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和裂变的区别 生物裂变与聚变模式《广义场论》第5节(1)



第5节

 

生物细胞的聚变裂变

 

笔者以为,地球上的生物绝不是宇宙之唯一,可以说在宇宙及星际空间中到处都充满了可以使生物生成的物质条件。如果要问人类至今为什么也没有发现有“类地生物”的存在,那是由于用人类目前的科学仪器还无法观察到。大家知道,人类至今为止能够观察到的范围也不过200亿光年,而宇宙之大、之深、之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大家又知道,仅我们的银河系就有2000亿至4000亿颗恒星,而符合生命发生的星球也绝不会只有我们居住的地球,也就更不要说在“河外星系”有存在生物的可能。

 

一、什么是生物?有什么本质特征?为何是聚变的产物?

 

笔者以为,在自然界中,生物是物质世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物质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地球生物绝不是偶然、孤立现象。从哲学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偶然、孤立的事件压根就没有。如此,生物是怎样发生的?笔者以为,生物是自然发生的,也就是说,只要具备生物发生的条件、环境,那么生物就会自然产生,而地球无非是个符合生物发生条件的星体而已,绝不能作为其它星球无生物的证据。

 

(一)什么是生物?有什么本质特征?

 

地球以外的物质世界是否也存在着生物体?关于这个问题,人类应该给予明确的回答了。笔者以为,作为一种具有新陈代谢功能和遗传性质的东西,地球生物绝不是唯一的。这是由于,任何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物质构成,而只要有物质构成,那么就不应该是唯一的。非生物如此,生物同样也如此。

 

1、什么是生物?是怎样产生的?

 

笔者以为,确定地球以外是否存在生物,有两个条件:第一,有无构成生命物质元素的存在;第二,有无形成生命物质所需要的条件、环境。也就是说,只要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就会有生命物质的产生。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条件、环境可以决定一切,也就不要说生物了。生物是什么?难道不是一种具有新陈代谢功能和遗传性的物质?难道不是一种物质结构?如此,地球生物为何是唯一的?

 

1862年,瑞典天文学家昂格斯特罗姆,利用分光镜研究太阳和星光,并根据太阳光谱中的有氢的特征的谱线,确认太阳上有氢、氧等元素的存在。大家知道,有了氢、氧也就会有水分子产生的可能性,因为水分子由它们构成。现在已发现,宇宙中约有70种元素与地球上的元素相同。既然宇宙中的元素与地球上如此接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作用、转化,那么,宇宙星际空间为何会没有有机物?更何况有机物与无机物、生物与矿物、植物与动物从发展、演化的角度上看,相互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1932年,魏尔底特在观测行星时发现了甲烷;其后,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和托哈姆从观测金星的光谱中,又发现了二氧化碳等物质;1947年,库伯在火星的大气圈中甚至发现了有二氧化碳分子的存在;近年来,人们在木星周围,还发现了乙炔和乙烷的分子,而且在金星的大气圈也发现了氯化氢和确认了氟化氢分子。2005年2越22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报道,在干涸的火星上发现水的痕迹。

 聚变和裂变的区别 生物裂变与聚变模式《广义场论》第5节(1)

 

以上说明了什么?说明在宇宙及星际空间中并不缺乏能构成生命物质的元素。所以,我们也就完全有理由相信,宇宙、星际、天体空间中的生命物质应该是十分丰富的,也就更不要说当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以后,不同的元素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了。至少,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分子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都是由粒子组成的、粒子都是由层子组成的,而其存在状态又十分相似。

 

试问,有构成生物、生物体的物质元素,再加上有了像彗星等一样的生命物质“传送带”的辛勤的工作和“劳动”,那么,在大尺度的宇宙时空中,难道会缺乏合成生物物质的条件、环境与可能吗?我们知道,仅在银河系中就有2000亿到4000亿个恒星系,难道只有地球一个星系有大气层、有符合生命生成的条件、环境与可能?就不要说在一些行星的卫星上也有使生物合成的条件与可能了。笔者以为,地外是否存在生命在于有无生命元素、物质的存在和合成生命的条件,而不在于人类能否观测到。

 

2、生物的本质?为何是一种物质场?

 

笔者以为,不管它是什么物质,只要是物质都是以场的形式存在的,并以场的形式运动。通过上一章的讨论,我们了解到,宇宙、星云、星系都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以场的形式运动。那么,生命物质是否也是以场的形式存在、运动呢?是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无一例外。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只要是物质都有属于自己的质量、能量、性量,而且它们又都存在于一定的时空环境中。

 

由于电子、磁体等都拥有自己的质量、能量、性量,所以它们会以场的形式存在、运动。生物难道没有自己的质量、能量、性量吗?既然有,那它们为什么不以场的形式存在、运动?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场是什么?难道不是物质的结构形式?当然,这种结构之所以会形成,就是由于包括生物在内的物质都有自己的质量、能量、性量,因为质量、能量、性量的大小多少是形成结构或物质场的依据。

 

生物是由什么构成的?难道不是由分子、原子、粒子构成的?我们知道,分子、原子、粒子都有自己的质量、能量、性量。试问,什么叫有机化学?什么叫分子生物学?当然是从分子的层次对生命物质进行研究的科学,然而,如果有机物、生物不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有机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就会失去研究对象。再问,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如果说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构成分子的机制又怎么形成?

 

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管是分子还是原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质量、能量、性量,因此它们也就能够形式属于自己的原子场、分子场、生物场。具体地说,原子之所以会结合成分子,就在于物质都以场的形式存在、运动。现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都已经证明,有机物都是由无机物转化、演化而来的。当然,在转化的过程中一定离不开水和“中性机物”如胰岛素、尿素等物质的“中介”作用。

 

于是,由于在场的作用下,物质元素在演化过程中才会呈现出周期性质。我们知道,在宇宙中并不缺乏高密、高压、高强、高能的物质场,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宇宙本来就是个巨大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实验场。在这个实验场的里面,可以说只有想象不到的事情,压根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虽然在这些实验场或某种环境中不可能直接生产出某种生物,但生产出某种生命物质元素是完全能办到的。

 

(二)什么是生物的聚变?有什么本质特征?

 

笔者以为,客观世界的裂变、聚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物质增殖方式,宇宙、天体如此,生物界同样如此,甚至可以认为无一而例外也。当然,这也不是说,除了裂变、聚变的方式以外物质就再也没有其它的增殖的方式、途径了,但有一点肯定,那就是,其他方式的选择是为裂变、聚变运动做准备。

 

1、什么是生物聚变?是怎样实现的?

 

宇宙、恒星的裂变、聚变都是发生在无机世界里的事情。那么,从无机界到有机界是否也需要通过裂变、聚变运动呢?是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知道,在无机界向有机界的演化过程中离不开剧烈的聚变方式。为此,为了实现这种聚变,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模拟原始生命元素的生成环境,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据说,在“高速碰撞”的环境里科学家已实现了这种聚变过程。

 

当然,这种在“高速碰撞”的环境也一定是个质变的过程,并用这种方法制造出了一些能合成生命物质的物质,而它们正是组成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和各种酶所需要的物质。试问,科学家们为什么要模拟“高速碰撞”的原始环境?因为无机物要合成“中性机物”、有机物必须要经历这种聚变过程。

 

大家知道,无机物是不能直接转化为有机物的,因为两者的存在状态与运动机制不同,或者说两者的结构不同。因此,要想实现不同结构事物与物质的转化,就需要通过质变或者说突变的形式来完成,而科学家所以模拟这种“高速碰撞”的环境,也正是为了创造出,能够实现这种质变或者说突变的环境与条件。什么是剧烈运动?当然是裂变、聚变运动,因为只有裂变、聚变运动才能产生新物质。

 

大家知道,一些比较重的金属都存在于星球的中心部位,比如地心的主要成分主要是一些重金属——铁、镍等构成。假如这些星体是永恒的、不发生大爆炸(或火山爆发),那么,这些重金属就不会从地心上升的地表,而这个过程也是原子发生裂变、聚变的过程。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成生命体的重要元素也是裂变、聚变运动的产物——是沿着无机物、“中性机物”、有机物的顺序发展而来。

 

病毒、细胞、细菌等生命物质是由无机物通过有机配置而形成的,即生命体都是由非生命体经过化合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化学过程是生命科学的奠基石。可以肯定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能够通过化合的方式制造出生命个体——病毒、细胞、细菌,至于病毒、细胞、细菌的裂变、聚变便不在话下了。为什么?因为所有的生命物质(哪怕是微生物)都拥有能够产生裂变、聚变的生物结构。

 

2、生物聚变的本质?为何是有效的增殖模式?

 

笔者以为,有一种现象无论如何不能忽略,那就是,物质都具有使自己增殖的价值属性,这是由于,凡是物质都有属于自己的质量、能量、性量,生物界如此,非生物界亦然。比如大物质吸引小物质和小物质吸引更小的物质就是由于物质的质量属性决定的,比如“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则是由物质的性量属性决定的;而物质的上述这两种运动形式之所以会存在、形成,都是物质能量的具体体现。

 

有机物、中性机物、无机物是连续发展的过程,这是由于无机物要想发展为有机物必须要通过无机物的聚变方式来实现,也就是说,有机物或者说生命物质都是无机物的有机组合,或者说有机物和生命物质都是由无机物的发展、演化而来。这一点,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至少,我们应该承认,不管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不管是细胞还是胚胎都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粒子构成。

 

原子、分子既然可以组成非生物,那为什么不能组成生物?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还没发现、找到一种是由非原子、非分子组成的物质和物质元素,当然也包括一切形式的生命物质。

 

关于生物的构成、本质、活性等由于在我们的字典和教科书上有详尽的阐述,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笔者要问的是,在无机物向有机物的发展过程中,为什么要采取聚变的运动模式?笔者以为,因为不管是裂变还是聚变,它们是生物和非生物实现增殖的有效方式。而聚变还是无机物向有机物转化的唯一形式呢。换句话说,如不采取这种方式,即便把各种无机物都聚集起来,也实现不了这种质变。

 

正由于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在生物的产生过程中,一定有过一个彗星或者说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过程,而正是由于曾经有过这个聚变过程——严格的意义上讲既是聚变过程也是裂变过程,一些生物所必须的物质元素才能被制造出来,再加上地球上固有了生物演化及生存环境的客观存在——如火山爆发、地震、造山运动的客观存在,一些简单的菌类、病毒、藻类等微生物、半生命体才可能产生。

 

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行星撞击地球和火山爆发、地震、造山运动的客观存在为生物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为只有在这种特定的条件、环境下,为一些生命要件、元素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51804.html

更多阅读

声明:《聚变和裂变的区别 生物裂变与聚变模式《广义场论》第5节(1)》为网友彪悍男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