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嘉靖的亲生母亲,从湖北安陆到了通州。《明史》上记载,当她得知朝廷大臣打算她儿子过继给孝宗皇帝,非常愤怒,说道:“安得以我子为人之子!”坚决不肯以皇帝婶婶的名分进京。嘉靖听说之后,哭着找孝宗皇太后张氏:如果这样,我还不如辞去皇帝,带母亲回湖北。因为君王要以孝治国,我如此不孝,如何可以当国君?在这种情况下,孝宗皇太后张氏与杨廷和别无他法,只能妥协,让嘉靖下诏书:“圣母慈寿太后懿旨,以朕缵承大统,本生父兴献王宜称兴献帝,母宜称兴献后。”也就是说,奉皇太后的懿旨,我来继承皇位,我的父亲可以叫兴献帝,母亲可以叫兴献后。由此,嘉靖又进了一步,只差在帝前面加一个“皇”字了。但这道诏书还是留下了伏笔:这只是孝宗皇太后的懿旨,并不代表朝廷大臣的意见。1521年12月,嘉靖又拿孝宗皇太后的“懿旨”说事,进一步提出要在“兴献帝、后”的名称上加“皇”字。1522年正月,清宁宫后殿着火。杨廷和借机说事,认为是“兴献帝、后加称,祖宗神灵容有未悦”所致。于是,嘉靖只好称他伯父为皇考,伯母为圣母,而称献帝为本生父母,不再加“皇”字了。

aihuau.com杨廷和的坚持,终于维持了正统,守住了自己在文官集团面前的尊严和名誉,所谓“从道不从君”,他的确表现出了士大夫的骨气,因此备受大臣们尊重。后来的海瑞,之所以敢对嘉靖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也是坚守了中国文人的这一传统。1524年,杨廷和辅佐嘉靖已经三年了,该做的事已经都做完了,而大礼议的事,实在让他两头为难,所以一再请求告老还乡。嘉靖没有办法,在谴责杨廷和“因辞归咎,非大臣道”的同时,只好让他辞去了内阁首辅职务,退休回老家。应该说嘉靖的一再挽留是出于真心的,因为杨廷和在治理国家方面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从杨廷和这一方面来说,因为自己在正德年间过于迁就武宗皇帝,已经招致不少诟病。本想通过实现“嘉靖中兴”,来挽回一些面子,却又无奈得很,不肯在维护正统这样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向嘉靖妥协,只好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杨廷和辞职后不久,嘉靖不顾群臣的激烈反对,正式下令将自己父母追封为“皇帝”和“皇太后”,把“本生”二字去掉了。并给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睿宗”。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七月十五日的“东顺门事件”。而这个事件的发起人,正是杨廷和的儿子杨慎(24岁中状元,是明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喊出了:“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的响亮口号。230位大臣集体跪在金水桥的左顺门前痛哭请愿。嘉靖两次传旨不退之后,便命人抓了为首的8人,其中包括两名大学士。一时间激起百官不满,哭声响彻宫廷内外。嘉靖恼羞成怒,又逮捕了所有闹事的人。除两名大学士免予处分之外,四品以上扣工资,五品以下廷杖,180余人在朝廷之上,当场脱下裤子,用大木棍打屁股。在血肉横飞之中,有17人被打死。杨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大礼议之争就这样历时三年,嘉靖终于用棍棒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这一年嘉靖才18岁。从此嘉靖正是以官员们在这场斗争中的态度为标准,整合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干部队伍。更重要的是,他使自己在继位问题上不再欠任何人的人情债。但是,他当皇帝的合法性问题,始终没有在人们的心中得到解决,名不正言不顺。他为此搬出了乾清宫,到外面自己盖房子住,肯定也是与文官集团赌气:你们不是认为我继承我伯伯的财产不正道吗?那我自己盖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