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正题之前,我想给大家先讲述一段曾经发生过的“佳话”。事情是这样的:
韩寒读书热的兴起,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然而就在《三重门》畅销之时,一些人开始了他们的评书活动,不断地炒作这本书。可是,据有关人士调查,在这些评书人当中,只有少数人看过《三重门》。针对这样的事实,权威的文学评论家们批判说:没有看过此书,哪有权力评论此书呢?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竟有人马上反驳说:没有当过妓女,难道就无权评论妓女了吗?在这里,我不想对这样的反驳作多少评论,一方面是由于我写这篇文章不是冲着这个事情而来的,另一方面是炒作者这样的反驳其实是不攻自破,因为“当妓女,评妓女”和“看书,评书”根本就是牛头不对马尾——两回事。
评书需要认真阅读书籍后方能发表言论,其实我们的管理人员的工作又何尝不需要深入一线的调查呢?
当前,一些管理人员的创新提案是提得不少,他们的一些理论主张是提得不错,但是由于他们整天待在办公室里,大多依赖统计资料或其他业务报告来做工作,统计报告只能显示员工们当时的数据和情况,不能代表当前的状况,因此往往缺少确切的数据作为依据,这有悖于我公司创新的“量化”标准。由于过分依赖这种机械式的报告而导致管理人员他们对正在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茫然无知。
企业发展提倡“走出去”的战略,我们的管理人员要想把工作做到家,就必须选择走出办公室,走进生产车间。这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生产车间广大职工的热切盼望。
在采访中,有些员工告诉笔者:“我们真的很希望管理人员能到我们的车间来转转,其实我们的基层职工不是没有意见和建议,而是缺少沟通的机会与渠道。”的确,我们的职工处于生产第一线,他们提出的一些点子,可能往往是我们公司所亟待解决的。可是就是因为有些职工“敢怒而不敢言”,有些职工有话而不会用文字来表达,想说又找不到倾诉对象,导致了一些好的想法的流产。有人曾经说过:不在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一旦有些想法在员工们的心头越积越多,那么也就有它爆发出来的一天,像这样的事情在杰克公司是有前例的,笔者不想在这里赘述。提一下,所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是也。
早在三国的诸葛亮就在《出师表》里提出要广开言路,切不可“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的管理人员尤其是中层管理干部,应多下车间,多“体察民情”,多与职工沟通,少聊几句家常,少上几回网。我想,只有这样,我们的管理人员才能获得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使工作顺利、准确地进行;只有这样,我们广大员工的心声才能真正得到反映,从而发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只有这样,全体杰克人才能像一个握紧的拳头一样充满凝聚力,在迈向多元化跨国集团的征程中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