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经济、金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体制改革和法律规范,但是同时更应该大力加强金融文化的建设,这才是杜绝腐败的根本之道。”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在11月20日中国金融网举办的“中国金融文化节”启动仪式上表示。
金融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文化?为何与体制和法律息息相关?为何能够杜绝腐败?并能解决经济、金融中存在的问题?
范恒森在《金融制度学探索》中将金融文化解释为:“人们在金融实践中最初为货币商品交换、资金借贷和信用发展形成的,并对一个国家货币政策、金融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持久影响力的思想文化。”金融企业文化是指金融企业蕴含的金融思维、价值取向、服务理念和职业精神等。所以,金融文化是金融制度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对金融制度健全和法制完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表明,虽然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总存在着磨擦,但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具有习惯性和倾向性。习惯性是受到法律、法规的强制规范和约束后共同默认的,因为不遵守将造成严厉惩罚和重大损失;倾向性则是因为人们本身在观念上认同这些规范是正义、道德、合理的。习惯性和倾向性造成整个社会范围都支持促进各种正式制度的运行和发展,而且为其提供合适的氛围和基础动力。
在看清了金融制度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后,不难理解唐双宁副主席的“好的金融文化也可以节制腐败”。目前我国的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金融大案屡屡爆发、问题接二连三,这究竟是金融制度的原因还是非正式制度的原因?
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吕随启道破了原因:“目前金融理论界对于文化的研究,是滞后于中国金融改革的发展与步伐,在金融文化建设方面缺乏特色和系统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研究室主任易宪容对此称,中国并不缺失先进的制度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制度比发达国家的都全面。如公司治理结构中,我们有“三会一层”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经营管理层加独立董事制度,但是结果是股份公司治理的一塌糊涂。目前,各种各样的制度引进、各种各样的法律制度都到中国建立了起来,但为什么这些东西不能很好地落实?先进的制度为什么不能生根发芽?
“主要是在引进规则、制度和法律制度期间,将一个核心的东西丢了,诚信原则丢了,而诚信就是金融文化的核心,金融市场买卖的就是一个信用产品,在没有诚信的情况下,我们的金融产品是没有办法买卖的。”易宪容给出了答案。
由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金融是现代国民经济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文化就是一种诚信文化。在推动社会信用建设和社会大生产的产业化方面,金融业功不可没,但如果继续依靠计划金融,而缺失市场原则下的诚信文化,一切条条框框的正式制度都将无济于事。因此,目前进行的中国金融业改革,首先要将市场文化和诚信文化建立起来。
金融业内人士王元林认为,“如果对金融的所有内涵与外延进行不断深入的分析,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两个字:信用。金融业的产生源于社会对信用的需求;金融机构的地位源于社会对其信用程度的认可;金融产品更是围绕于信用价值的‘信用工具’。诚信既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理念,又是现代经济生活中被视为宪章的信条,更是金融业的根本要求。因为金融业的主要功能是融通货币。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职业活动中,如果没有诚信作基础和中介,就截断了货币之源,也就等于切断了金融业的命脉。”
目前国内银行业问题不断、股票市场萎靡不振、基金危机重重、信托市场混乱不堪、投资者不愿参与的真正原因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因此,在中国金融业改革的关键时刻构建好的金融文化已迫在眉睫。
爱尔兰证券交易所中国开发项目总经理那泽·泰和说,中国按照西方金融制度来进行商业发展是正确的。但是,不应该只是跟从西方的金融文化,中国的金融文化应该在吸取西方某些长处的同时,将东方和西方文化融合后,发展中国自己的金融文化。
对于如何构建好的中国金融文化,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忠明教授建议,首先要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管理中提倡和谐、协调的管理机制,恪守信用、诚信为本。此次,要构建公正、透明的金融制度。主要包括法律体系、会计制度、交易、监管、结构等等,来改善金融基础结构、提高金融效率。第三,要实现人文精神和金融制度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