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妈妈在电话里大吵一架后的那个晚上,我看了宋方导演并主演的《记忆望着我》。这样的开头,原本属于我最看不上的影评失败范例之一:高度代入,极端私人,习惯性地把电影里的一切投射给自身,电影说了些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说些什么”。 但对《记忆望着我》来说,可能私人化解读才是看懂它的唯一出路,否则我也没办法解释:为什么从电影一开始,从宋方在火车上望见长江大桥的那一刻开始,我已经完全投入,直至结束。 对这样的投入,我实在没办法将之归结于一些理性的拍摄术语如“全片封闭空间”、“固定机位”、“全片逆光” ……所以我认为那些全不重要,重要的是主题。
![固执的人心理特点 固执的记忆,更固执的宋方](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575276007669.jpeg)
文艺青年聚集地豆瓣将《记忆望着我》的内容概述为:记叙了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回到故乡,和自己父母度过的一段“诗意而闲散”的时光。 对未观看者来说,这段介绍的错误是致命的—这一段共渡时光非但不像通讯广告中表现出的一般温馨和睦天伦融融,恰恰相反,它有力、别扭,直刺人心—非要说温柔,也是残酷的温柔。在今年的第65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记忆望着我》获最佳处女作金豹奖。评审团称赞:“这是一部勇敢而个人化的作品,是拍给全世界所有家庭的电影。” 剧本、导演、主演都是宋方,其他角色分别由宋方的父母、哥哥、嫂子、侄女、舅舅、舅妈等担任。宋方,南京人,现在的工作是给贾樟柯当制片人,之前,曾在侯孝贤《红气球的旅行》里跟朱丽叶·比诺什搭戏,说得一口流利法语。 这不是宋方第一次当导演,在《记忆望着我》之前,她还有过一部作品叫《告别》,所有演员也都是自己的父母兄弟。虽然演员阵容雷同,但不同的是:《告别》能够一眼看出是一部虚构的电影,有符合故事发展起伏的主线和人物。相比之下,《记忆望着我》的识别难度增大了:宋方亲自参演,演自己,其他演员也各归其位,妈妈演妈妈,父亲演父亲,哥哥演哥哥—这真的太像一部纪录片了。 但一定不是纪录片,否则无法解释片中密集出现的“死亡”。大外公的死,外婆的死,舅妈母亲的死,爸爸同事女儿的死,这些死亡被一起压缩到了87分钟里,成为电影唯一的主题。表现自然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不可能集中起这么多死亡。 除了爸爸同事女儿的死亡是现在进行时(但也没直接表现,是通过爸爸转述的),电影里的其他死亡都是通过对话,以回忆方式展开的。这样的死亡消散了激烈的成分,显得隐忍哀痛。片中还几次将镜头对准了午睡的爸妈,略张的嘴,紧皱的眉头,平躺的身体—像一次暂时的死亡。这迟早将是宋方必须面对的。宋方显然也知道,她甚至狠心地安排哥哥“暂时死亡”了一次,他喝完茶,仰头躺在沙发上,在几十分钟里脱离了这个忙碌的世界。 片中演得最好的是两位女性(妈妈和舅妈),爸爸虽然显得僵硬了些,但因为非职业的关系,也完全可将之视为个人特色。哥哥也很棒。他们演出了角色,也表达了自己。唯一格格不入的其实是宋方。作为一个离家多年的外来者,她对家中变迁几乎一无所知,只能在家里的各个地方:饭桌、沙发、阳台……听人回忆死亡,诉说往事。所作的回应不是“啊?真的啊?”,就是沉默。这种格格不入在电影结束时到达顶峰。宋方跟妈妈说,想回到17岁,问妈妈还受得了吗?妈妈看看她,说,要回什么17岁呢?把现在过好就好了。 肯定会有人对《记忆望着我》这样一部混淆了记录与虚构关系的电影拍摄手法存有疑议,但如果情绪饱满了,主题震撼了,手段还有什么好议论的呢?电影自诞生以来,无数花样都玩遍了,3D不够就4D,座位底下都能喷出水花了,又如何? 宋方是固执的,她坚持表现普通的生活,坚持用自己的家人做演员,坚持以漫长的对话支撑电影:“我不想重现过去,只想通过交谈,通过语言呈现记忆。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能如此。我想尝试拍一部以对话为主的电影,事件之间的关系不是递进的,而是像棋盘上的棋子,平着摆在那里。” 有报道说,宋方的某位北京小伙伴曾经抱怨:“她只关心一米以内的人和事情,和这个世界严重脱节。”小伙伴的担心恐怕也代表了多数人的担心:一个人总不能一辈子都拍自己的家,一辈子都用自己的爸爸妈妈当演员吧?我倒觉得未尝不可,一个只关心一米以内的人事,只用自己爸爸妈妈做演员的宋方,才是一个独特的宋方。什么3D4D的绝不是电影的未来,这种固执,倒没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