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医疗改革的总体框架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对政府层面的改革,即对卫生监管机制的改革;二是对公立医院管理机制的改革;三是对民营医院的扶持;四、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与流通机制的改革;五是加大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推广,完善医疗体制改革的的配套设施建设。五方面工作必须同时进行,互相促进,才能最终取得医疗体制改革的成功,才能最后实现全民都享有医疗保险的目标。
(一)改革医疗监管体制 转变政府职能 1、“管办分开”与政府角色的的彻底转换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的角色应该彻底向医疗行业游戏规则的制订者和游戏规则的监督者转变,实现“管办分开”。 2、政府主管部门职能的转变 (1)管理模式的转变 政府的监管模式由参与公立医院经营的直接管理向对医疗市场所有医疗机构间接监管转变。政府的监管职职责不再监管、限制民营医院的发展,袒护公立医院,而是规范、监管整个医疗市场,既要监管民营医院,也要监管公立医院。 (2)监管范围的扩大 政府对医院的监管,不仅仅是医院经营的某个环节的监管,而是对整个医疗市场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监管;不仅仅是医院经营的某个方面的监管,而是从药品、医疗器械、医院等整个医疗市场的全方位监管。 (3)监管手段的转变 政府对医院的监管手段从单一的行政手段到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有奖举报、舆论监督等多种手段综合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监管的效力远比单一手段有效的多。 (4)监管对象的变化 政府对医院的监管对象,从偏袒公立医院,限制民营医院向平等监管所有医疗机构转变;偏袒公立医院,对民营医院的严格限制,严重抑制民营医院的发展都是不利于医疗市场正常的、健康的、持续发展。公平的、法制的市场环境需要一个公正的监管者。 (5)监管标准的转变新的医疗体系包括非赢利性医疗体系和赢利性医疗体系两大部分。监管部门对两大体系的监管应采取不同的监管标准。对非赢利性医院监管是绝对禁止赢利,对赢利性医院监管是监管合法赢利。
(6)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也应处于被监督中
根据监督学的定律:“绝对的权利,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如果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不被监管,那么政府主管部门必然会出现腐败。这种腐败必然导致医疗市场的混乱和损害老百姓利益为代价。国家药品监督局某些重要官员,在新药审批中存在权钱交易、滥用职权,违规过量审批新药,就是因为这些监督者缺乏被监督。
(7)建立一只高素质、专业化的监管队伍由于医疗主体不断增多,监管的项目和监管环节不断增多,监管的任务越来越重,政府监管部门只有建立一只高素质、专业化的监督队伍,才能有效完成监管任务,才能维持医疗行业正常的秩序,保障医疗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但是单靠政府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建议政府监管部门与在医疗风险控制方面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丰富管理经验商业保险公司、医疗管理公司等进行合作,共同监督医疗市场的秩序。此外,正确引导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监管效力。
(二)推进医院产权改革与公立医院的分化转制 在目前的医疗体系中,政府投资的公立医院在医疗市场主体中占绝对优势,所以公立医院的改革,对医疗体制改革来说至关重要。 为什么要对公立医院进行改革?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政府的实际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公立医院发展的需要,造成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严重短缺;二是公立医院现行管理制度存在严重弊端,尤其是起内部的激励机制和外部的回扣机制,造成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医疗费用的持续虚高,超过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 对公立医院的改革思路是“抓大放小”。 1、“抓大”就是政府重点扶持一批技术力量较强、规模较大的大中型公立医院,把它们建立成承担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责任的非赢利性医院。2、“放小”就是对一些中小型、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的城市基层社区医院、诊所和农村乡镇医院、诊所进行产权改革,通过拍卖、合资、控股等方式推向市场,把它们建成赢利性医院。
在对公立医院的“抓大放小”改革中,“放小”改革比“抓大”改革更重要。只有“放小”改革成功了,“抓大”改革才可能成功。因为通过“放小”改革,政府可以回收一笔巨额资金,而且节约了对已经拍卖的中小医院投入,再加上政府每年不断增长的财政投入,所以政府才有可能承担“抓大”改革中的支出,负担重点扶持的大中型公立医院全部支出。
(三)政策扶持与民营医院的发展1、民营医院的发展,政策扶持是关键
目前与影响民营医院最关键因素是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没有相应法律法规的扶持,进入医疗市场的门槛过高,民营资本(包括外资)游离于中国医疗市场的门外,难以以正常途径进入医疗市场。
2、民营医院的定位
在整个多层级医疗体系建设中,政府更需要民营资本参与城镇基层社区医院和农村乡镇医院的建设;由于人才、资金、技术、管理水平的局限性,民营医院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与大中型公立医院直接竞争。建议在政府引导下,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参与政府对基层医院的改革,参与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配合政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获取合法的经济利润。
正如毛泽东同志说过:“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新一轮医疗改革的号角即将吹响,民营资本在农村等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民营医疗机构将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在中国大地上发展壮大,为建设中国和谐医疗市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与流通制度的改革要改变目前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与流通的混乱局面,从机制上铲除医疗贿赂与腐败土壤。药品、医疗器械生产与流通制度的改革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准入机制的改革:标准规范透明,防止主管部门通过卡、要等腐败
2、生产机制的改革:全过程管理机制,包括生产许可证审批、原料质量检验、生产过程规范、产品质量把关等环节的规范与落实;
3、流通机制的改革:包括产品定价规范、批发与零售规定,反对任何环节的暴利
4、采购机制的改革:建立公开、公证、透明的招标机制,招标决策者必须被监督,防范招标中的腐败;
5、淘汰机制的改革:对违反游戏规则的医药企业或医疗监管人员,采取淘汰机制。
(五)逐步启动全民医疗保险计划
建立政府主导的医疗保险体系,是政府补充医疗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尽管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但近年来不断推广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筹集了大量的医疗资金,为支持医疗体制改革、缓解居民个人不断增长的医疗支出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 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计划,加大推广力度和深度,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扩展到全体市民的基本医疗保险,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真正实现全民医疗保险。 2、成立医疗保险基金专业管理机构 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只承担报销或结算医疗费用等被动管理的工作。有关医疗基金的浪费程度在30%以上。政府该类机构应该与商业保险公司或其它风险管理公司开展合作,配合政府推行的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如何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问题。 3、大力发展商业性医疗保险 政府只能为全体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但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的需要,因此政府必须扶持各类商业保险公司,大力发展商业性医疗保险,为广大居民提供更高保障标准的医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