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理论 论制度变迁与选择



内容摘要:制度变迁是由多种因数所致,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内因与外因同时发生作用的结果,是经济矛盾上升到阶级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革命性的力量促成了制度变迁。当然,经济制度变迁还有着经济规律本身的原因,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求,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制度变迁的选择,本文提出了制度变迁的选择机制。

关键词:制度、制度变迁成因、制度选择

一.制度变迁概念分析

制度(institutions)与体制(system)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必须首先予以区分.制度从经济意义上讲可以分为社会经济制度和企业制度.社会经济制度也称社会经济形态,按照马克思经济学原理指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的总合。按照西方经济学原理指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政府与经济运行关系的制度安排。如果资源配置的方式是按市场机制来进行,政府不直接参与经济运行,这种规定便可以称为市场经济制度。反之,则为计划经济制度或混合经济制度。而体制主要指经济管理体制,是国民经济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的总合.包括组织管理形式、管理权限的划分、管理机构的设置等。制度与体制之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一定的制度,一定有相应的体制;反之一定的体制又必然有一定的经济制度与之相适应。

 制度变迁理论 论制度变迁与选择

那么什么是制度变迁呢?制度变迁本文指经济制度变迁,是一种经济制度代替另一种经济制度的过程,或者说一种经济制度被另一种经济制度所取代的过程。这种取代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三种形式:一),外力的强制作用,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二),内力自动作用的结果称为渐进式制度变迁;三),外力作用下通过内力作用的结果,即改良型制度变迁。历史与现实的实践来看,前两种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而第三种出现较少,且成功不多,主要有在我国清朝末年的明治维新,最后以失败告终。

二.制度变迁的原因分析

制度变迁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本变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会出现一场破旧立新的、革命性的运动。是一切经济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然,制度变迁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加以描述,应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深度分析。本文试图从历史的、哲学的、经济的、社会的不同角度考察,得出制度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代的函数这样一个结论。

1.            制度变迁的历史分析

   从经济制度变迁的历史来看,人类共经历过几次大的制度变迁,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可以概括为:原始社会的部落与氏族制度,资源配置的方式完全是由酋长或部落首领来实现,在原始社会时期尚没有国家和政府,因此,还不能称为一种完全的社会经济制度,随着人类自身的进化与社会组织形式的形成,这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人类自身的发展,必然由一种新的、完善的制度来调节社会关系和配置经济资源。于是,出现了以绝对权利为核心的奴隶主,采用奴隶主王国的制度形式来调节社会关系和经济资源,这种以权利为核心非人性化的资源配置方式,比没有制度或原始的制度来调节资源更有效,创造的社会财富更大、更集中。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制度所提供的、为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生产方式,已经严重地阻碍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财富的创造。于是更为先进的封建经济制度取代了奴隶经济制度,封建经济制度改变了非人性分配制度和特权配置模式。一家一户的、由封建主或地主作为资源配置的中心、自给自足庄园经济,这种经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比奴隶经济制度创造出更大的财富,社会经济效益更高。

上述三种经济制度形式,在资源配置方式上都不含有任何市场因数,国家政府组织形式既不成熟,权利机关也不完善,政府在调节经济方面也没有固定的形式,所以,社会财富的创造能力也十分有限,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十分缓慢,对于人类自身的发展和需求的满足,都受到严重地限制,于是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面对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需求,客观上需要先进资源配置模式,或先进的经济制度来调节经济资源,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更高的程度上满足人类自身需求和发展,于是以市场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和分配模式便应运而生。

以市场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制度,完全抛弃了人为的强权因数,在以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前提下,以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社会财富,这种经济制度完全在自由竟争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人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创造财富、获取资源,所以这种制度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出巨大的财富创造力。由于市场经济制度也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因此,市场经济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新的制度变革,于是出现计划经济制度、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制度。

从上述经济制度的历史演进来看,制度变迁不是经济制度的自动变革,而是在一种经济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完成其历史使命后退出历史舞台,被新的更为先进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取代。这是历史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制度变迁是历代的产物,也是经济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

2.            制度变迁的哲学分析

制度变迁之所以是一个哲学的范畴,是因为它是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变迁自觉的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规律。

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有着存在和不存在的理由与条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需要,需要这样一种与资源条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制度,所谓相适应就不能用更先进或更落后的经济制度来代替,否则不但不能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发展,造成资源的浪费,这就是一种经济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当社会条件发生变化,这种经济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要求,因此也就不再有存在的必要条件,客观上需要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来取而代之。所以说,制度变迁也是存在哲学的有力例证。

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也十分有力地证明了制度变迁的矛盾运动规律,矛盾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因为,矛盾的双方在力量的较量中,彼此力量的消长,最后由矛盾的一方战胜另一方,这样产生新的事物,制度变迁正是这种矛盾的一方战胜另一方,被新的制度战胜旧的制度的过程。但又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以及矛盾双方的循环运动,这就表现为一种矛盾消失了另一种矛盾又产生了,这种运动规律充分证明了,制度变迁不是一次变革的终止,而同时又润育着下一次制度变迁的来临。

3.            制度变迁的阶级分析

制度变迁的阶级分析不是从经济学角度去解释,而是根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从非经济方面去考察制度变迁的成因。

如果从历史上历次制度变迁来看,可以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过程,因为不同的阶级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因此,统治阶级必然按照他们的利益来配置资源和分配财富,这种配置方式也就必然带来分配的严重不公,于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就会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必然是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成为新的社会主要力量,所以说,制度变迁也是阶级斗争学说集中反映。

4.            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本身应该是一个经济学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在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这样一个客观现实面前,人类如何选择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类的需要?选择与有效便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经济制度正是选择与有效的最佳安排和规定。但是经济制度的产生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这种条件包括生产力水平、资源和财富的丰裕度以及财富分配方式,都决定着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制度形式。

以科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认为,为了达到某在经济效益,可以有两种方式来进行,一种是通过市场来实现,一种是由企业家来完成,如果通过市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必然带来大量的交易费用,从而,增加了经济成本。反之,如果通过企业家来完成,由企业家通过权利来实现内部化,降低经济成本,因此一切经济活动都应该以企业组织的形式来进行,但条件是产权明晰,以市场机制来调节企业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要求,一切社会经济制度都应该是按市场机制来调节,按市场经济制度来配置资源就是最佳的制度安排。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了。

经济制度究竟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一方面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说一种经济制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制度变迁的规律一定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作出相应的选择。

三.制度变迁的选择

制度变迁的选择机制:

   1.制度变迁的选择机制就是,在选择一种经济制度时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配置资源,一),独立的分散配置式(奴隶制和封建制就是这种形态)也可以称作传统经济制度;二),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即市场经济制度;三),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即计划经济制度;四),两只手同时发挥作用,即混合经济制度。按照前面的论述,不同的经济制度形式只能与相应的客观条件相一致,这是一个首先必须遵守的原则,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才能对两者的条件着出客观准确的判断,这是制度选择的关键,也是制度变迁的依据。

   2.两种制度变迁的分析

按照制度变迁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渐进型制度变迁。

A.强制性制度变迁

所谓强制型制度变迁,就是在短时间内以一种全新的制度形式强制型地代替原来的制度形式,强制性制度变迁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来实现:如封建经济代替奴隶经济,市场经济制度代替封建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这些都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来实现的,也可以说是通过武装斗争来实现的。另一种,不通过阶级斗争,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变革方式来实现,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在一定程度上比前者要温和得多,采用这种制度变迁的国家主要有俄罗斯等东欧国家。90年代初,这些国家采用“休克疗法”,强制性地用市场经济制度代替过去的计划经济制度,具体包括:(1),所有制变革。以财产私有化和市场自由化取代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制度,并且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种变革。(2)放开物价,取消补贴。完全以市场机制,来调节一切生产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竞争机制提高经济效益。(3),紧缩银根,控制信贷,货币回笼。(4),货币制度变革。让本国货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并实现对外贬值;控制集团消费;冻结工资;参加国际竞争。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有两个,一是通过制度变迁,采用新的经济制度,代替落后的、已经成为发展羁绊的经济制度,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使资源配置在一个较为合理的制度安排下进行。二是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一种全新的经济制度,在短时间内代替长期习惯的经济制度,必然造成这种新制度与客观条件的不相适应,出现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反而使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阻碍,资源配制机制的不合理,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采用强制性制度变迁,除非是阶级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采用阶级斗争、武装推翻旧的经济制度,否则一般不采用这种强制性的方式来进行制度变革。通常来讲,一般采用符和经济制度变迁规律的基本方式——渐进式,这种方式是在分析客观条件的前提下,以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具体环境到客观要求的情况下,逐渐采用最为合理的经济制度,因此这种制度变迁也称为适应性制度变迁。   

B.温和型制度变迁(渐进型)

   温和型制度变迁即渐进性制度变迁,它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根本区别在于,制度变迁的渐渐性和与新的客观环境的适应性。这种制度变迁方式在中国、越南、古巴朝鲜等国的经济改革属此列。其中以中国的制度变迁最为成功。

以我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历程来看(仅指1978年以后的变革时期),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纯粹的计划经济——允许商品经济在公有制为核心的前提下适当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逐渐导入市场机制——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产权制度的法制化、私有财产的合法化,使得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关系、配置资源有了前提条件和法律保障。从这种渐进性的制度变迁来看,经历了计划——市场——混合三个发展时期,市场从发育到成熟已基本完成,资源配置的方式通过两只手来实现的混合模式也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已基本确立,在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主要方式的前提下,政府通过宏观调空在弥补市场经济缺陷,纠正市场经济失效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成熟。两只手正同时发挥着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

实践证明渐进式制度变迁是成功的,是符合经济变革的基本规律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制度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经济制度演进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制度选择却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来决定。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形态,取决于生产力的水平和社会资源的状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9496.html

更多阅读

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的区别与选择 提前还贷 等额本金

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的区别与选择——简介买房也可以说是终身大事,对于大部分朋友来说,买房子要向银行贷款,而跟银行借贷款有两种方式:等额本金法和等额本息法,很多人因为不清楚两者的区别和利息的算法,导致在贷款买房的时候吃大亏,下面笔者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对成长环境、能力、经验的归纳与整合,是企业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和让这种能力延续发展的能力,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理论的人性的反映。企业战略就是企业在对环境、对目标及对优势的假

声明:《制度变迁理论 论制度变迁与选择》为网友拼搏吧学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