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交易流程 资源减量化、信息替代与经济流程的转变



[ 摘要 ] 资源对经济长期增长的约束问题是当前理论界的焦点,现有的循环经济研究没有走出传统经济理论的困境。作为循环经济的核心,资源减量化的精义在于减少生产环节之前和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无谓消耗,避免大规模生产条件下盲目竞争导致的产品过剩问题,实现微观领域的产销平衡和宏观领域的总供需平衡。为此,须对社会经济流程进行再造,即通过信息资源替代物质资源,使交换在生产之前发生,即虚拟交换前置。

[ 关键词 ] 经济流程,物质资源减量化,信息替代,虚拟交换前置

 

自然资源的大规模消耗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资源减量化问题在以过度竞争和过剩生产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学框架内面临着理论困境;作为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给人类缓解资源约束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然而,当前人们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大部分关注于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而对资源减量化的研究重视不够,尤其是对资源消耗源头控制(包括资源开采和资源配置以及生产决策)的疏于研究,是当前循环经济文献的一大缺憾。由此看来,对资源减量化的研究在今天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拟从经济流程的转变来探讨资源减量化问题。

 

一、基于资源减量化对传统经济学的批评及循环经济理论的扩展

1.对传统经济学的批评

传统经济学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组成,即当今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分别以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为主要理论支柱,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对两者进行了综合,形成对经济运行的折衷解释。微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微观领域信奉市场调节,宏观领域强调政府干预。这种思想存在的一个突出缺陷是:市场的自由竞争(即价格调节)是以产品的过剩为代价(因为只有在规模生产阶段才会出现边际成本递减,此时产品才有竞争力,其结果必然是生产过剩),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必要干预(即数量调节)则是以生产能力的过剩储备为前提的(因为乘数效应只有在存在足够的产出能力时才会起作用)。这样,在微观层面,规模生产的低成本意味着物质资源的高投入;在宏观层面,为熨平经济波动而进行的总需求刺激同样会导致对物质资源的巨大消耗。归纳起来,现有经济理论存在的局限,从资源减量化的角度来看有以下几点:

(1)边际效用决定价格的观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水与钻石的“价值悖论”[①]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例子。(2)产量最大化亦即资源消耗最大化。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经济学既是研究如何提高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学问,也是引导人类对资源的“大规模最优快速消耗”的理论工具。(3)生产者以消费需求为目标,进行生产决策。由于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人具有有限理性,消费者偏好的不稳定性等等,生产的盲目性和竞争的无序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生产性浪费将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4)自然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严重的负外部性[②]。物质资源消耗的低成本使厂商在进行规模生产决策时根本没有必要考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5)宏观经济学追求短期供给和短期需求,导致大量的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引起资源的极大浪费。例如大量库存在宏观经济学中被视为必要[③],即存货投资在供给方可防止脱销,在需求方可防止市场波动,投机因素也占有相当份额。(6)长期增长理论“没有将资源环境对经济系统的约束整合进经济分析模型”(侯伟丽,2004)。长期增长理论包括资本决定论、人力资本决定论、技术决定论以及制度决定论,均把自然资源假定为无限供给。

2.循环经济及资源减量化研究综述与扩展

    (1)关于循环经济与资源减量化的相关性研究。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减物质化,即通过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等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达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和最小废弃。所谓资源减量化是指通过管理和技术的改进,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同时也满足既定的生产和消费的目的。西方学者关于资源减量化问题的主要理论成果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是运用增长模型研究资源的稀缺性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即“增长阻力”[④];微观层面是运用贴现率研究资源的最优消耗[⑤]。当前的研究则主要侧重实际操作和工程技术方面,如在残余物的管理方面[⑥]。

在中国,循环经济被理解为是对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物质能量流动方式的管理经济(任勇,2004),但在理论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循环经济的重点在于末端治理,即加强废弃物回收,形成物质循环(谢旭人,2003);第二种观点是认为循环经济的重点在于源头控制,视资源使用减量化为循环经济第一要义。国内关于资源减量化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宏观角度探索经济运行的资源减量化,对资源的价值、价格、产权界定,对资源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及其价值的变化和相互关系,资源的配置、流动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当前循环经济研究的侧重点存在着分歧,即是重再利用和再循环,还是重减量化。显然,前者是一种亡羊补牢式做法,并没有脱出传统理论的“窠臼”;从社会生产流程(即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大环节)角度看,后者虽然对输入端和生产过程在技术上做了控制,它也无法减少盲目生产和过度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因此,现有的循环经济知识存量仍然停留于传统经济学的“领地”。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整个社会生产中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马传栋,1986)。从这个意义上讲,现有的循环经济理论的缺憾可概括为:①由于更容易操作,故更注重再利用和再循环的研究。②废弃物的资源化固然弥补资源的浪费,但是对废弃物的处理也存在资源再消耗。③缺乏对资源高消耗者(包括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的硬约束。④没有认识到信息资源的对自然资源的替代性及其优势在循环经济中的地位。⑤关于资源减量化的研究要么侧重于纯工程技术性的问题,要么就某一单独学科作细节性探讨,均不足以对根本性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2)循环经济理论的扩展。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减量化的轻视和生产环节中潜在的减量化存在空间的忽视是现有循环经济文献的“硬伤”。真正实现循环经济减量化,还需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在宏观领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微观主体如何最大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与有效消耗是同一事物的两面)。基于资源减量化原则,笔者对循环经济理论作如下拓展:(1)资源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生产领域的资源减量化是关键。(2)树立新的资源观,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成为现实,实现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耗减量化要求(即减少物质流)的主要路径是增加经济活动中的信息流、知识流,通过信息流的增量来弥补甚至超越物质流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通过对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提高对物质与能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起到对信息物质与能源的置换作用。(3)再造社会生产流程,实现“虚拟交换前置”。在企业、社会和自然“三赢”的条件下,如何做到在生产环节做到资源减量化,即实现物质资源的最优消耗呢?可行的思路是:信息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交换在生产之前实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虚拟交换前置”思想不仅是社会总生产流程的重构,而且对广义的生产活动(供应、生产、销售)和狭义的生产(研发、设计、制造)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虚拟交换前置”思想的涵义、理论基础及理论框架

1.“虚拟交换前置”的涵义

“虚拟交换前置”思想可定义为:以物质资源的最优消耗为目的,建立物质资源的最优消耗的激励约束机制,以信息资源的交换部分地替代物质资源的交换,以信息成本的增加取代物质资源的无谓消耗,引导供应商和需求商实行定单生产和以需定产;消费者先订购后消费,把在生产之后发生的交易提前进行,在宏观上实现社会经济流程再造。这样,既减少总生产中非必要物质的流动和损耗,又缩短社会总生产的时间。由于企业内部有交换在前的内在需要(稳定的市场和利润),企业外部即整个市场形成交换在前的约束条件,从而在微观领域形成资源最优消耗的运作机制。因此,原来的社会经济流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就可以改造为:虚拟交换--生产—分配—实际交割—消费。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交易实际上是一种合约行为,因此,虚拟交换是一种以信息交换、有法律保护和稳定预期的供求意愿的交换为内容的合约行为。从表面上看,它与一般交换并无实质性差别;但是,通过交换与生产环节的置换,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将被纳入运转有序、物耗优化、流转快捷的轨道。

2.“虚拟交换前置”思想的理论基础

“虚拟交换前置”思想是信息经济和生态经济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既利用了信息化和虚拟化的经济运行方式,又顺应了生态化的伦理诉求。交换先于生产而出现,关键在于信息的流通快于物质的流通,这是虚拟交换前置的技术保证。不仅如此,虚拟交换前置还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1)传统的经济流程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四大环节顺畅运转,关键在于交换的顺利实现。如果动态地观察整个社会或者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交换环节就变得极具价值了。从传统的生产过程来看,由于交换总在生产之后,生产变成既定事实,社会总福利就只能在生产后的“饼”里面分配,却不能改变“饼”的大小,故存在帕累托改进。如果改变生产和交换的次序,把交换放在生产之前,即“按需生产”,我们就会发现:生产者将会以现实的需求作为生产目标,大规模生产带来的大规模浪费将会减少;而同样的需求得到满足,资源节约、劳动节约导致社会总福利增加。

(2)交易成本理论及合约经济理论。实现事前交换的关键在市场供求矛盾,供求矛盾的作用机理在于交易成本的分布(李雷鸣,陈俊芳,2004),交易成本扩大是社会高度专业化的必然结果(诺斯,1994),物质资源耗费引致的成本扩大则构成社会发展的瓶颈。通过对交易成本的消解实现物质成本的节约为“虚拟交换前置”思想提供新的理论解释:成本和收益是事物的两面性,交易成本的存在及其降低伴随着社会总福利改善(即消解成本的收益)(张五常,2000)。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合约理论,交易实际上是一种合约行为(Cheung,1983),虚拟交换是一种以信息交换、有法律保护和稳定预期的供求意愿的交换为内容的合约行为。中间商的功能是通过改变合约形式传递价格信号,在经济流程转换之后,中间商的经济意义也需要发生新的变化以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

(3)相关理论支持。“虚拟交换前置”思想综合运用了虚拟经济理论、信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现代企业运营理论等多学科知识,建构于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之上,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的扩展。虚拟经济理论认为,信用、产权和信息技术是支撑虚拟经济的三大支柱(曾康霖,2003),其中,信用是思想基础,产权是制度条件,信息技术是物质前提;虚拟经济是市场化高度发展的交易形式,这种有产权制度保障和信息技术支持的信用交换是对生产与交换环节置换的制度创新。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具有资源配置、要素联结和协调的功能;还由于它具有异步性特征,可以解决意识与实事的超前以及时空差异问题(李丘,1994)。它将使人类社会的制度、组织、管理结构以及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信息资源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使其得到更合理的配置。这种建立在高效的信息反馈和信息控制的基础上的新机制,是实现事前交换的客观基础。“虚拟交换前置”思想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交换模式:使通过交换产生的系统效应达到尽可能的资源消耗少、流通时间短、信息反馈及时、供需衔接好(杨文进,2002)。这种交换模式的实现在微观上取决于两个因素:需求信息的搜寻能力和企业供给的反应能力。信息化时代企业运营理论的新要求。在微观经济循环中,要实现“以需定产”,根本上是解决信息对物质的部分替代;知识和信息对物质资源的部分替代为实现事前交换提供技术支持,形成传统商业模式所不具备的新的竞争优势。信息化提出对企业运营新要求:①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包括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网络、及时准确的需求预测等);②足够的信息传递。企业的品牌、产品质量等信息应为消费者了解;③生产流程的敏捷反应和适时调整;④企业信息化技术处理能力。

3.“虚拟交换前置”思想的理论框架

由于知识经济的非物质化(“软化”的发展方向)和减物质化(“绿化”的发展方向)有利于物质资源在经济过程中的有效循环,在这种背景下,“虚拟交换前置”模式以实现物质资源的最优消耗为目的,在物理形态上以信息资源替代物质资源,在价值形态上以交易成本替代物质成本,通过信用基础和产权保障实现事前交换,事后生产,从而解决微观上资源的无谓消耗和宏观上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流通。因此,“虚拟交换前置”思想可以提炼为四个命题:

命题1:自然资源的产权明晰和价格重估形成资源长期有效的开发利用和动态跨期配置。

命题2: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中间商的功能变革导致信息资源的价格下降和价格信号传递速度加快。

命题3:命题1和命题2改变了微观主体的偏好,形成新的社会福利函数(包括个体的效用函数)和企业成本函数(或对偶性的生产函数)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预算约束,进而形成资源配置的微观激励约束机制。

命题4:生产者在进行生产决策时,由于存在自然资源价格上升的成本约束和信息资源价格下降的收益激励,更多地倾向于信息资源要素对自然资源要素的替代;同时消费者也产生类似决策,因此发生先交换后生产,从而形成资源有效消耗的微观主体。

通过上述四个命题,在整个经济活动中,信息流替代物质流完成事前交换,最终在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达到资源的最优消耗。下面再对这四个命题作深入的讨论,并建立模型。

首先,考察整个社会的物质流动和资源的动态配置。克尼斯在1970年建立了一个没有产品积压的物质流动模型[⑦]来着重考察残余物的管理问题。克尼斯模型抽象掉产品积压的条件,着重于末端的管理。这种模型属于前面所说的静态分析。而市场不出清是大规模生产条件下的常态,要使系统达到持续均衡,就要解决产品过剩问题。这就需要解决源头管理问题,即从整个经济系统资源动态配置(消耗约束)和企业的生产决策两个层面来进行管理。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自然资源的产权明晰和价格重估来改变了微观主体的偏好,构造新的社会福利函数和企业成本函数,实现外部约束内部化。旧的社会福利函数并没有把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环境的改善、生态的优化等包含进去,新的社会福利函数应吸纳新的变量,形成社会经济行为的新约束。同时,现在企业的成本函数没有把外部成本内部化,有必要对成本函数中要素价格和要素组合进行强制性约束(包括市场手段和其他手段)。

其次,考察企业的要素投入组合和生产成本构成的变化(即从实物量和价值量两方面分析)。对企业而言,合意的生产应是生产者均衡(利润最大化)时供需相等。而最大化作为目标本身蕴涵着不确定性和风险。企业进行生产决策前,要考虑到需求信息的搜寻成本、与顾客的交易成本等因素(后面统称交易成本)。要实现生产者均衡,在生产要素组合中,需要比较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成本、收益。假定其他要素价格不变,设信息资源要素和物质资源要素的边际收益分别为MRi和MRm,当MRi>MRm时,企业愿意更多地使用信息资源;当MRi时,企业愿意更多地使用物质资源。要使企业愿意更多地使用信息资源,就需要增加约束条件: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物质成本。而交易成本的降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产业的发展程度,物质成本的提高则需要增加对使用自然资源的机会成本(通过提高贴现率),使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即自然资源的价格等于现价加上准租金(或影子价格)。也就是说,随着自然资源价格的上升,信息资源要素的替代弹性将变大。这样,对生产者来说,信息成本的相对降低提高了事前交换成功的概率,减少了盲目生产的冲动,增加了以需定产的激励;同时,自然资源的替代弹性变小,则形成以需定产的内在约束。由此形成社会经济流程再造的微观主体。

最后,从社会总生产角度建立“虚拟交换前置”模型(如图1所示)。社会总供求局部持续均衡可以通过事前的交换来实现,从而做到资源减量化。在此模型中,由于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正外部性(信息成本降低)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导致信息资源的价格降低;由于跨期配置和产权明晰自然资源价格上升;在利润最大化的激励和成本最小化的约束下,生产者根据订单,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或下游需求商,进行及时生产,快速流通。其核心在于以信息流替代物质流,实现物质资源的消耗最优化。

 

 

            I2    I3             M1   I4          M2    

 

 

 

                              

                     图1:“虚拟交换前置”模型

图1为简化的经济流程图,即从虚拟交换经合意生产(即有订单的生产)、实际交换到下游需求,再将下游需求信息反馈到前置的虚拟交换,继续新一轮的流程;同时中间的合意生产和实际交换也是虚拟交换活动的信息源。在图中,虚线表示信息流(I),实线表示物质流(M)。其中,I1表示真实需求信息,I2表示完成虚拟交换传递给生产者的需求信息,I3和I4表示中间环节的信息;物质流M1表示具有显性需求的物质流,它小于无定单生产时资源投入量;M2表示实际交换完成后的物质流。从整个循环过程看,信息流使虚拟交换发生,进而虚拟交换使信息流替代物质流,减少盲目生产和无谓浪费。

 

三. “虚拟交换前置”思想的经验分析

1. “虚拟交换前置”思想的现实性

 “虚拟交换前置”思想已在社会中局部实现:①互连网的普及衍生出新型消费方式,如网上订购、个性化定制等。②规模定制。它把规模生产和个性化需求结合起来,既具有规模经济的低成本优势,又体现个性化服务的灵活性(即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较短的交货提前期)。而且这种有现实需求的规模经济,实现的不仅是低成本生产,而且是资源的适量消耗。③定单生产。一些先进企业以市场链为纽带,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用户资源,实现“零库存、零营运资本和(与用户)零距离”。④PeopleSoft总监理查德·斯科特提出了“按需制造”思想。基于需求驱动制造解决方案的优势在于整合工厂与顾客端、供应商端的关系,企业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生产任何模型、任何型号的汽车零部件及整车。⑤CRM(以客户为中心管理)、ERP(企业资源规划)、CIO工作机制等企业信息化技术的推广。CRM +ERP搭建了一个市场通达的信息网络,ERP是拆除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墙”,CRM是拆除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墙”,从而达到快速获取客户定单,快速满足用户需求。

2. “虚拟交换前置”思想现实需要的经验解释

运用微观经济分析,可以从消费者偏好和中间经济组织存在空间等方面进行解释。(1)关于消费者偏好方面,有如下情况及理由:①品牌忠诚。②对产品的知识不完备,需要专门的技术服务。③个性化的需求。如家具定制。④经常性消费,节约“磨鞋底”成本和谈判成本。如报刊杂志订阅。⑤商品价格变化小,且需求弹性小。⑥大宗保鲜性差的生活易耗品,如鲜奶。

(2)经济组织存在的逻辑在于降低交易成本,交换领域的经济组织能够为供求双方提供足够的信息,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作为合约的一种形态,这种组织以各种适当的生存方式发挥着供求双方的纽带作用。从产权角度来看,根据对交易活动的收益变动性所发挥作用的不同,产权及其收益分配应进行合理的配置(Barzel,1997)。在事前交换以及实际交割的整个交易活动中,供应商、销售商、生产商以及消费者对商品的价值变化有各自的贡献,他们之间福利的分配,视其功能而定。

 

四、“虚拟交换前置”思想的政策含义及进一步的讨论

1. “虚拟交换前置”思想的政策建议

(1)社会经济管理层面。①确立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的观念,实现经济运行的“软化”(信息化)和“绿化”(生态化),使整个经济活动朝着物质资料生产、知识智力生产和生态环境生产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的方向运行。因此,要实现物质资源减量化,则需要信息资源增量化。②建立有利于实行“按需生产”的非正式规则,倡导定单生产和定单消费等新型经济活动方式,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物质减量化生产的价值导向,确立生态型、可持续的经济伦理观。③强化信用。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伦理基础,加强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环境,也是企业自身成长的需要。④严格保护消费者权益。事前交换加大消费者风险,只有建立并严格执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才会形成庞大的市场需求。⑤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传统中间商的功能转型。信息网络技术、数据采掘和知识发现技术是新中间商存在的基础,“关于信息的信息(Meta-information)的价值”是其存在的利益基点。基于Internet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和物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姚立新,蔡斌,2000)

(2)宏观经济层面。对政府来说:①改造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完善绿色GDP核算。建立资源资产帐户,从实物量和价值量两方面进行收益负债统计。存货一直被计入GDP,而相当一部分存货最终成为废品,这是对资源的浪费。只有真正到达经济运行终端即为消费者消费的产品才能计入GDP。因此可以提出“绿色存货”概念,对存货作另行分类统计。②对企业实行次品和废弃物审计。不仅要审计其污染情况,对于大规模产生造成的产品积压和生产废料也要进行限制。这种情况形成的生产成本对企业是一种内生约束,而对资源的大规模浪费和占用也应成为其内部约束。③建立现代资源产权制度。即建立归属明确、权责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资源产权制度。④在全社会实行降低资源消耗的贴现率的会计标准,对自然资源重新定价。可运用产品价格将等于环境成本、生产成本与时间成本之和的定价方式(劳成玉,2004)。

(3)微观经济层面。对企业来说,要适应“交换先于生产”要求,可做如下努力:①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从技术支持和员工素质等方面入手进行信息化建设。②自觉建立有关产品信息和企业信息的信号传递机制,减少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如品牌塑造,培育顾客对产品品牌的忠诚度,稳定和争取更多的客户;提供产品保证;良好的售后服务等;还可以确立分享合同的安排,减少交易方因寻求信息优势而产生的浪费性活动。(Barzel,1982)。③进行市场细分,把握消费者偏好的变化。④企业生产流程再造。为实现灵活、快捷的交易提供及时制造。⑤引导健康消费、绿色消费,从消费方式和产品等方面创造新理念、新文化。

2.进一步的讨论:现实的问题与可能的问题

(1)为什么“虚拟交换前置”难以普及?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①信息产业的不发达。表现为信息服务业落后和信息技术低普及率形成巨大的信息搜寻成本(包括用户寻找合适产品、厂商寻找合适消费者以及谈判成本,特别是降低企业的促销成本、与用户的接触成本、接单成本以及仓储成本,这些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互联网消解。(方兴东,2000))。②社会信用尤其是商业信用环境存在很大问题。由于缺乏严格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目前的商业交换很难形成稳定、安全的预期。以抵押信用为基础的事前交换增加了交易成本,同时又可能形成新一轮的机会主义。③面向终端消费者的障碍。首先是国内许多制造企业并没有以终端客户为核心的需求,它们与终端客户的接触主要集中在售后的客户服务上;其次是受体制束缚,同时CRM系统实施的巨大成本也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最后,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和人力资源现状也使CRM的实施缺乏必要的技术保障和人员基础。④中间商(包括物流业,批发零售业、仓储业等)角色及其功能的转换滞后。在Internet平台上,传统中间商的许多功能需要转型,并开发一些原来所没有的新功能,以适应信息技术对经济活动的冲击。⑤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不够。巨大的事后交易成本(合同执行成本)是消费者对事前交换缺乏信心。

(2)“虚拟交换前置”思想实践中可能产生的微观经济问题。①事前交换是一种信用交易,加大了消费者的风险以及从交换到消费的时间间隔。这种风险包括定金的安全性、事后生产者或供应商在产品或服务方面产生的道德风险等各种机会主义。②可能会诱发较多的“柠檬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于商品的效用评价高于其真实价格,诱发卖主提供次品的动机,柠檬市场产生,逆向选择机制的作用导致市场失灵。③交换先于生产是对现实需求的满足,对于潜在需求和即时需求缺乏适应性。对部分个性化需求因成本过高而无法满足,或者是以较高成本满足,从而减少消费者剩余。④企业对定单生产会产生“路径依赖”。前期生产投入的大量固定资产及其继续追加投入,都将成为沉没成本。尽管减少了市场不确定性,但是消费者偏好的变动以及生产者之间的竞争,都可能使未来定单发生变动,从而产生巨大沉没成本。⑤外部冲击和随机扰动对定单生产的影响。如“非典”、“能源危机”等事件对企业冲击很大,但又缺乏准确预见。

 

〔参考文献〕

[1]Cheung, Stephen N.S.,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1),1-21.

[2]David. Romer.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Second Edition[M]. Mcraw-Hill Company,Inc,2001:39.

[3]Barzel, Yoram.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2nd [M].,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7.

[4]Barzel, Yoram. Measurement Cost and Market 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2.(25)4,27-28.

[5]Dornbush.R,Fischer.S&Starz.R. Macroeconomics. Eighth Edition[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McGraw-Hill出版公司,2001:344.

[6]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为,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5.

[7]平狄克. 微观经济学(第四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克尼斯,鲍威尔. 环境质量与残余物的管理[M],上海:.三联书店,1990.

[9]克尼斯等. 经济学与环境——物质平衡方法[M]. 上海:.三联书店, 1991.

[10]侯伟丽. 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兴起与经济学理论范式的转变[J]. 经济学家,.2004,(2).

[11]任勇. 中外循环经济的比较[N]. 中国环境报. 2004-07-02.

[12]曾康霖. 虚拟经济:经济活动的新领域[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13]李丘. 信息经济[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道格拉斯.诺斯.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成就[M]. 台北:时代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4.

[15]张五常. 经济解释[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16]张五常:租金的耗费和价格的唯一性,契约经济学(科斯等著)[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62-65。

[17]杨秀苔,蒲勇健. 资源经济学——资源最优配置的经济分析[M].1993.

[18]杨文进. 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19]李旭,朱道立. 绿色营运的理念、实施及其管理对策[J]. 管理论坛. 2004.

[20]胡跃龙. 多层次替代——走出能源“困局”的路径创新[J]. 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4-09-22

[21]马传栋. 资源生态经济学[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

[22]劳成玉. 绿色GDP与自然资源的资产化管理[N]. 光明日报.2004-09-29.

[23]谢旭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http://www.setc.gov.cn。

[24]方兴东.互联网新浪潮与传统产业的互联网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0-03-29.

[25]姚立新,蔡斌.电子商务下的新中间商经济模式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

 

 

 

 

 

 

Reduction of Resource, Information Replacement and

the Change of Economic Process

YANG Xuefeng    ZHANG Weidong  

(Economics Schoo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Hubei,430074 )

 

Abstract: The constraint of resources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s focused by the theoretical cycles in the present. The present research of circular economy theory is negatively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economics. As the core of circular economy, Reduction of Resource is to reduce potential meaningless consumption before and during production, to avoid excess product resulted from excess competitions under mass production and to achieve the balance of production and sale in microeconomic fields and the balance of aggregate supplement and aggregate demand in macroeconomic field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it is necessary to reengineer the economic process, that is, making exchange ahead of production through replacement of material resources with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other words, Virtual Exchange in advance.

Keywords: Economic Process, Reduction of Resource,Information Replacement ,Virtual Exchange in Advance

 


 量化交易流程 资源减量化、信息替代与经济流程的转变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杨雪锋(1970-),男,湖北枣阳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张卫东(1962-),男,湖北随州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①]亚当.斯密(1776)认为,“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往往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或没有。”

[②]张五常把负外部性解释为租金耗散,即由于产权规则的缺失,导致租金耗费与个人约束最大化不一致,因此违背了帕累托最优。

[③] Dornbush.R,Fischer.S&Starz.R(2001)从满足未来生产需求、节约定货成本、平滑生产需求波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必要存货四个方面论述了存货投资的作用。

[④]增长阻力随着资源份额、土地份额、资源利用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资本份额的上升而上升。(Romer,2001)。

[⑤]关于贴现率对资源最优消耗的约束可以从完全竞争厂商和垄断厂商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并能证明后者更能实现资源最优消耗(平狄克,2002)。

[⑥]早在1970就克尼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残余物的管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微观层次的节约技术运用和最终商品的再循环、宏观层次对GDP的修正、建立资源配置理论。(克尼斯,1990;克尼斯等,1991)。

[⑦]克尼斯的物质流动模型在于说明:假定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所有商品和服务都由市场决定(除了环境质量和废弃物处理),所有市场脱销且效益最大,那么,环境用于残余物排放的社会净收益也达到最大,即经济系统达到均衡。

 

 

此文已发表于《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5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2142.html

更多阅读

声明:《量化交易流程 资源减量化、信息替代与经济流程的转变》为网友六月的胜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