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础第一章试题 《经济场论》第一章·第1节(2)



二、什么是经济价值、经济规律?有什么本质特征?

 经济法基础第一章试题 《经济场论》第一章·第1节(2)

经济事物的自身为什么会发生状态上的变化?经济事物所处的环境又为什么能够对经济事物的存在与运动状态产生影响力?如果没有搞错的话,这与经济事物质量、性量的大小与多少和经济事物所处环境事物的“能级”对比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知道,电荷的存在与作用是通过电场来实现的,而引力的产生又势必与物质质量的存在与大小有关。那么,经济存在与运动状态的变化是否也与状态有关?

(一)什么是经济价值?又什么本质特征?

在经济学中,价值是使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汇。按照经典经济学的诠释,价值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为了与相对论经济学的价值加以区别,笔者把上述这种价值成为“狭义价值”。然而,笔者这里讲的价值不同于经典经济学的价值,因为它不仅包括“狭义价值”,也包括人类劳动的“广义价值”。

1、什么是经济价值?是怎样构成的?

谈到价值,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人类劳动,因为经典经济学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甚至由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然而,笔者却以为,这是一种狭隘的价值观,因为它忽略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劳动不仅可以创造价值,也可以使价值毁灭”。谁能说战争、恐怖主义、恶性竞争、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制假、造价不需要人类的劳动?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其是在毁灭价值。

当然,这也不是说,在上述行为的发生过程中也会使一部分人从中获得价值,但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它们是一种反价值行为。由此可见,说价值是人类劳动产物或者说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是站不住脚的。那么,价值究竟是什么呢?笔者以为,价值是一切事物、物质都能创造的一种能量物质的释放过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某种能量物质被释放出来的时候便形成了价值。

很显然。笔者这里所讲的是“广义价值”的概念。或许,看到这里就已经把人们给搞糊涂了。就算作者讲的是“广义价值”,又怎么会与能量物质扯到一起了呢?是否有意往糊涂里整人呢?当然不是了。我们知道,在化学上有一个“化合价”的概念,它讲的是某一种原子所能够结合其他原子的一种能力。比如,在水分子中,由于一个氧原子可以结合两个氢原子,所以我们就是氧的化合价为“2”。

笔者以为,只要是物质都具有广义的价值属性,人类的劳动价值无非是这广义价值体系海洋中的一粟而已。诚然,劳动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因为人类劳动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人类体能的释放过程。但是,如果把劳动看作是价值的唯一来源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谁能说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生态不具有价值属性或者说经济价值?谁能说生产过剩的产品和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发生又是在创造经济价值?

由此可见,一种事物、物质是否具有经济价值是需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的,或者说是需要将其放置在一定经济社会环境中来认识。否则,如果一味地强调人类的劳动而忽视了非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什么叫“科学发展观”?我看就是要我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生物、人与人的和谐,而根本点又在于处理好整个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否则就谈不到价值。

2、经济价值的本质?为何体现为经济利益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不了解自己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物质,所以也就很难再认识其他经济物质的存在。也可以说,它是人类发生错觉的一个客观原因。这是由于,尺子自身是丈量不了自己的。可是,当我们了解到人类自身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物质的时候,那么也就不会再为是谁创造了经济价值的问题而发生争论了,因为作为经济事物、物质都有自己的使用价值,所以也就有转化为价值的可能。

当然,也有转化不出价值的可能,这是由于价值这种东西被人类给异化了,使它们失去了原始意义上的物质、财富的一些性质。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说物质、财富是由人类创造,而只能说人类可以使物质、财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得到提高——也有降低的时候。比如过剩劳动就是一种产生和转化不出价值的经济物质。同理,不能产生和转化出价值的经济物质也就成为了非具有价值意义的物质了。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价值是一种尚未形成的经济利益,而所谓经济其实就是在经济事物中所含利益的多少与大小。具体地说,一种经济物质的价值要体现出价值是需要转化的。言外之意是说,存在于经济物质中的价值有被转化出来的可能,也有转化出不来的可能。当被人们转化出来的时候,价值成为了利润;当没有被人转化出来的时候,那么价值就有可能成为反价值——企业亏损。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经济价值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能够为人们带来利益,但还不能把它就理解为是利益,因为已经获得的才能叫做是利益,而未能获得的利益才是价值。这样,价值与利益之间便产生了一种本质、内在、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能够带来经济利益并不等于就一定能产生和转化成为利益,而利益一旦产生,那它就不再属于价值的范畴而应该属于利益或者成为利润的范畴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利润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得到证实。我们知道,利润是资本的前身,如果没有利润也就不会有资本。那么,什么又是价值呢?价值应该是可获利益、利润的一种度量。也就是说,价值不仅与利益、利润不同,也势必与资本不同,可以说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经济学范畴。至少我们应该承认,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价值与资本是有区别的而与利益的区别却很小。

(二)什么是经济规律?为何体现为经济模型?

翻开教科书,我们会得到关于规律的解释,即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由于它会不断地重复出现,并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所以它能够决定事物向着某一趋势发展。为此,教科书上又解释道,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能通过实践来认识它、利用它。

1、什么是经济规律?为何产生于经济场?

笔者以为,上述对于规律的解释有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嫌疑,因为它没有把“规律是怎样产生”的问题说清楚。诚然,规律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然是可以“通过实践来认识它、利用它”的,但是,如果我们对规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上,那么我们也就很难谈“认识它、利用它”的问题,因为“联系”实在太抽象了。

天文学、宇宙演化学、宇宙化学和天体物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包括宇宙、时空在内的物质世界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一定是后天演化而来。因此,笔者以为,就像所有的具象的物质一样,物质的运动规律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一定是由后天演化而来的。因此由于经济事物、物质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所以作为经济事物、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经济规律自然就是由后天演化而来的。

大家知道,在人类尚未诞生之前是没有什么经济和经济规律而言,那么经济规律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当然是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以后的事情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包括价值规律在内的经济规律都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者说规律是具象物质产生、存在、运动的伴生体。那么,规律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笔者以为,规律产生于场。

何以见得?第一,在客观世界中,先有物质而后有物质场,先有物质场而后也就有物质的运动规律,因为一切物质的运动都受到场的制约。第二,规律是物质存在状态、运动过程、运动趋势的具体表现,而物质的存在状态、运动过程、运动趋势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层次与意义上的场;第三,规律与物质场是伴生物,没有物质便没有场,没有场也就没有物质的运动规律,即一切规律总是具体的。

当然,这也不是说,具体的和有所指的规律的运动就不再有规律,也就是说规律也存在着自己的运动规律,笔者把它称为“规律的规律”。比如,笔者阐述的“广义场论”或者说“经济场论”就是试图揭示“规律的规律”的科学,而“规律产生于场”的描述也正是为了向世人说明、论证这个道理。

2、经济规律的本质?为何就是“经济模型”?

笔者以为,经济规律的本质体现的不是别的,正是经济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模型,简称为“经济模型”。什么是模型?当然是物质存在与运动的行为准则;什么是经济模型?当然是经济事物、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的行为准则。换言之,模型也就是物质存在与运动必须要遵循的一种规律,当然是不能违背的东西了。搞建筑的人和销售建筑物的人都离不开模型,模型的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物。

我们知道,在物理学、数学、生物学上有许多的模型,比如在宇宙演化学上有“宇宙大爆炸与膨胀模型”,在地球地质学上有“大陆板块与漂移模型”,在生物学上有基因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在古典力学上有“质能守恒与转化定律”,在经典物理学上有“万有引力定律”,在量子力学上有“波粒二像性规律”,在相对论力学上有“质能关系式”,而“统一场论”、“规范场论”其实也都是一些模型。

现在,我们先不讨论这些所谓的“模型”是否具有模型意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要想成为模型,一定是物质存在与运动规律的体现。比如在数学上有许多定理、公式,其实它们都具有模型的意义,因为我们都不能违背。那么,在经济学上是否也有具有模型意义的东西的存在呢?当然,“扩大再生产理论”和“投入与产出理论”,以及管理学上的“量·本·利关系”等也都具有模型的意义。

经济规律的本质为何体现为“经济模型”呢?这是由于凡是规律都是不能违背的,或者说它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准则,否则受损失的也就只有我们自己了。换句话说,规律这种东西之能发现而不能创造,因为创造也是创造不出来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规律是不能认识、利用的。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律这种模型又不同于建筑建筑学、工业生产中的模型,因为建筑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模型可以制造。

尽管如此,建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模型的制造也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否则受损失的仍然是我们自己。如此也就说明了,经济规律模型的存在与人类的认识水准有一定的联系,不能离开了人的认识水准去妄谈什么所谓的模型。但是,这并不是说人类的意识可以决定经济模型的产生,而是说人类的认识离不开模型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由于客观上有经济规律、模型的存在才有对它们的认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2247.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第5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复习课教学设计

原文地址:第5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复习课教学设计作者:何彩霞跟岗学习上的第一节课,现在整理如下,请多多指教。【考试大纲要求】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II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II【教学目标】一、核心知识:1、结合实例从分子水

声明:《经济法基础第一章试题 《经济场论》第一章·第1节(2)》为网友放荡低吼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