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亚信科技风光无限,自成立以来,亚信先后承建和参建了中国电信ChinaNet、中国联通UniNet、中国网通CNCNet、中国移动CMNet和中国吉通GBNet五大全国性IP骨干网,完成了数百项大规模的网络建设工程,享有“中国互联网建筑师”的盛名。1993年,亚信诞生于美国,1995年回到中国,在田溯宁任CEO时,亚信主要是互联网的建设者。1999年,田溯宁离开亚信,CTO丁健出任CEO,在丁健的带领下,亚信从“中国互联网的建筑师”转变为互联网的软件师,主要提供电信服务。2000年3月2日,丁健率领亚信成功着陆纳斯达克,以每股24美元的价格发行了500万股,当日股价以99.56美元收盘,涨幅高达314%,创下亚洲股票当日涨幅的最高记录,并在当年被《财富》评为欧洲和亚洲最有潜力的10支热门股票之一,引起极大震动。可惜的是,因机遇崛起的这颗明星很快坠跌:在2001年,亚信收入为1.89亿美元,从2002年起直线下降,至2003年全年仅为1.16亿,较两年前缩水三分之一。亚信的利润更由2001年的1262万美元变为在2003年的亏损2812万。一度高达百元的亚信股票,也一路下跌,在最低时甚至跌至3美元左右。亚信的第二代CEO丁健面对现状,开始感到力不从心。为摆脱困境与尴尬,三名亚信董事:田溯宁、孙强和丁健——组成的甄选委员会在历时半年的仔细甄选与商榷后,最终确定亚信的下一代CEO由张醒生担任,张醒生——原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市场执行官,张符合亚信的一切标准:“深谙电信市场、有中国本土和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具备双语能力、市场能力强”。在张醒生方面,虽然没有薪水方面的优势,但加盟亚信将拥有“决策权”——这符合他一直的希望:“从一个执行者变成一个真正的决策者”。而以丁健为首的管理层对张醒生寄于的希望是——带着亚信回到股价近百元的神话时代。aihuau.com张醒生时代:大步走向多元化张醒生加盟亚信时,亚信面临的困境是:电信市场步入缓慢增长的阶段、最具潜力的3G市场因牌照问题迟迟不能启动,张醒生必须为亚信找到新的增长点,让投资者重新看到亚信的前景和信心。于是,在多元化蛋糕的诱惑下,也是在董事长丁健多元化思想的引领下,张醒生时代的亚信,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速扩展:

2003年6月18日,亚信与爱立信签署了合作协议,确定了双方将在IP网络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移动网络解决方案上合作之外,还将在3G产品和市场营销方面进行战略合作。随后,7月4日,亚信与Frost&Sullivan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为电信客户的运营支撑系统和业务支撑系统提供解决方案。2004年7月28日,联想集团与亚信科技在京签署协议,联想集团以其IT服务业务主体部分作价3亿元,置换亚信公司15%的股权。双方通过业务资产和股权置换的方式,实现了亚信公司与联想集团IT服务业务的合并。联想在将其IT服务与亚信合作时,与IBM关于收购PC业务的谈判已经相当深入,联想需要放下非核心业务IT服务的包袱,专注PC市场。在此背景下,联想与定下多元化战略的亚信可谓一拍即合。张醒生很自信的把合作看作是索爱(索尼和爱立信合作)的另一个翻版——索尼和爱立信合并之前,在手机业务上全部是巨额亏损,两年后,索爱是所有手机中最盈利的产品。2004年10月21日,亚信再次出手——与太平洋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签下收购协议书,以900万美金(以645万美元的现金和价值255万美元的股票方式)收购太平洋软件的核心HRM(onmouseover=displayAd(4);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4);>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BI(商务智能)业务,其HRM&BI部门从事业务的50多位技术和市场人员加入了亚信。至此,亚信开始进入从“全电信”服务提供商到“全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转移,突围电信———这是张醒生将亚信拖出传统业务增量不增收疲软曲线的重要一步,也是亚信在互联网业务大变换年代要做出的必然选择。在张醒生的坚持下,亚信还成立新业务部——北京星光维信科技有限公司,以短信等无线增值服务为主。本来,这个新业务可以做的很好,凭借亚信长期与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客户的关系,但成立的一年时间中并没有任何突破。2005年初,亚信对星光维信进行了调整并把当初的60多人裁减为40多人,并已经不再作新的投入。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亚信不是上司公司,如果星光维信是张醒生自己投资所做,凭借亚信长期以来与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客户结下的关系,星光维信或者挺一挺,挺到3G做增值,极有可能获得大的发展。”迅速扩展的同时,张醒生不得不面对董事会和市场的双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