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嘉靖是不是明朝的中兴之帝,可以从张居正对当时社会的把握中得到答案。作为一代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张居正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应该说他对明王朝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有深刻认识的。在《张文忠公全集》卷二六《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中,张居正明确提出:国力匮乏和盗贼横行都是由于吏治不清造成的。官吏贪污,地主兼并,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加之皇帝的穷奢极欲,百姓因饥寒交迫才落草为寇。正是由于张居正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正确地把握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这才使隆万大改革能够顺应历史的潮流,并受到广泛的欢迎。因此,《大明王朝1566》结尾的画外音,把嘉靖驾崩和裕王登基作为“长达十八年隆万大改革的序幕”,是有历史依据的,也是基本上可信的。因为,嘉靖不死,其一生攒下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就无法了结,他不会轻易修改自己制定的既定方针,别的人更是投鼠忌器,真要改革,最终就会改到嘉靖自己的头上。所以,即使再好的改革方案也都无法实施,最大的可能是胎死腹中,明朝的中兴还得向后推迟。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往往都会因为一两个重要事件的发生而彻底改变命运。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假设:如果没有那件事,那么后来……这就是历史,更是人们在面对命运时的一种无奈。即使我们不能假设没有发生的事(刘和平最不愿意听到有人假设历史,诸如“曾国藩如果造反,将会如何、如何”之类的假设),但有的时候,人们对历史提出某种假设,并不是想要假设历史,而是想对某件事做出自己的评价。再把话说透一些,凡是关于历史的假设,其实都是在做评价。“假设没有某某,那场动乱的损失可能更大,但是如果没有某某,那场动乱早就结束了。”这样的假设其实就是在对某某人做出自己的评价。嘉靖的一生之所以是这样的一生,有两件事是很关键的,一件是“大礼议”事件,一件是“壬寅宫变”事件。这两件事,任何皇帝只要摊上了一件,就够刻骨铭心的了,何况是经历了两件。“大礼议”事件得从1521年说起。这一年,是紫禁城建成100周年。明朝的第十个皇帝、嘉靖皇帝的堂兄正德皇帝朱厚照于3月14日死了!朱厚照是弘治皇帝的独生子,备受宠爱,两岁就当上了太子。所以,从小就被娇纵惯了。到十五岁当了皇帝仍陋习不改,除了骑马、射猎之外,还喜欢到民间玩妓女、寡妇,甚至是孕妇。皇帝也是人,人总是要死的。荒淫无度的朱厚照死在了三十一岁上,没有留下儿子,也没有留下遗诏,这就给朝廷带来了麻烦。好在朱厚照的爷爷宪宗皇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朱厚照的父亲接任了皇帝,另一个是朱厚照的叔叔被封为兴献王。虽然叔叔也已经死了两年,却留下一个独生子,这人就是朱厚 ,也是朱厚照的堂弟。按照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往上追溯到朱厚照的爷爷,朱家还是后继有人的。于是,朱厚照的母亲孝宗皇太后张氏,让太监到内阁找大学士讨论皇帝的继承人问题。首辅大臣杨廷和提出:“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宪宗孙,孝宗侄,大行皇帝堂弟,当立。”这个提议得到了各有关方面的一致同意。随后,就由他起草《武宗遗诏》,将这个决定公诸天下:“夫死生常理,古今人所不免。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吾虽弃世,亦复奚憾焉!皇考孝宗亲弟兴献王长子厚 聪明仁孝,即日遣官迎取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