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北省区划调整 河北省“十一五”农业结构调整战略思考



一、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现状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惠农政策带动下,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为代表的我省农业结构调战略性整步伐明显加快,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支柱产业贡献力加大

200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2375.89亿元,其中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48.4%,比2000年提高3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39.7%上升到2004年的43.7%。三大支柱产业贡献率由2000年的59.8%提高到2004年的70.1%;种植结构变化明显,棉花、油料、蔬菜、花卉、食用菌等高产高效和新兴种植品种规模、产量持续攀升,尤其是蔬菜产量已发展到粮食产量的2.5倍,其产值在种植业中名列榜首,2004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为1623.3万亩,产量达6187.5万吨,“十五”以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7%和11.6%,其单产达到57175公斤/公顷,比2000年提高5751公斤,增长11.2%。

(二)       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特色农产品产量增加

2004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由2000年的257万亩发展到135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面积由2000年的303万亩发展到1300万亩,均提高了5倍。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19.7万亩,年均增加73.4万亩,无公害蔬菜农产品基地面积达678万亩,产品合格率近年始终保持在90%以上,全省优质猪出栏比重达到48.5%,比2000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全省近70%的县(市、区)形成了116个特产之乡,其特色产品产值近240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0%。

(三)农业生产组织结构调整业已起步,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截至2004年10月底,全省农民合作社组织已发展到3356个,入会农户达到123万户,辐射带动农户351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25%。龙型经济带动作用凸现,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加工能力不断提高,大中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达到162家,总数位居全国第四位,涌现了一批如三鹿集团、华龙集团、秦皇岛正大公司、三河汇福公司、邯郸正大饲料公司等国内著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龙头经营组织达700多家。畜禽中介销售组织700多个,个体贩运户发展到5万多户,年销售额260多亿元。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率由2000年的36.1%提高到2004年的46.7%,年均增长2.7个百分点。农户参与度和农户受益率分别比2000年提高9.2和4.7个百分点,全省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5.6%,比2000年提高5.4个百分点。

 2016年河北省区划调整 河北省“十一五”农业结构调整战略思考

(四)调整基础改善,动力增强,结构效益逐步显现

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有所改善,2004年,全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达到62亿元,比“十五”初期增长41%。稳产高产田比重达到57.6%,比2000年提高4.6个百分点,节水灌溉率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分别为53.46%和74.32%,比2000年分别提高7.36个和4.7个百分点;产品良种体系建设进展较快,“十五”以来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2004年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3.4%,比2000年提高2.3个百分点;科技应用推广力度加大,2004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6%,比2000年提高了4.9个百分点,同时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也逐年提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强度由2000年的7.1年提高到2004年的7.4年;农业生产效率稳步提高,2004年农业投入产出率为136.30%,比2000年提高19.7%。劳动生产率为8562.90元/人,耕地产出率为1522.54元/亩,比2000年分别提高3610.9元/人和672.5元/亩,年均分别增长20.0%和21.5%,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71.1元,同比增速比2000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

尽管我省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与农业大省的地位还极不相称。一是基础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差,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加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水资源严重匮乏。二是加工转化能力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仅相当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一半,与先进省份差距很大,严重制约着我省农产品增值效益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三是市场化程度低。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还在萌芽状态,农产品销售不畅,产品卖难问题突出,造成了近几年农业增产而农民难增收的被动局面。四是外向化程度低,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出口能力处于初级水平。五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生态环境逐年恶化,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利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严重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快速提高。

二、“十一五”时期我省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新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而关键的关键则在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然而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初期的两次调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农产品供需形势不同,前两次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供求总体上偏紧的背景下进行,有些产品一时的供过于求,主要是结构性、地区性的,整个农产品市场还是卖方市场。这次调整是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绝大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二是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主要是解决温饱,而现在人们对农产品消费提出了优质化和多样化要求。三是调整的主体不同,过去结构调整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采取层层下达指标和运用行政手段进行,而现在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四是调整的内容不同,过去主要是通过面积增减和规定粮经比例,局限在种植业内部进行平面调整,而现在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是一种立体式的调整。可以说,这次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复合型的目标,要求比过去更高了。

同时,在现实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市场风险性、调整竞争性、生产规模性、技术服务性和信息超前性的特点,因此,调整之前对市场行情必须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尽可能选择适销对路,市场需求旺盛,市场前景看好,效益明显大于风险,机遇大于挑战的产业。这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由过去下达行政命令转变到搞市场调查、提供技术、信息支持等系统服务上来;群众要树立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只有成功,只要成功的可能性大于失败就可以进行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同时具有竞争性,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只有生产出高质量、高品质、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参与市场竞争。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产品生产的规模大小,会直接影响到生产成本高低,规模化生产会产生规模化效应,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增强市场效应。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对于农业产业调整取得成功至关重要,在现阶段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能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服务。在调整前,要加大对农民的农业实用科技的培训力度,特别要针对调整项目进行重点培训,还要加强田间实地技术指导。另外,信息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只有掌握最先进的市场、技术信息,调整生产的产品在转化成商品的过程中,才能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三、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原则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注重市场导向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要让有限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流向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市场供求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变化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主动适应市场供求的变化。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注重市场导向,这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要求。即既要考虑现实供求,也要考虑潜在供求;既要考虑本地供求,也要考虑外地供求;既要考虑国内供求,也要考虑国际供求。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发挥比较优势

我省农村地域辽阔,既有广阔平原,又有坝上高原,既有沿海滩涂,又有山区丘陵,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各地都能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利益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不仅可以从根本上遏制产业结构雷同的弊端,而且可以提高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各地都应当根据自己的资源特点和生产经营、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注重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形成自己特有的生产格局,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三)农业结构调整要坚持科技创新

21世纪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世纪。新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地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推动生产力发展出现质的飞跃。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与创新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技术支持,推动农村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且能够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升级。

(四)农业结构调整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我省农业结构调整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只有注重经济效益,才能提高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业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同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必须要始终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要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农业结构调整要加速实现产业化

在调整农业结构的过程中,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能力。 实现农业产业化是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变革、它既涉及到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又涉及到政治体制的改革。同时,它既涉及到行业利益,又涉及到部门利益,更涉及到农民利益。

(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尊重农民自主权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应由农民自主决策,绝不能由别人包办代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最终要靠农民去实现,政府只能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提供信息、技术等各种服务,引导、支持和帮助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自主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四、促进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一)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

反应灵敏和运转高效的农业信息体系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一要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各级政府的农业信息中心和管理机构,使之成为政府发布信息的权威部门,形成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依托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系统。 二要及时向农民传递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实行信息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用。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标准化体系,建立信息的预警系统、信息反馈和监测系统,以便及时调整和更换新的信息,解决信息滞后造成的结构调整趋同性倾向。

(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种中介组织,引领农业生产组织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组织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解决千家万户进入市场、扩大经营规模等遇到的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搞好“龙头”企业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鼓励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到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与农民签订合同,建立联合经营、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大农产品加工转化力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批发市场和流通中介组织,不论是哪种形式,只要能与农民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能够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都应积极予以扶持。各种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建立,要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即由政府出面推动和指导,在市场主体自愿基础上逐级建立,严禁包办代替和拉郎配的做法。

(三)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坚持科技先行。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来自国际高科技农产品严峻挑战的压力,向我们提出进行一次农产品品质革命的任务。农产品多年出现“卖难”问题,或卖不出好的价钱,很大程度上由于产品品质不高造成的。目前优质、高档、高效品种仍十分缺乏,因此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切实加强优质农作物、畜禽及水产品品种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把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发展优质品种,首先要按科学规律办事,严格选种,认真引进,逐步推广;其次要考虑农民的实际接受能力,切实做好政策宣传和技术扶持工作,认真抓好“种子工程”和养殖业良种工程建设,开发和推广一批种养业优良品种,大力推广一批能够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进实用生产技术。要加强农产品贮藏、运输、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要加强国际交流与技术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要继续深化农业科教体制改革,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要大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在机构改革中要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作用,大力开展农技人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四)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管理,加快农产品流通

要通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解决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销售不畅的问题。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当前尤其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销地批发市场。要规范批发市场,积极培育代销商、批发商,改进交易方式,逐步向公开竞价拍卖、样品交易等方式过渡。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生产基地与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紧密结合的新型流通方式,拓宽农民进入农产品流通渠道和市场。要进一步推广“绿色通道”的做法,清除各种关卡和乱收费、乱罚款现象,保证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运销通畅。

(五)加大投入力度,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对各项农业建设资金,要调整建设重点和投向,积极扶持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加快农业利用外资的步伐。金融机构要根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合理调整贷款结构,适当增加农业贷款总量。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坚持以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支持农户调整农产品的生产结构。农业银行要对从事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的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支持力度,选择一批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经济效益好、能带动农户开展大规模结构调整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和饲料生产企业,予以重点支持。贷款利率可在规定范围内适当浮动,拓展多种担保形式。对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企业信誉等级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适当扩大授信额度。

(六)注重品牌效应,加快新产品开发

许多农副产品出现“卖难”,并不完全是总量过剩,除市场开拓不够外,不重视产品的品牌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大力开发和重视安全优质和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必须围绕名优特产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三高目标,即高起点、高品质、高附加值,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必须压缩大路货产品,淘汰质次产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

(课题组长:王书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1812.html

更多阅读

河北省战略转移 河北省“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战略

  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保护与节约的关系,综合利用各类资源,做好各类废弃物的资源化回用和综合治理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必须抓好的几件大事,而

“十一五”时期:黔西南建材工业跨越发展之路

    “十一五”时期:黔西南建材工业跨越发展之路  一、黔西南州建材工业发展的现状  “十五”期间,我州建材工业快速发展,国企改革力度加大,技术改造步伐加快,调整结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全州水泥工业发展现状  “

声明:《2016年河北省区划调整 河北省“十一五”农业结构调整战略思考》为网友女汉子万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