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的战争地震与海啸 地震灾难与价能理论



最近我国有两个灾难,一个是哈尔滨水污染事件,一个是江西地震,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总之,它们都叫灾难。其实我们周围每天都有灾难发生。

在经济学中,有什么理论来解释其中的价值变化呢?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显然是不行的!

下面我给你简略地介绍一个新价值理论。

一、价能

劳动是人类把自然界的能量有目的地转化到社会中的活动过程,也是一个自然、社会和劳动者本身相结合的做功过程,同时,通过脑力劳动发展的科学技术可以提高能量转化的效率,这些能量最终都凝结在产品上。总之,自然界和人类互动的任一变化都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和运动,它们遵从着能量守恒定律和能耗最小原理。

比如在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人的劳动需要消耗食物的能量,土地需要吸收太阳的能量使水分流动,植物的生长需要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风的流动(风能)帮助一些植物完成授粉过程,使用来自他人制造的机器需要消耗机械能,劳动分工还需要进行组织、管理等等,最后,这些能量一部分凝结在农作物上,一部分转化为技术知识,一部分能量就做了无用功消耗了,如由于机械磨损消失了的能量等,这些能量的转化遵从着能量守恒定律。

这些来自人、社会和自然界的客观能量,我把这种能量形式叫价值能,简称“价能”。

在人类与自然的能量交换中,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到我们认为有用的物品,或着说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人在从事各种劳动,付出的都是能量,

在有用性基础之上,价能转化是一个由客观能量转变到主观对能量综合认识和评价的过程,也是从客观世界进入到社会、进入到主观世界的过程。换句话说,价值就是对能量凝结的主观认识,只是人类主观认识能量存在和转化的另一种方式。

二、价值的定义

人们在进行产品交换时,要按照各自劳动的消耗量以及产品本身进行评价,最后达成交易。

对劳动者的能量消耗量的认识和评估以及对劳动者进行的补偿就体现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这个价值是形成工资的基础。按照能量守恒规律和利用科学技术,人(类)能够把自然界的能量“无限度”地转化到社会当中,所以说,人的价值是无限大的。

对凝结在产品上的价能的认识和评估就形成了该产品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形成该产品价格的基础。

所以说,价值是主体对客体的能量转化和凝结的认识和评估,是形成客体的一种对能量凝结数量的认识。

对产品(商品)的价值而言,产品(商品)价值就是形成该产品(商品)过程的一种能量凝结,是某一主体对一产品(商品)能量凝结的主观认识。

价值的这个定义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具有理性的、连接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概念,把人、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更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和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转化和损失的能量还很难计算,我们只是用货币或等价物来近似地、一一对应地、狭义地计算价值,而有些潜在的或沉没的价值是很难用货币来明确地表示出来的。这也是我们对能量转化的主观认识和评价。

三、价值的二重性

价值具有二重性:客观性和主观性。

1.客观性

价值的客观性是指价值的能量属性以及价值以能量转化形式的存在和表现,具有客观性。

价能是价值的能量客观属性,是各种能量的综合,其大小是形成某产品凝结的各种形式能量数量的总和,其计量单位可以用能量的其它单位,如“焦耳”来表示。

生产单位产品的价能可以表示为;凝结的能量总和/单位产品,在不考虑主观认识误差时,“价值”可以代替“价能”使用。

2. 主观性

价值的主观性是指价值的能量属性常常被主观地去认识,并且通过劳动可以改变它的价值组成,并用我们主观的方法去进行主观的评价。

价格是对价值的主观认识和评价,在对能量形成价值的看法取舍上,不同的个人、团体以至国家则是带有其主观性的,但是,都脱离不了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运动规律的约束,只是参照系不同罢了。

我们现在只是“潜意识”地用货币来计量价能或价值。由于各国对价能计量的参照标准不同,采用了“¥”、“£”、“$”等不同的单位,这就象早期人们采用了“米”、“丈”“哩”等不同的长度单位来计量长度一样。

汇率的形成原因就是计量价能或价值的标准不同而造成的,未来必将会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

价格就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在这种主观性的认识中形成的。价值的多少是价值量,所谓一个产品的价格就是表示该产品价值量的多少。

3.二者关系

价值存在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是表示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关系,是反映主体与客体的范畴。价值的客观性决定着价值的主观性,而价值的主观性影响着价值客观性的形成过程。

4.理想情况

当人类能在完全知识的情况下去认识“价值”时,也就是说在理想情况下,这时价值和价能是绝对相等的,公式表示如下:

价值≡价能     (3-3-1)

后面的分析大都是在这一情况下进行的。

四、产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主体(人类)在使用某一产品时对其价值以及使用后产生新价值的评估。这是一个带有主观性的评价指标。

 灾难的战争地震与海啸 地震灾难与价能理论

产品的使用性质在被使用过程当中,对主体的主观系统的价值大小而言,如果能量输出大于能量输入,就说该物品有使用价值。反之,就说该物品没有使用价值;这对于经济社会的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产出比”的评价指标。

物品的一些物理、化学变化是物质的客观属性, 如发酵、化学腐蚀、石油的形成过程等,属于其使用性质,但这会引起价值或使用价值的变化。机器的工作,只是人类劳动的一种能量凝结的再工作。

无形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以“场”的形式发生作用,如制度、宗教信仰,可以提高效率。后面还有论述。

五、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是形成使用价值的基础,因为只有价值的凝结,才会形成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对物体属性的价值认识,也是价值所有权实现转移的前提基础;使用价值不能直接用价格表示,但评价使用价值时具有主观性,可以引起价格的波动。

人类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从自然界获取能量,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一个能量转化过程,也是一个以“使用价值”为指向的能量转化过程。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价值的消失,人类认为的“使用价值”消失殆尽,只留下污染。

六、使用价值与主体

一个产品的使用性质是很多的,是多样的,也是客观的,但对于不同主体的认识而言,使用价值是不同的,是主观的。

同样价值的产品,使用方式不同,使用价值也不同。比如核能,如果用于战争中的原子弹,就会给敌人以严厉的打击,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果用于发电,就会给人类带来利益。

七、价值折旧

价值折旧也可以叫做折旧。产品逐渐被消耗,有用的性质逐渐消失,最后没有了使用价值,就形成污染。折旧就是一种损耗有用价值后在货币上的表现。

价值量越大,时间越长,折旧量也就越大。质量越好的产品,使用时间就越长,折旧量也就越小。

折旧是产品价值的“死亡”过程,价值的生产具有周期性,价值的折旧也具有周期性。

人的生命过程,特别是从青壮年以后也是一种特殊的折旧过程形式。

八、价值的组成

价值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自然价值,劳动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一个社会系统里,价值就是系统中自然价值、劳动价值和社会价值三者的有机结合,

(一)自然价值

    来源于自然的物理、化学等变化而形成的价值就叫自然价值,如煤、石油、土地的价值。自然价值的属性主要是它的原始性和客观性。如煤,它本身是客观的和有价值的,燃烧是它的使用性质之一,如何利用和评价其燃烧性质是它的使用价值。

土地、气候、空气和阳光表现出来的价值就是自然价值。

(二)劳动价值

人类的劳动过程所形成的价值叫劳动价值。

劳动者既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具有主观能动性,自身具有价值。劳动者的劳动形成新生的劳动价值,最初的人类(劳动者)来源于自然的作用,所以也可以这样说:劳动价值起源于自然价值!后来形成新生的劳动价值一部分是自然价值的转化,一部分是社会价值的转化,还有劳动者自身能量消耗的转化。

劳动是一个自然变化、社会活动和劳动者本身相结合的做功过程。劳动可以提高或降低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劳动者也在劳动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比如,一些体力劳动可以使劳动者身体强健,但是过度的体力支出则可能引起身体的衰弱,甚至过早死亡。

劳动价值是一个主动的价值,是新价值形成的关键。但是劳动与形成价值的大小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因为劳动是中性的,有的劳动会造成价值的损失,如制造的是废品,所以还不能说劳动增加了价值,劳动与价值只有普遍的联系——劳动只是改变了自然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人的价值在价值系统内的比例分配和价值的构成比例。

劳动生产效率提高意味着自然价值转化成了更多的社会价值或劳动价值,这里面也包括了新技术、设备和各类社会资源的价值。

(三)社会价值

社会是存在于大自然环境中的一个以人为主体形成的价值载体,是一个特殊的、自然界的“劳动”产品,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凝结了巨大的能量,其中价值的主要载体是人。

社会价值是自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的积累和转化形式。人类发展形成并存在于社会,社会又形成了特殊的系统,这个系统又对物品的价值形成起到了作用,这部分价值把它称为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由劳动形成,即人类社会的一切价值都是来源于自然能量作用的结果。

以往在探讨价值时,往往是片面或狭义的, 并没有把价值从整个系统考虑,仅仅是涉及到了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学涉及到了一些政治结构,而经济活动又不能独立存在于经济领域,所以出现了混乱、悖论,如“劳动价值学说”就是强调了具体的劳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劳动价值只是价值的一部分。

社会价值在经济结构常常表现为现实的价值,而在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中常常表现为潜在的价值,如社会体制、社会意识、文化、道德、法律发挥的作用等,这部分价值使我们不能一下感觉到,也是我们在过去讨论中常常忽略了的社会价值。

数字、符号、语言等思维形式是劳动的结果,是一个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使人类的社会活动更具有效率,所以具有社会价值。

名画的价值很高,就是它包含着极大的社会价值,而形成这个社会高价值却是一个漫长的由劳动价值向社会价值转化的历史过程。

社会价值包含的内容最多,而以往讨论的却最少。社会价值是由无数个个别价值汇合而成的,没有任何先于个别价值而存在的社会价值。

社会就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的劳动产品,凝结着巨大的能量!

 

九、自然价值,劳动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形成价值的作用

在上述分析中已经提到了一些自然价值、劳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用,我再简练地说一下:自然价值和劳动价值在产品形成过程中是直接参与了价值的转化和形成,但社会价值是以“节省”的方式来完成产品价值的凝结过程。

比如,现在为生产一个产品,投入自然能量、劳动能量分别100焦耳,实际凝结在商品中的能量却只有50焦耳,剩余的150焦耳就浪费了甚至是变成污染了。

现在我们投入社会价值,比如采用生产技术并变换劳动组织,虽然投入的自然和劳动价值量没有变,还是各100焦耳,但是我们提高了效率,可以多生产出一个产品,即又多利用了50焦耳能量。

新增加的50焦耳就是“社会价值”的大小。这个社会价值是在以前劳动中形成的,而且还可以重复使用,它增加价值的方式是靠“节约”、“效率”,而不是直接的能量“加入”。

 

十、价值的属性

1.可转移性

在一个系统里,价值可以在自然价值、劳动价值、社会价值三种形式之间转移和转化并相互作用。价值也可以在时间、空间转移,如代际遗传或转移,产权转移等;空气污染、淡水缺乏就是价值转化的结果。一个产品的价值也是有生有灭的。

当价值发生变化时,它的使用价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地震灾难造成的房屋倒塌,房屋的价值组成和形态改变了,它的使用价值也消失了。

2. 客观性与主观性(前面已经论述了)

3. 价值的中性

劳动的中性和价值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中性。但由于人类的阶级性存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人们对使用价值的评估不同,所以价值也表现出了不同倾向性。

4. 可加减性

在一个系统里,总价值是自然价值,劳动价值,社会价值的总和,价值有正负,具有可分、可合性。有利于主体的价值为正,反之为负,如战争、瘟疫、灾难对人类主体来说就是负的了。

 

十一、负价值

价值的可加减性使价值表现出负价值的特征,有利于主体的价值为正,反之为负,如产品折旧、战争、瘟疫、灾难对人类主体来说就是负的了。

——本内容只是来自“价值动力学”(《经济学的本质》《经济学的表象》)摘录部分。详细的论述还是看书去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9555.html

更多阅读

史前人类与外星人的战争 8具史前4米人类遗骸

史前人类与外星人的战争史前人类与外星人发生过战争?(网络图片)根据一些中国的古代壁画显示,中国北方地区可能曾受外星人侵略,并与外星人开展了一场持续300年的战争!外星人军队奴役人类、建造金字塔,并向不同的部落势力发起了战争。与此

历史上的淮安地震 历史上最大的地震

历史上的淮安地震杨海林去年四月九日,我正躺在床上看电视,床忽然剧烈地抖动一下,当时还以为儿子躲在床下玩造成的,向外看看,这才发现很多人已经聚到空地上——原来是发生了地震。第二天,女友给我发了信息,他们那里震感最大,3.6级。小的时候

唐朝变迁与唐边塞诗的战争观辨析 唐朝边塞诗

唐朝变迁与唐边塞诗的战争观辨析摘要任何王朝都难逃盛极而衰的命运,唐王朝经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渐变,在这过程中诞生了大量优秀的边塞诗。它们表达了不同时期唐朝诗人对战争的不同认识。时光的飞逝,社会的变迁,但改变不了

声明:《灾难的战争地震与海啸 地震灾难与价能理论》为网友是否拥有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