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资本场论模型的建立
马克思有一个“资本论”,笔者有一个“资本场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讲的是资本的产生、增殖、积累,后者讲的是资本的存在状态、运动状态、运动趋势与资本的资源化进程。很显然,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当然可以理解为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但肯定不是简单地照搬。
对资本的研究是所有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企业家都无法越过的一道门槛,因为从本质上说所谓经济也就是通过资本这道门槛不断地将各种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也就是说,人们要想实现资本的增殖,就必须不断地资源转化为财富,虽然生产财富并非生产者的主观故意,但又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这是因为,资本的增殖离不开财富的生产、销售,而生产者只有把财富生产出来并销售出去的时候,人们才有可能从财富的生产、销售过程中获得生产、销售利润。当然,仅仅是“可能”,因为并不是所有生产、销售财富的人都能够从中获得利润,有时还有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亏损由此而产生。
凡是学过《资本论》的人士都知道,在马克思那里,资本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产品转化而来。意思是说,先有了剩余劳动、产品,然后有剩余价值;先有剩余价值,然后就有资本增殖。总之,资本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于是,人们把这种理论称为“劳动价值论”。
严格地说,“剩余价值学说”是正确的,因为没有人的剩余劳动也就不会由剩余价值,更不会有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关于这一点,就连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不否认。可是,如果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的“唯一来源”,那就有点绝对化的嫌疑了,因为世界上压根没有绝对的事情。
比如,现在有些国家开始拍卖月球上的山脉了,可谁又能说在月球上的山脉里凝结了人类的剩余价值?可是它们却有价格,大家知道,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如此,总不能说拍卖活动创造了剩余价值吧?还有,一幅油画在拍卖过程中会出现价格直线盘升的局面,总不能说是拍卖创造了价值吧?
可见,把劳动当作是价值的“唯一来源”肯定是站不住脚的。那么,是否说价值还有其第二或第三来源呢?没错儿,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了。那么,价值的第二或第三来源究竟又在哪里呢?如果没有搞错,价值就在经济事物、物质的存在状态、运动趋势和转化过程中,或者说就在资本场的作用中。
大家知道,凡是学过《资本论》的人士都知道,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不是物”也,“不是物”的东西又怎么会有了“场”呢?这岂不怪哉?于是,笔者便要问了,资本又怎么会“不是物”呢?如果说资本“不是物”,那么资本又怎么会产生、增殖、积累、运动?试问,哪有不是物质的运动呢?
可见,不把资本当作物质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大败笔,它不但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也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埋下了思想隐患,而它的直接后果是,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包括商品、资本、市场在内的经济物质、手段、杠杆等珍贵的资源、财富,统统让给了资本主义。
亲爱的读者,这难道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极左思潮影响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难以干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根本的、本质的原因之所在?否则,要不是由于中国出了个邓小平和邓小平经济理论,不要说社会主义救不了中国,中国同样也救不了社会主义。
我们再也不能不把资本当作物质了。资本不仅是物质,而且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物质形式,而其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而且亦能呈现出无比的规律性。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认识到商品、资本、市场的物质属性,才使中国走上了一条福民强国之路!
现在,已经到了该给资本恢复其本来面貌的时候了!现在,已经到了中华民族乘坐上资本物质的历史航船奋勇前进的时候了!现在,已经到了腰里揣着雄厚资本金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向一个新时代的时候了!现在,已经到了让资本主义世界惊讶中国的资本为何会增殖那么快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