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贴门里还是门外 门里,门外](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12254479522.jpeg)
屋里的人出去要跨过的门槛,对于想进来的人来说同样存在。 一场轰轰烈烈的艳照门事件几乎断送了几个年轻人的未来。他们正在为自己的轻率付出代价:安逸的生活、美满的家庭、电视台的合约……虽然人人都知道这是偷窥者与被窃者之间的较量。 这同样也是让中国汽车色变的词汇,尽管“碰撞门”、“抄袭门”在某种程度推动了中国汽车技术的改进、经验的积累和更加冷静的思考,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可能随时阻挡中国汽车迈向世界的脚步。即便是一时的轻率,也有可能导致最为可怕的后果。这恐怕是各种“门”带给中国企业最大的警示。 目前致力于进入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面临着改善形象的艰巨任务。在国内仍然如此。由中国庞大的市场支撑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汽车,事实上谁也没有对未来感到乐观。他们不得不为摆脱低质低价的阴影而进行更加艰辛的奋斗。于是,当全球瞩目的新兴市场——中国成为世界巨头们最重要的战略决策地时,曾经公开宣称“做中国最便宜汽车”的中国企业已经将造世界车当作新的目标。尽管他们知道,一切需要时间,需要“耐得住寂寞”。 耐住寂寞,其实是企业品牌重新树立、中国汽车整体形象扭转的过程。很难,但凡事总要有个开始。 不过,屋里的人出去要跨过的门槛,对于想进来的人来说应该同样存在。 最近一篇题为《合资车缩水:高水平的车价缺斤短两的产品》文章在网络上热炒。文中写到,在对一款原装车型和合资企业生产的同款车型对比后,作者发现:原装版本用料考究,做工一流,虽然是一辆全新车但身处密闭车厢也没有任何异味。与其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国产版本内饰材质明显下降,装嵌工艺更是难以恭维,浓郁的异味让人在车厢中难以久留。原装车明显关门的声音更加厚重,在国产车上随处可见的焊疤和随手涂抹的密封胶,在进口车上却极难发现,甚至于进口车的随车工具都看起来比国产车的精致、光鲜不少。在作者长期试驾该款国产车型时,还发生过副驾驶座脚下的盖板无故脱落的尴尬场面。 作者由此发出感慨:“口口声声宣称中国市场是公司最大利润增长点的汽车企业们,就这样对待原本应该得到感恩的中国消费者?作为消费者,我们消费的是远比国际水平高的车价,得到的难道就是缺斤短两的产品和短得可怜的保质期?” 这篇文章又该带给经验无比丰富、历史无比悠久、品牌无比响亮的巨头们以怎样的警示呢?当中国汽车在一扇又一扇“门”前反思、知耻而后勇的时候,巨头们在走进来的过程中又该经历一些怎样的“门”,或者说谁可以来为巨头们设置一些门槛,以保证我们所期待的全球化应该带来的世界级享受呢? 遗憾之余也有些困惑,越是响亮的品牌越应该珍惜曾经在寂寞中打拼的艰难,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