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某大学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放言:中国大陆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五人!此言一出,舆论哗然。紧接着郎教授的连番炮击,丁学良教授再次把矛头对准了内地经济学家。这一次,没有经济学家站出来正式表态,遂被媒体称为“经济学家的再次集体失语”。
作为一个身处最底层的经济学人,我没有表态的权利,所以只好行使网络言论的自由。笔者窃以为经济学家受到了不公正的舆论待遇,至少在某些网络批评中有点失实甚至过分。从实证的角度而言,经济学家首先都应该保持沉默,他们要做的只是把事实的两面剖析研究清楚,然后才摆上台面供决策者参考和选择;从规范的角度而言,他们应该以心中的那杆道德秤,做出大胆而鲜明的呼吁,或为公众,或为政府,或为企业,只要是对得起自己的那颗良心。当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良心定义与标准,但是作为一个接受多年教育学识渊博的学者,良心总不至于像外界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堕落吧?
把整个经济学家群体一棍子打死,说他们丧失良知,既不完全符合实际,也是不负责任的。至少在我的心目中,已故的几位经济学家就是中国研究学人的楷模,他们或许也曾说错过话做错过事甚至“排错过队”,但请相信他们,没有一个大师会故意用自己的学识与影响把自己的祖国引向衰退和灭亡,至少至今我还没见到过。经济学本来就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学科领域,甚至其本身是否能称之为科学都曾受到广泛质疑。的确,即使以定性定量著称的计量经济学领域,也是在重重假设前提下才得以所谓回归和预测的,现实中这么多假设几乎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即使存在现实意义也已不大。
正如春秋战国时的中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形成各门各派争奇斗艳的学术繁荣景象。至于你是信奉儒家,法家,还是道家佛家,完全看你自己的阶级立场和人生价值观,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与否。因为任何学说在当时都只是维护一部分的利益,相应的也就会受到另一部分人的猛烈攻伐。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西汉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每个朝代的君主都选择了其最适宜现实的统治方式,用辨证法中历史的具体的观点分析,他们或许是对的。但从整个历史潮流的角度而言,这种恶果是无法低估的,近代所谓“打倒孔家店”的狂呼就是这种千年压抑后极度反弹的体现。所以,时代进步到今天,我们更要提倡学术自由,鼓励兼容并包,善待各家各派的言论,不要动辄就帽子满天飞,什么**党派代言人,什么沦为**阶级的附庸,什么崇*媚*等等,要知道经济学家首先也是人,是人就总会有判断失误的时候,无论他的知识有多么渊博阅历是如何丰富。
当然,我并不是在为经济学家辩护,因为一千个人总会有一千种想法,我无法左右他人。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群体肯定也存在着滥竽充数者,趋炎附势者,甚至品行不洁者,但是这些人在群体中并不占多数。我相信作为受过多年高等教育,饱经中国沧桑变幻的经济学家一定不是丁学良教授所说的那样不超过五个,毕竟中国很大,经济学家也很多(在学术理论水平上我坦诚中国经济学只不过是西方经济学的附庸甚至翻版,很少有自己的创新理论,这也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一直落不到中国头上的原因,但合格与否不能完全从理论水平的高低来判断,特别是在现代经济学真正流行还不到三十年的中国大陆)。
最后,我捍卫丁学良先生说话的自由,但同时保留我不完全认同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