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沿主要公路扩散,发展方向不明确 根据工业区位论,在工业发展的初期,沿着主要公路布置工厂是能够实现最低成本的。这就导致了在这些小城镇发展的初期,以村为单位展开工业化的前提下,各村从经济效益出发,分别自己建厂或引资建厂,必然是首先选择沿着主要公路布置。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产业的空间拓展肯定是沿着主要公路无序蔓延的,从而导致了城镇空间的拓展缺乏方向性,这将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配套、城镇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保护、城镇景观形象和城镇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提高,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以东莞市大岭山镇为例,其发展始终与公路有着紧密的联系。1961年大岭山圩镇建立时,以寮宵公路与莞大公路相交的“T”形路口为起点,到1980年逐步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港商在圩镇投资办厂,到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大岭山镇工业化发展突飞猛进,但除“南区工业园”较为集中、初步形成规模以外,其它工业主要分布在沿莞长路、石大路两侧,形成了沿着这两条过境公路为轴线的带状工业建设用地分布形式。1995年大岭山镇建设用地达9.7平方公里,而从1995年至2002年,大岭山镇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到21.3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2平方公里左右,而增加的用地绝大部分都是沿着莞长路、石大路往外扩张的,漫无目的,缺乏方向性。[img]../../darticle3/darticle_pic1/200847114014.jpg[img]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混杂,空间结构紊乱 为了不断引进投资,在缺乏规划控制的情况下,工业用地出现了“遍地开花”的情况,空间上零散分布,与各类用地混杂在一起,不能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区,使得城镇空间结构紊乱,不利于各类基础设施的布置,不利于城镇投资环境的提高,影响了城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东莞市厚街镇为例,由于传统的镇村二级管理体制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大部分土地仍属村集体所有,在开发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导致村镇的开发建设处于混乱状态,造成城市用地功能的紊乱。其工业用地分散,沿路开发、带状建设加重了256省道的交通负担,也不利于拉开城市建设的格局;而且,住宅、厂房相互交错格局,不同功能的用地混杂严重,完全没有系统,没有形成清晰的功能分区以及空间结构,对其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