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持续多时的医药产业政策大调整业已进入缓冲期,未来影响药企的最重要因素将是企业对政策消化能力的竞争,以及对医药白热化市场的充分竞争。
医药产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出台一直是伴随着中国医药产业近10年来的热点议题,这不但令医药企业为所欲为的时代走向终结,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它们那根紧繃的神经,以及谨小慎微的个人和企业运营风格。至今医药企业中的多数不敢有大的调整,它们最担心的是可能的医药产业政策调整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然而,笔者分析认为,历经近10年的医药产业政策调整目前已经走向成熟阶段,大宏观政策走向已经十分明晰,未来药企竞争力和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将渐行渐远,日趋充分、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将取代产业政策成为左右药企的败的关键。
两G主导,监管政策趋严
从产业监管政策看,今天(5月29日)一审被判死刑的SFDA原局长郑晓萸所推行的GMP与GSP两项政策虽然倍受争议,但运行几年来中国医药市场走向规范的事实已经证明这两项政策不能因为少数人的呼吁而松动。因此,指望监管松绑远不如以实践的行动按照这个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政策去落实细节工作。
医药产业监管政策的另一条走向是日趋严格,无论是对于药品研发、生产、流通的监管,而是针对药品分类、医药广告的监管,都将符合这条“铁律”。因此,有远见的企业当前所依据的发展资本,不是钻营在政策边缘所获得的空间,而是以高于国家产业政策标准运营所带来的收益。
关注民生,投资政策利民
在投资政策导向上,仿制药的研发政策不会因为2004年报批上万个而受到关门待遇,而是在大量减少审批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要求。中药、生物医药的研发会将获得更多的支持与鼓励,这将促进我国医药产业总体的市场竞争力。
针对农村和城市社区医药市场的投资将在半公益半企业化的情形下受到更多支持,社区医疗将逐渐成为终端健康教育的最重要平台,医院药品和药店药品销售将被进一步分流,社区医疗连锁机构有望成为医药新商业业态。与此同时,城市医药物流配送市场集中度将较快得到提高,多数城市将形成“一企一城”的配送局面,目前拥有良好配送网络的商业企业有望获得独家资格。
护医削药,医改政策观望
在药品进行21轮降价来临之后,发改委在所谓“降低百姓医疗费用支出”愿意已经落空的背景下表示,今后将不再出现药品大规模的集中降价,而是小幅微调,这对药企而言也仅仅是一个迟到的安慰——它们此前在历次药品降价之中损失了大量的利润,而向医疗机构的支出并没有下降。
与此同时,此前宣布说今年内出台的医改第8套方案目前看来已经难产,由医疗领域自我手术的鼓捣始终难有结果,正在酝酿之中的第9套方案。在“医强药弱”的背景下,令人关注的医改被一些人为“削医护众”大改革,然而无论怎样改,“医”因为医改而遭受的损失最终多数将转移到药的头上。总之,药企不必把希望寄托于医改政策调整之上。
药品招标采购上的“一团乱麻”也不会给药企带来太多的机遇,国内上百家药企上书弹劾的行动也难以改变这个政策。在招标中,外资企业总是在最后的关头占据了优势的地位,改变中外药企地位之不平等不是一日之功,也不能给单一的国内药企带来很大的成长动力。
政策渐远,市场左右药企
医药靠政策调整促进企业成长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小,其实上,任何依靠政策而成长起来的企业,多是在政策出台之前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在政策出台之后而获得了极大的成长空间,但现在这样的机遇也越来越少了,策划的不断微调难以再制造出重量极的药企。
在政策渐行渐远的时候,未来影响药企的最重要因素将是企业对政策消化能力的竞争,以及对医药白热化市场的充分竞争。
在对政策的消化上,如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医疗的投资政策背景下,企业怎样消化这些政策可能带来的格局的变化,以及怎样切入该领域将成为药企考虑之关键。
在对市场的竞争上,笔者认为市场这几年来就一直是左右药企生存与发的最重要因素,这种现象将在更长的时间内持续下去。(作者系搜药网执行总编、医药商业评论总编韦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