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新经济泡沫和9·11事件以后,全球经济处于一片不景气的状态之中,与中国大陆一枝独秀的经济发展相比,最鲜明的莫过于日本持续十余年的经济低迷。 曾经创造了丰田模式、松下奇迹等一系列奇迹的日本,在经济的寒冬中默默忍受了十年之久,为何久病不愈? 首要的因素是制度疲劳。二战之后,日本在美军主帅麦克阿瑟的主持下建立了全新的制度,全民在废墟上开始创业。然而,当时很多促成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经、教育、行政等制度都已呈现疲劳、僵化之状,成为今天发展的阻碍力量。 其次,由于环境的变化,很多人士已经习惯安于现状,而且骄傲自大的情绪开始抬头,从政界到企业的危机意识已经大不如前。 此外,日本政界一再瞻前顾后,也错失很多变革良机。 与日本相比,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快速增长,根据经济学家们的乐观估计,中国的快速增长还能持续十到二十年。与此同时,中国涌现出了一批快速发展的民族IT公司,如华为、联想、中兴、大唐等,经过多年的打拼,他们已经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成为跨国公司不得不非常重视的竞争对手。思科中国公司总裁杜家滨说:“如果把我们比作波音公司的话,目前,我们还看不清谁可能是空中客车,或谁将取代我们的位置,或许华为算是一个。” 然而,在伴随中国经济创造了连续多年的辉煌之后,中国企业的寒冬已经悄然而至。 一、制度疲劳 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崛起,无一不与制度改革而释放的巨大动力有关,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成熟和加入WTO,这类制度性的因素对企业的发展贡献度已经很小。

对一个个企业而言,创业最容易激发企业发展激情的制度安排,但等到有了一定基础的时候,就激情不再了,中国企业往往在规模仅仅相当于欧美中型企业规模的时候就开始患上“大企业病”,这个词近两年频频出现于长虹、联想等企业的高层领导口中。 二、无利润模式逼近 过去很多公司的发展是建立在高利润的基础之上,而当公司已经习惯于暴利的时候,就很难适应微薄的利润了。虽然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仍然有行业存在暴利机遇,但是无利润模式已经实实在在地逼近绝大多数行业。 三、危机意识缺乏 中国企业由于立足于庞大的国内市场,在自身竞争力比较差,没有与跨国公司正面对抗的情况下获得迅速发展,这种发展历程不同于日本、韩国的大公司,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接受国际市场的严酷考验,从而具备了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国际竞争力。直到现在,很多企业仍然看着国内GDP增长的数据浮想联翩。 四、变革迟缓 就像蛇的成长要蜕一次又一次的皮一样,企业的成长也要不断蜕壳,包括股权结构、管理体制、人员队伍、经营战略等。那些蜕壳慢的企业将最有可能在大浪淘沙中最先被淘汰出局。 日本经济低迷十年,日本坚持下来了。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曾著文《北国之春》,但春天至今未来,咱们有多少企业能够坚持十年之久的寒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