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规模和效率是一对永恒的敌人。不能平衡肢体庞大和反应灵活之间矛盾的企业,总会在某个时刻,遭遇成长的天花板。 对于美的来说,1997年就是撞到天花板的一年。这是美的历史上十分艰难的一年,也是关键性的一年。可以说,正是从突破困境的那个时候开始,美的逐渐显露出未来领袖企业的气质。 此前的美的采用的是从上到下的垂直管理模式,所有产品的总经理都是既抓销售又抓生产,所有的产品由总部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在公司发展早期,这样的中央集中控制模式,在行业内十分通用。aihuau.com 但是,到了1996年、1997年时,美的虽然生产着包括空调、风扇、电饭煲在内的五大类近200种产品,可是组织结构还停留在单一产品制,体制性缺陷已经日益明显。 为了克服体制性缺陷,美的高层管理团队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最终决定实行事业部制,把企业“由大化小”。
![化整为零的反义词 化整为零 实行事业部制](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141481522668.jpeg)
在今天看来,这是个再清楚不过的正确决定了。但在当时,对于像美的这样的乡镇企业来说,去学习全球优秀的家电企业中通行的事业部制,还是遭到了很多的质疑。不巧的是,当时距美的不远的地方就刚刚发生过一起事业部制改造的失败案例:华南另一家著名家电企业——万宝,在进行事业制改造中遭遇滑铁卢,总部放权直接导致公司变得一盘散沙。 何享健一锤定音,事业部制必须实行。美的开始了全面的组织变革:以产品为中心,将空调、风扇、厨具、电机、压缩机划分成五个事业部。各个事业部拥有自己的产品和独立的市场,享有很大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它们既是受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又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销研产以及行政、人事等管理负有统一领导的职能。此外,各事业部内部的销售部门基本上都设立了市场、计划、服务、财务、经营管理等五大模块,将以上功能放到销售部门,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架构。而像原来“生产经营部”这样类似“内部计划经济”的机构也渐渐消失了。 事业部制为后来美的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提保障。其实,美的希望借助事业部制度突破天花板的逻辑很朴素:1996年业绩滑坡时,说明美的的驾驭能力达到30亿销售规模就是一个很难跨越的坎,那么假如把组织切分成更小的个体,这样,每个事业部现有的规模变成5亿,在增长到它们的成长天花板30亿之前,还有5倍的成长空间。而对于美的整个公司而言,整个组织的天花板就变成了150亿。 以化整为零的方式打破企业成长规模的边界,美的在经历了事业制改造后,整个组织重新焕发出活力,迎来了从1998年开始的井喷式的增长,从30亿到100亿的跃升,只用了4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