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国内强势医药连锁2007年所作所为,把未来数年发展目标直指“万家连锁”的远不止一家。
是什么力量推动它们在追求门店的路上疾风而驶?是什么令它们如此不顾一切、义无反顾地?是海王星辰因上市融了数亿美金之后,榜样力量令同行唯恐落后?是中国药品零售市场仍然是块待拓荒的黄金地?
这些绝对都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它们都在迷信于一句话“得终端者得天下”。这和此前医药商业领域“得渠道者得天下”,以及制药领域“得企业者得天下”如出一辙。
疯狂打造终端,成为下一个“国美”与“苏宁”,这是多少连锁药店老板的梦想!特别是在目前国内缺乏强势全国连锁背景下,它们更有充分的理由如此豪情万丈。况且,2007年,目前至少有五家连锁药店已经拿到或者即将拿到数额不等的投资资金,躁动“得天下”已是势在必然。
然而,得天下就非得上“万家”?美三大连锁门店最多的也不过6000来家。三九曾经的万家连锁计划花了6亿多元,做到1000余家后被拍卖的价格也仅仅300万元,这是一个反面教材。在全国范围内,药店倒闭、转让并不少见,特别是广东几大城市,几乎每天都有药店倒闭,这是不可忽视的。
相对比药品零售产业2007年的“秀场”,医药商业显然相对寂静。它们此前也曾对“得渠道者得天下”深信不疑,九州通也在这方面起了表率作用。
事实上,更多的区域性医药商业在左冲右突折腾了数年之后,最终都被迫呆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固守一隅。从东盛英华大量削减下游客户到淮海医药推行“会员制”,都已经表明“得渠道者得天下”并非真理,它们都越来越趋向于区域性的营销公司转变,不再是“渠道为王”的追随者。
于制药企业而言,历经数年的产业低潮之后,2007年前9个月给了我们带来了一抹鲜亮的色彩,生产总值及利润总额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透过数据的背后,我们发现产业利润仍然集中在少数的企业手中,产业整体的“颓势”并未有多大改观。特别是数年来包括三九的倒塌、华源的瘫痪、东盛的危机、国药的疲态等等系列事件,已经严重措伤了它们“躁动”的心,2007年是它们非常老实的一年。
但先声药业、贵州同济堂、石药集团等,则以另一种方式谋求天下,那就是借助“研发+资本”的模式,而不再是早些年的疯狂并购“得天下”的模式。这些,有些成功的,有的仍在路上,谁会是未来的追随者?
以跨国药企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药明康德取得成功令人深思一个老套的话题:中国医药创新研发路在何方?这个早冬,一场高规格的中医药产业峰会成为了人们鞭笞体制与自我拷问的盛会,有人大胆预言“得中药者得天下”,中药和生物医药是这是中国竞技下一轮全球医药市场的寄托所在。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告诫那些试图以“大爆发”谋取天下的医药老板,“得天下”永远都是一个远景目标,唯有“步步为营得天下”。原载2007年第12期《医药商业评论》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