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珠三角小城镇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会议正式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建设方针,小城镇的发展被提高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改革开放后,在国家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思路下,小城镇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而能够使小城镇获得源源不绝发展动力的原因是,小城镇找到了“工业化”这条道路,在工业化的强势带动之下,小城镇成为了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和补充。最明显的就是珠三角的东莞、南海、顺德、中山等地的小城镇,凭借各自原有的基础以及不断摸索出来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业化模式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模式。但是无论哪种模式,与“工业化”如影相随的则是“专业化”,如顺德的容桂镇是全国空调器生产基地,北滘镇是全国的小家电生产基地;东莞的虎门是国际性的服装生产基地……东莞市的虎门镇,是一个170平方公里的小镇,2003年全镇服装产业年销售额高达120亿元,出口创汇4亿多美元,全镇实现财税收入40.1亿元;东莞长安镇,一个仅有3.5万户籍人口的小城镇,却吸引了60多万外来流动人口,全镇每年可支配财力超过20亿元,而其企业出口总额超过30亿元……

可见,这些小城镇在市场中找到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并通过“专业化”的生产将其比较优势充分放大,“专业”使这些小城镇步入了飞速发展的轨道。可以说,珠三角的这些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成果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由专业化生产带来的城镇发展空间的失控问题是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一个。用地粗放,效率不高 为了尽可能地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的进程,在珠三角小城镇发展的初期主要靠低地价吸引投资,只要是能带来收益的,基本上都来者不拒,而这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十分宽松,镇一级、村一级对土地的控制处于失控状态,这就造成了土地随意出让,过度过滥批租的现象,大片农用地转为工业用地。但是,在生产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土地的产出是低下的,效率也十分低。在这样一种大量的“以土地换效益”的情况下,城镇的经济确实是有了大的发展,但这是建立在以“土地的量”来换“经济的量”的基础上的,仅仅是一种量的扩张,而且是缺乏效率的量的扩张,许多土地被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