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后理论经济学》第1节(2)



二、什么是先理论经济学?有什么本质特征?为何是“动态价值场论模型”?

 

如何使人类对包括经济在内的认识论或者说价值论最为接近科学或者说能达到科学化的目的,而又能克服狭隘价值论的产生?笔者以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包括“理论经济学”在内的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理论科学”体系建立起来。这是因为:与传统意义上的非理论经济学相比,“先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已经从一个相对封闭、静止的时空关系中解放出来,且具有了“动态价值论模型”的意义。

 

(一)先理论经济学的产生?为何是意识决定物质过程?

 

“先理论经济学”不同于“非理论经济学”,是借鉴、比照了“理论物理学”范畴提出的。大家知道,“理论物理学”是先有预言、判断的提出,然后通过“实证”的方式来证明这种预言、判断的科学性质,所以被人称为“理论物理学”。那么,“先理论经济学”是否具有这种性质?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1、先理论经济学的产生

 

对于人类来说,能科学而准确地预测未来,可以说是一切理论家共同的追求与梦想。在我国的古代,被称为“万经之首”的《易经》也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可以说至今仍然闪烁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光辉。不仅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其中的一些原理、方法,一直被一些现代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所采用。然而,遗憾的是,有人竟然错误而简单地把它当作是专门用于“占卜吉凶”的工具。

 

《易经》怎么会只是一部专门用于占卜吉凶的书?为何不是通过“象”、“数”、“理”、“占”四个步骤或四种程序,来解释、揭示客观事物、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运动与转化规律的科学?“象”是什么?难道不是现象?“数”是什么?难道不是现象间的某种联系?“理”是什么?难道不是通过对某种联系的认识而得到的符合规律的认识?有了符合逻辑、规律的认识,为何不能预测出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早期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思想家、经济学家是当之无愧的“先理论经济学”奠基人。如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尚未产生之前,他们不仅预言了这两种社会制度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而且对这两种社会的分配制度进行了科学而准确的预言,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从这一点看,是了不起的!

 

现在,先不论这些预言、判断是否完全正确,是否具有科学性,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政治、经济思想和主张走在了当时的时代前列。当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所以能具有这种认识也不是偶然的,如果没有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而客观的判断,自然不会有,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下,其分配制度,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判断。

 

诚然,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共产主义部分是具有理论经济学性质的东西,因为它不仅仅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前进方向有所判断和预言,而且也提出了一些实现这一理想的方法论。关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共产党宣言》中得到证实。现在,我们先不论这些判断、预言是否正确,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够对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做出判断、预言的本身,就是“理论经济学”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

 

这是因为,一个缺乏正确判断能力的民族、国家、世界,一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国家、世界。那么,笔者为什么要在“理论经济学”的前面,加上一个“先”字呢?这是因为,与下面将要产生的“后理论经济学”相比,它本来就在“先”,或者说将有“后理论经济学”的产生;另外,“先理论经济学”是“先”有“理论”而“后”有社会“实证”,而“后理论经济学”是先有实践而后有理论。

 

2、为何是意识决定物质?

 

如果说“非理论经济学”产生过程是“物质决定意识”的话,那么“先理论经济学”的产生又是什么?当然是“意识决定物质”了。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意识”是一种具有“物质性”的认识,可以理解为是基本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思想的东西。请注意,笔者在这里加上了“基本”二字。这是因为,它体现的是意识对物质具有的反作用,无论如何也不能当作“科学发展观”来认识。

 

需要再次说明的是,不管是“非理论经济学”还是“先理论经济学”的产生都须建筑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非理论经济学”和“先理论经济学”的产生。换言之,如果没能建筑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即使先有判断、预言,那么建立起来的“非理论经济学”或“先理论经济学”也会缺乏科学价值;搞不好,还会产生“反价值”。

 

如经典物理学就是建筑在假设“以太”存在的基础上,结果导致了19世纪的物理学家普遍陷入了“危机”中。如列宁所说,19世纪物理学上产生的危机,实际上是物理学家头脑中形而上学、一成不变的观念产生的危机,是“正在产生辩证唯物主义”。(见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31页)。而这种“危机”反映在经济上,是产生于19世纪的“空想共产主义”经济。

 

有人说历史唯物主义是“用辩证法的观点去认识历史”,笔者以为,也可以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是“用科学发展观”去认识历史。这是因为,只有用“科学发展观”去看待历史的时候,才能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所谓历史,讲的就是包括人类经济社会在内的各种事物、物质的不同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换句话说,当人们能够把各种事物、物质的不同存在与运动状态连续起来认识时,才能看到事物、物质发展与转化趋势,也才能说,这些事物、物质存在与运动趋势具有历史意义。

 

可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还不能把早期的一些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经济学家定义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因为在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是用“意识决定物质”的方式来办事。比如斯大林、毛泽东等先生就有很浓重的唯心主义色彩。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先后走上“空想共产主义”的道路和实行本来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根源是“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在作怪。

 

包括马克思本人在内,都具有十分严重的唯心主义倾向。比如不把资本当作物质而给资本赋予“阶级性”;不把意识当作物质而把意识当作“人脑的一种机能”等,都可以认定为是唯心主义的东西或者说是“意识决定物质”的产物。只有到了邓小平时代,这个问题才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以上说明,“先理论经济学”的产生就是“意识决定物质”的过程,忽视了“上层建筑”是需要“经济基础”决定的。

 

(二)什么是先理论经济学?为何是“动态价值论模型”?

 

尽管“先理论经济学”的产生从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意识决定物质”的过程,但是,人们依然不能对“先理论经济学”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全盘的否定,而只能说它具有浓重的唯心主义色彩而已。如果要问为什么?我的回答是,从总的趋势上看,“先理论经济学”已把“动态价值论模型”给人们建立起来。

 

1、什么是先理论经济学?

 

什么叫“先理论经济学”?当然是基本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已部分拥有“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至少,人们应该承认,它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的。尽管忽略了在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之间还有社会主义社会(即社会主义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的存在,但却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非人类的“终极阶段”。可是,一些资本主义经济学家至今不能正视这一点。

 

大家知道,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科学性就在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使“空想共产主义”走上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当然,关于这一点,如今仍然有人持反对意见。但是,有一点人们是不能否认的,那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肯定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阶段”,一定还会有“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制度生成。

 

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已经证明,我们的地球至少还有45亿年的寿命,而人类又是一种最年轻的地球生物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不过上万年。如果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就“终止”了,那岂不过于悲惨?如果此判断是成立的,那么这个“后资本主义”社会是什么?难道不是社会主义?——假如不是共产主义的话。至少,社会主义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存在的未必合理,但存在的一定客观、有价值!

 

世界上压根就没有无价值的存在,否则就不会存在而一定会在运动中被淘汰。社会主义国家在其8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什么没有被淘汰?说明这种存在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有价值的。笔者承认,东欧的“剧变”和前苏联的“解体”具有被淘汰的性质,但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那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淘汰而是对“空想共产主义主义”的淘汰。改革开放,中国的成功已充分地证明这一点。

 

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保持27年的高速增长?社会主义如果不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和价值属性,就不应该有今日之辉煌。绝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曾经走过一段“空想共产主义”的弯路就连社会主义的客观性、合理性、价值属性给否定了,这同样是不客观、不合理和反价值属性的东西。如此,当然也不是说,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存在就不具有客观性、合理性和价值属性,那同样不是唯物主义的东西!

 

诚然,这更不是在说,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完美无缺的东西,就不需要发展了。现在,我们先把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放下不提,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言,它已经在面临发展的危机,表现在因资本过剩而产生的生产过剩即饱和经济的到来。而饱和经济的最大特点是,资本增殖已受到需求不足或者说资本增殖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受到因资本过剩引起的生产过剩的严重制约。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后理论经济学》第1节(2)

2、为何是“动态价值论模型”?

 

如何才能解决上述矛盾?笔者以为,最好是提高社会购买力和扩大就业。遗憾的是,任何一位懂管理的资本拥有者都不可能以降低“剩余价值”即把“利润”分给创造“剩余价值”的人,以提高购买力。资本主义不能这样做,社会主义同样也不能做,因为违背资本的本质——增殖。为此,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先理论经济学”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人们设计出“动态价值论模型”。

 

所谓“动态价值论模型”,也可以叫做“发展价值论模型”,是一种已经将“静态价值论模型”囊括了进去了的、能够体现历史发展趋势的“价值论模型”。关于“静态价值论模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扩大再生产价值论模型”或“投入与产出价值论模型”。总之,它们都属于“静态”的。为什么说它们都是“静态”的而不是“动态”的?这是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资本的增殖与积累,而未能超越了资本。

 

可是,“先理论经济学”就不同了,由于它能够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上去看问题,能够站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所以它也就自然获得了“动态价值论模型”的性质与意义。尽管“动态价值论模型”的创立者忽略了或者说未能将社会主义这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考虑进去,具有“意识决定意识”或者说具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嫌疑,但毕竟能历史、发展地看问题了。

 

当然,这也不是说“静态价值论”就没有价值,而是说与“静态价值论”相比,“动态价值论”能够历史、发展地去看问题。如果不出现错误的认识或认识的错误,那么“动态价值论”一定比“静态价值论”更具有价值属性。诚然,如果出现了认识上的错误或错误的认识,那么“动态价值论”给人们造成的危害性也越大。比如,一些早期的“先理论经济学”学者未认识到作为独立形态的社会主义的存在。

 

大家知道,从物理学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同样质量的物体,由于其运动速度的提高,其质量会随着速度的提高其质量会递增。大家又知道,物体质量越大其惯性也就会增大,而使其“加速度”减小。这难道不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走得过快,其经济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未得到长足发展的一个力学意义上的原因?如此,也就说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对于认识论来说,其意义何等重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9506.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后理论经济学》第1节(2)》为网友船渡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