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战二:短兵相接 “三大”推出的自主品牌策略有共同的特征,一是通过引进国外品牌成熟车型换装到自主品牌车上,争取到了产品速成时间,降低了整车产品进入市场可能面临的技术与质量信誉风险;二是车型档次起点高,拉开与其他自主品牌控制的低端车型市场的价距,原因是传统组织结构的“三大”难以在低端车市场上与轻装上阵的奇瑞、吉利等做正面成本拼杀;三是低端车市场与产品已经过分拥挤,利润越来越薄,易造成企业经营财务上的风险;四是“三大”不愿意自主品牌的起跑线设置在低端车的档次,避免过早折损其自主品牌的未来市场价值,防止阻碍品牌未来上升通道。 如今“6+3”的合资品牌车已经遍布中国,甚至直接与“三大”利益相关,这些合资品牌早已在中高级车和豪华车领域重兵布防,一汽、东风、上汽如今都有了自主品牌轿车,而且基本可以覆盖全系列产品,其切入点都是从中高端入手,直接与合资品牌短兵相接。 尽管“三大”出手阔绰,其做自主的方式不同于以往奇瑞、吉利等企业,但其软肋还是存在的,上汽的主打是基于英国罗孚品牌的技术和平台,罗孚和MG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此前宣告失败并没落才有了上汽、南汽对其的收购,那么拿这种车型去国际市场上竞争其前景不得而知。 一汽的红旗HQ3和奔腾分别基于丰田和马自达的车型和平台,其致命之处就在于后续车型的乏力,毕竟丰田和马自达不会源源不断地“送礼”,培育自己的竞争对手。 而东风造轿车的底子相对更薄,还没有在市场上有过有效的尝试,其技术力量的展示仍未可知。 “三大”自主品牌在技术上的“混血”和生产的规模尽管会有相当的优势,但这些自主品牌将面临着和跨国公司合资品牌的直接竞争,“三大”迫不得已地跨上了合资企业与自主品牌企业的平衡木。“三大”自主品牌成败的答案最终将由消费者和市场而定。 --独立汽车分析师钟师 前几年外资认为,8万元以下车做不了。现在自主品牌也开始往8万元走,现在8万元以下的市场并不十分激烈,是相对的蓝海,10万元以上的是红海,现在自主品牌蓝海里不去而要往红海里去,竞争可想而知。现在国内存在三个误区,就是“低价车不能做,小车不能做,低端车不能做”,实际上并非如此,应该是低质的车不能做。自主品牌从高端做不一定能保证成功,从低端做也不一定就不行。比如大众、丰田、菲亚特等也都是从小车做起,但质量并不差,卖得也都不错。 --资深汽车评论员贾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