场行为。那么我们如何用这种“市场精神”去解决药品虚高的问题呢?现在的患者在医院的医生那里是否获得了较充分的知情权与自由选择权?医生是否按自己的责任将患者的病情及打算要施行的治疗办法充分告诉了患者?没有!他们中许多人总是想方设法隐瞒病情,好按其需要开些有回扣的检查与药品。然后,当患者获得了充分的知情权后,是否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去自己认为适合的地方选择药品与检查,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案?没有,医院内部存在着‘微观层面的垄断性’,让患者一进去就丧失了这些权利。而这正是问题的根源所在。打破医院内部的微观垄断,才能彻底根除药价虚高的问题,从而使患者获益。在此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是:维护好患者的这些基本权利;包括为患者的自由选择创造更好的医院外部的市场环境。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市场手段很理想地解决很麻烦的问题了。――黄焕金】
供货79元零售510元 药价虚高内幕
( 2005年08月25日 17:37 )
零售价510元的某药品胶囊,其供货价只有79元!其中的巨大水分竟都是被中间的流通环节“吃”了。今天,第40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在南京国展中心举行,来自全国的各大药商都云集南京进行产品推广。昨天,记者提前探访了正在布展的药交会,竟无意中发现了药价虚高的惊人内幕。
零售价与供货价差价惊人
昨天,记者来到国展中心,尽管交易会尚未正式开始,但是几乎所有的药商在紧张布展的同时,安排专人负责与各级代理商联系。在一家海南的药业公司展台前,记者看到某种医保乙类胶囊零售价竟高达510元,工作人员热情地强调说,该产品是新药,拥有罕见的利润,医院用药每月两千盒不成问题。由于是新药,其开出的供货价也非常优厚,只有79元,假如记者是直供医院的话,不限数量底线,哪怕一件、两件都可以供货(一般600盒为一件)。采访中记者发现,药品的供货价与零售价相差数倍的情况非常普遍。在许多展台前,药商们都表示,可以开出的供货价为零售价的贰零扣(即两折),当然这还只是“官方价”,具体优惠还可以再谈。
药价越高供货价可能越低
按照商品的正常交易规律,零售价越贵的商品自然出厂价越高。可是在药品的交易中,这个规律却不灵了。
在某广谱抗生素头孢拉定(薄膜衣)片的药厂展台前,记者看到他们同一产品按照不同的定位分成了三种档次。即0.5g×24片/盒的零售价为42.40元,以大城市、较富裕区域的三甲大型医院为主,属高端市场;0.25g×24片/盒的零售价为21.20元,以二甲医院等中型医院为主,属中端市场;0.25g×12片/盒的零售价为10.80元,主要开发低端市场,以小型医院、诊所为主。按照零售价比例,照理说,这三种档次的供货价应当也是呈减半的价格排列,但是记者了解到,42.40元/盒的供货价为8.1元,而21.20元/盒的供货价则为5元,至于10.80元/盒的,供货价则未定。该药品的供货商表示,虽然成分完全一样,仅仅只是包装不同,但是零售价便宜的药供货价并不低,反而是贵的药供货价会较低,原因很简单,越是贵的药,利润越高,让“药贩子”可操作的空间越大,这样也才能更有利于他们“开发市场”嘛。
巨额差价流向何处
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差价对比,记者不禁奇怪,究竟这其中的巨大差价流向了何处?一位厂商代表道出实情:“现在药都不好做,打通环节非常重要,这些差价自然也就主要流向中间环节了。”
在一家经销头孢类产品的公司展台前,当记者以代理商的身份询问供货价时,厂商竟非常“牛气”地表示,南京市场上的三级医院几乎都被他们“搞掂”,要代理只能通过他们在南京地区的代理商进行二级代理。在该厂商掌握的供货明细上,记者清楚地看到南京地区十多所三级医院都名列其中。而二级代理的价格则根据区域的不同、各地政府投标价的不同以及每月的药流量大小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种药品要进入医院,首先得向药剂科申请,在得到分管院长的批复后,还得经过医院药事委员会的全体通过,这才能有机会在医院药房里露面。但“公关”到这里还不算结束,还得跟科室主任、具体的医生一一打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医生多开药,也才能取得较好的销量。不过有些药品也会“钻空子”。昨天的药交会上,就有一家药商在介绍产品优势时表示,其产品推广容易,开发医院时可以用于重症急救药,不一定等药事会批准,只需要“搞掂”急诊室和具体科室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