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近县市的工业园对我们的招商造成相当大的竞争。”王先生不无担忧地说。王先生是江西某电子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主管招商的他一直游走于各个企业之间,希望争取多一点的项目落户当地工业园。“我们的招商压力很大,如果有好的项目麻烦请你先将它们介绍给我们。”王先生对记者说。有分析家认为,各地自行建设产业园,因为缺乏统一规划,已经造成严重的同质化,招商方面的竞争也非常大,导致产业园招商困难。在产业园招商竞争中,各自为政的地方政府很难彼此协调,只是以“不停杀价”的低水平的竞争形态作为竞争的手段,必然无法避免恶性竞争的发生。来者不拒 现在很多地方在招商的时候都在强调自己是在选商,实际上,逼于招商压力,很多产业园对于入园企业几乎是来者不拒。 “我们已经说服了区政府,无论什么产业,只要不违法国家规定的,都可以入园。”王先生说。王先生所在的工业园原本是定位为电子产业园,而事实上,除电子企业外,五金、塑胶、甚至纺织企业都在院内,入园的企业五花百门。激烈的竞争不得不让很多产业园“低下高贵的头”。aihuau.com即使是入园企业跟产业园定位相关,但很多地方的产业园建设,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管理,只是划出一块地方,由政府把相关企业往园内“装”,很少考虑各企业之间是否有产业关联度,是否会出现同质化和恶性竞争的局面。千园一面长期以来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往往是当地重点发展的项目。但是,很多地方特色产业面临“鱼龙混杂”的尴尬局面。“每到一个地方,却又经常发现一个特色产品有好几个工业园的几十家乃至上百家企业在生产。”一位客商感叹到。事实上,由于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现象非常严重。而且部分工业园区只注重即期开发,忽视远期建设,只注重企业数量,忽视产业连接,甚至为了争项目,不计成本、压价招商、无序竞争,致使引进的企业大同小异,同一产业分散在各个园区,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业发展产业链使园区产业结构趋同。某中央媒体曾对陕西省的“工业密集区”进行曝光。该省的三原县、泾阳县、秦都区、兴平市、乾县相距不足150公里,但所设园区定位雷同,均分别规划有“食品工业园”;“重化工业园”、“化工工业基地”;“纺织工业聚集区”,“纺织印染区”等,其中泾阳县“工业密集区”规划面积21.36平方公里,三原县五个园区规划总面积20.78平方公里,兴平市设立的“工业集中区”规划占地面积38.5平方公里,造成大量的土地浪费。而江西省得益与近年来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引进了不少的纺织企业。但是,无论是萍乡高新园、南昌民营科技园,还是上高、德安、奉新、彭泽等县级工业园区,都有一定数量的纺织企业。产业结构雷同既制约了产业聚集,也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使园区优势产业难以形成。此外,大多数园区只是综合型园区,专业型、特色型园区相对较少。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发展较早的广东。上世纪末,由于以前我国各地掀起招商引资热潮,台山市那时也提出每个镇都要搞工业园,所以附城在东门搞了西湖工业园,后来在北坑又搞了北坑工业园,台城在城北搞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出现了重复建设的问题。 而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开发区的数量更是多的惊人。官方数据统计显示,长三角两省一市,江苏、浙江、上海,截至2006年11月,共有国家级开发区49个,省级开发区230个。其中,2006年3月至8月,江苏省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就有47个,浙江45个,上海18个。江浙两省的新批数量,均为历年来最高。 戴德梁行的一个调查显示,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极高,开发区产业同质化情况明显。研究表明,上海与浙江产业同构性相似系数达到0.76,上海与江苏达到0.82,江苏与浙江则达到了0.97。在长三角两省一市的产业规划中,排在前四位的均是,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
![循环产业园质量管理 产业园同质之困(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110266132171.jpeg)
以常州、无锡、苏州、南京4个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其开发区内产业结构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均是电子与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而毗邻的浙江杭州和安徽合肥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组构,也同样如此。相似的产业结构下,开发区间招商引资上的竞争无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