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期《医药商业评论》推出关于联想进军医药界的文章《“中国式”研发》之后,读者反映非常强烈。在一片灰色笼罩的医药行业,突然开进了联想这艘光明大舰,真的是曙光来临吗?还是有自己的算盘。为此,本刊接着推出这篇剖析联想医药之路的文章,以飨读者。
“互补,联想收购的标准”
无论是当初的二线制药先声,还是如今的制药霸王石药,在挑选合作伙伴时都会有自身的清高,并非只要是业界巨头就能进其法眼的,更何况是向来与医药毫不沾边的联想。联想的连续告捷,绝非仅仅用“高、大、强”能够形容的。华夏基石咨询管理集团医药部负责人青晓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联想弘毅入主先声,互补性极强。先声有自己的创业团队,拥有国内外领先的研发技术,但除此之外一无是处,联想的营销手段、人脉都是先声这样的新兴企业可遇而又不可求的。但是先声由于引资使自己对公司的控制权旁落,处于一个矛盾的境地,显然许多投资者并没有在这一点上让其放心。联想弘毅给出的条件本来就很宽松,更何况联想弘毅通过与先声的接触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联想弘毅的介入只是个探头,包括淡马锡、香港的多家投资巨腕都会随后跟进,“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无形中对先声的决策是一个“逼宫”。先声自然会“就范”。 CBCP品牌营销机构总经理李志起,在谈到石药被联想收购这件事时,脸上也是肯定的表情。 石药多年来的问题积重难返——作为100%的国企,体制陈旧,人员、产品极为老化,联想的市场概念与额外的机动资金正好能够帮其脱胎换骨;石药全国销售额排名第二,如果让外企夺得,石家庄政府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联想的国有背景符合石家庄政府的指导思想。 而这对联想也是件好事,联想的产业经验,能够适用于医药行业,于公,能够在帮助医药行业走出低谷,进行国际对接的意义上尽一份力;于私,联想可以趁机夺得一份不属于自己传统业务范围的潜力产业。 事实上,石家庄政府为了发展当地医药产业,早就成立了“石家庄药都”办公室,负责协调各方面的事务,当地聚集了诸如石药、华药、神威等一批国内响当当的医药企业。对于联想,恐怕石家庄政府是求之不得。 青晓勇总结到,中国医药行业目前处于低谷,人员流动频繁,原料贵,但恰恰是这样造成了联想弘毅入主医药界的有利条件: 1、中国总的医药市场极大,利润远景光明。 2、联想出手时机好,趁风低浪平之际可以比平时更低的价位购入优质力量,且在这种“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不仅选择面广,并购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3、联想的先进管理经验,加之由于国际并轨后引进的西式风格,都会给先声与石药带来一股全新的血液。 4、联想在入主先声前,曾分析过自己有可能投资的100各个行业,最终决定主攻医药,这么大的决心不会轻易改变,所以联想弘毅将会在医药行业继续做下去,将来还会做大。
“联想控股是风投只为利”
联想类似于风投的投资战略,是纯粹的投资者,只看重是否盈利,不关心过程。 这一点,21世纪福来传播机构总经理娄向鹏深为赞同。他认为,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会认为“搞电脑的去做药”不合适,要明确的是,并非联想电脑去做,而是其母公司联想控股。IT行业只是联想控股一个投资方面,而一直对外出面的联想弘毅就扮演了风投的角色。应将其视为一个资本,图利的资本。这原本是很基本的常识,但可能连许多老总也还没搞清楚。 至于石药,情况有些特殊。联想控股一般都是通过其子公司联想弘毅进行风险投资,石药之所以必须让柳传志到场,是因为石药盘大根深,因此才动用母公司的身份与力量来实现目标。这仍然是一种正常的投资行为,只不过使各方更为重视罢了。 对于联想弘毅会不会为了获得更大利益,对并购后旗下部门进行大整合,青晓勇认为,石药可能被定义为原料药生产部门,先声则可能成为研发中心。 娄志鹏与李志起的看法则正好相反,石药看中是联想的国有背景,先声则是想依赖弘毅的雄厚资金与营销手段,同时又不担心自身股权旁落,风投的角色使联想不会将石药与先声简单处理成个别部门。非要将资本与管理整合在一起,需要代价很大——而两者的特点鲜明,在营销手段、管理技巧、政策平台、组织结构上发挥整合作用即可,联想不会让自己做赔本的买卖。 青晓勇认为,石药这些年不盲目自身的原料优势(VC等),一直向制剂等其他方面发展。联想下一步有可能会收购制剂或生物制药的前几名,至于可能是哪几家,想必业内人士都已猜到。 娄志鹏与李志起的看法仍然相反,认为联想会暂时停止在医药领域的动作。因为联想或许会因为自身经历较青睐于技术型企业,而即便有类似企业,联想恐怕也不会迅速跟进。毕竟联想不会趟医药这趟“浑水”太深,况且石药与先声现在已是行业内两颗璀璨明星,联想会适可而止,暂时观望效果。 无论分歧如何,有一点是三人都赞同的:作为投资方依靠自身优势得到高利润本就无可厚非——在国家的严格监控下,医药行业已经持续2年低谷,但依照行业兴衰周期判断,2年内医药行业必将走出低谷,因此现在正是野心家们暗自发力的时候。趁此时价位低的时候购进优质资本或大规模资本再进行整合,对于本就财大气粗的联想而言,十分划算——“投资商,赶紧的”幕后的一些猜想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商业圈中从来就没有单纯是商业的事,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等,方方面面的枝节纠缠在一起。马克思说过,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 政府干预让联想得逞 从石药的案例上看,当地政府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更确切地说,正是由于石家庄政府的拍板,石药才会这么顺利地加入联想的旗下。 石药近来面临圈内的激烈竞争,需要强强联合,自然要通过当地政府这关,国有背景的联想早就低调地与石家庄政府洽谈过,明确了产权归属,打消了有关方面对于国有资产安全的担心,联想弘毅还承诺今后继续追加50亿投资,当地政府自然愿意将石药这个大国有资产让联想来经营。 其实政府一般都会关注当地的大国企的资产动向,为了自身的业绩往往会参与指导,未必市场化,而是会将风险降到最低。对于石家庄政府这种内地的政府而言,既能为当地龙头企业引进资金,又有可能借此引进投资公司的其他产业,这种稳健的做法既负起了责任,又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颇有“明哲保身”之意味;广东、浙江较为开放,但是在国有资产安全上有一定风险。 联想神秘后台柳传志的一句话很耐人寻味:“欣赏政府处理资产的开明状态”。 就娄志鹏看来,石药的投入有政府干预是正常的,关键是看这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实上,国家也鼓励类似“国家股”存在,只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这对于国企改革是带有积极意义的。 产业低谷低价介入 这两年医药业巨变,从监管高层到地方企业 药监局某官员曾对娄向鹏说道,平均每天就有2家医药公司消失(倒闭、并购),平均每天就有3家医药物流公司垮掉(倒闭、并购)医药行业已经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形势十分严峻。 但正是如此,有实力的投资商更应该趁现在市场尚未被圈定,业内各方疲软的千载难逢的时机,抓住机遇进入,以待水涨船高。即便是联想,也未必认为大笔收购石药是物美价廉的交易,可能只是看好这宗竞购可能带来的收益罢了 以联想阻击外资 可能有人对医药外资入侵中国的医药领域感到岌岌可危,但实际上外资真正感兴趣的往往只是那么几家,即在原料药、成品药、制剂、生物制药、医药流通等领域的佼佼者。如果盲目“蚕食”,是需要在药价、流通上付出相当的成本的,这对于“唯利是图”的巨头而言,显然是不值得的。 就石药所擅长的原料药而言,由于现今原料药的制作由于环保法规的限制越来越难,使得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希望将建设原料药生产厂家地点选择在环保法规缺失、力度不足的中国,而现成的石药则是他们不二的选择。因此才引起国外的一些巨头透过其在中国的控股公司参与竞购。联想掌握了石药,则掌握了“世界工厂”中原料的重要一环。 联想投资需要 国内专门的产权投资机构很少,使得国内的许多企业不得不依靠国外风投进行商业竞购。联想这一做法,表明了国内将要进行的一种趋势:大规模的优良资本可以增加风险投资功能,以此作为新的盈利手段。由于不涉及具体操作,又聚集了足够的运作资金,被投资的企业会轻车熟路地前进,投资方也能避开多重管理的困难。谁与联想争锋?
有着强大母公司支持的联想弘毅,一路过关斩将,最近几仗都是号称力挫数百对手,简直强的一塌糊涂,以至于其内部许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入错行了——当中许多人认为IT管理难度本就不高,而现在,真正可以显示自己实力的战场来了。高处颇有独孤求败之感。 这不禁让人百感交集,喜的是中国本土企业的实力与魄力;忧的是新的垄断的萌芽;叹的是其它本土大企业尚未进入这片水土淘宝。除了“联想系”,还有谁能与之分一杯羹? 其实如果按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据看,海尔等许多大的跨国集团除了自身所处行业外,似乎都与联想类似,都具备做大风投进军医药的资格。也许是鉴于许多大公司自身整合尚未完成或面临市场国压力的缘故,娄向鹏比较看好上海复星。 上海复星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以下属医药部门的抗疟药物青蒿琥酯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走向全球市场的药品制剂。在香港成功上市,集资总额近116亿港元,其中国际发售部分获得超过172倍超额认购总认购额度为香港有史以来第六。依靠面向全球的制药、诊断、医疗器械业务和中国最大的医药批发和零售网络,复星这几年在医药上投资收到的回报十分丰富,有可能继联想之后在医药界出手。 复星的医药部门过去主要专注于生化类,因此推测未来一旦收购,可能有两个方向:一方面是技术型生化公司,尤其是基因工程;另一方面则是面向中药。虽然现在的中医被形容成在夹缝中生存,但是中药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民间相信中药的民众非常多,都是潜在的消费者。而中药没有强势品牌,无论是品牌药还是新兴药,在百姓心中往往都只是不同牌子的相同药名,生产空间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