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孩子渐渐长大的时候,一定会有自己的主张。《科技智囊》同样也是如此,经历了从泛经济类媒体到专业类“管理读本”的成功转型之后, 《科技智囊》已经不能满足于简单的管理领域的报道,它要和中国的管理实践者和理论者一起,去挖掘并探索能让企业健康成长的管理之道。
这不是一种狂妄,而是一种观念的变化。大凡从事媒体工作的人,或多或少地都有些责任感,当我们把所谓的“挖掘真实”看成某种责任或者职业并把其推向极致的时候,便会去戳破层层“黑幕”。这是一个媒体存在的价值,但不是唯一的价值。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对于媒介的内容生产而言,同样也有一个竞争重点的转移。过去我们竞争的是报道事实、报道资讯,但是在渠道过剩的时代,如果仅仅报道有限的、为社会所共享的资讯、共享的事实、共享的信息,你就会成为大量的同质重复信息当中的一员,被社会选择的可能性一定是在下降。
怎么办?是一味挖掘所谓的“真实”,还是积极去探求“真实”背后隐藏着的“规律”?《科技智囊》选择了后者,我想,这也是一种媒体的责任。
然而在探求企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企业自身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尽管人们总是从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环境的角度去思考、去诠释,但管理的本质并没有什么改变。毕竟,管理的真正的功用是将复杂、专业化的东西落实到行动上面。这就使得我们有了产生“主张”的根基。
光有根基还不够,还需要从不同的时间场和空间场去分析、去彰显,特别是对中国企业而言,更需要寻找并确立适应自身发展的“主张”。毕竟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有诸子百家的思想积淀、有一百多年的中西方文化交融,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企业正进行着史无前例的管理实践……
正如本期专辑——《中国式管理》中所表述的那样:理性的官僚科层组织理论产生于德国、创新的变革事业理论产生于美国、强调精神力量的企业文化诞生于日本,显然不仅仅是一种偶然,而是在偶然中包含着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必然性。这意味着,管理理论在本质上相通的原则下,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恰恰意味着竞争力和成功的价值所在。
时下,中国市场的独特环境为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变量和挑战,复古不行、照搬也不行,当今的中国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管理“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