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勃伦效应案例 凡勃伦老师诡谲的微笑



“一个异教徒需要高度勇气和决心,尽管他始终相信他具有永恒的真理并确信他在来世将会得到回报。一个人认为他自己的观念将仅仅在明天才成为流行的思想的异教徒,将需要更坚强的勇气。这种勇气凡勃伦是有的。在他充满曲折的一生中,他以一种怪异的微笑来面对来自外部的敌意和内在的怀疑。他不了解未来究竟能留下什么,只是尽可能好地来作他当前的工作,从发挥他的思想和向他的同伴展示‘他敏捷的才智和冷漠的嘲讽’中获得一种哲学家的快慰。”[i]

 

没有一位经济学家像凡勃伦老师那样特立独行。

上课铃响过一阵了。教室里乱哄哄的。

凡老师慢条斯理的踱进教室。他的头发笔直,从中间分开,呈倒V字型,上面缀满头皮屑(凡老师讨厌洗发水广告和洗发水);他蓬松的胡子掩盖了嘴,一圈短短的络腮胡子围绕着下巴,卷曲的胡子上点缀着面包屑;他穿着一件很厚的、皱巴巴的衣服,外面的马甲上还有个别针,手表就别在上面。凡老师旁若无人地坐下,习惯性卷起裤脚,别着袜子的又一颗别针露了出来。昨天晚上他显然又没有好好休息,或者熬夜读书,或者熬夜喝酒,他的眼睛布满了血丝。

凡老师抬起头,在教室里扫视一周。突然,他脸上露出了诡谲的微笑。有人开始紧张。——凡老师又要捉弄哪个倒霉蛋了。

“丹尼尔,告诉我你为什么学习经济学而不是哲学?”

“学习经济学更容易找到工作。”

“我要是早有你这么明智就好了。”

 

索尔斯坦.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一个挪威移民家庭,父亲是个窘迫的小农场主,养育着包括凡勃伦在内的11个子女。少时的凡勃伦一直在挪威移民聚居区生活,英语不是他的母语。在一定意义上,从小凡勃伦就生活美国主流文化的边缘。这可能是凡勃伦对社会经济生活具有独特洞察力的重要原因之一。17岁那年,没有征求凡勃伦的意见,具有传统家长风格的父亲就将凡勃伦送到卡尔登学院。

凡勃伦显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同学和学生。他孤傲、乖僻和尖刻。他不参加任何学生社团,上课经常走神。 “毫不奇怪,该学校催促这个异教徒尽早结束他的学业。”[ii]但是,天资聪慧的凡勃伦得到了约翰.贝茨.克拉克的亲睐,他鼓励凡勃伦学习经济学。当时克拉克正在研究收入分配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克拉克是唯一喜欢凡勃伦的老师。他认为凡勃伦是他的学生中思维最敏捷的一个”。凡勃伦似乎对经济学并没有兴趣,“在每周的公开演讲练习中,凡勃伦递交的论文是为食人行为和醉汉辩护。”[iii]凡勃伦在卡尔登学院还是有收获的——他结识了后来成为他第一任妻子的女孩洛尔芙(卡尔登学院院长的侄女)。

出于兴趣,从卡尔登学院毕业后,凡勃伦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哲学。他的老师是著名哲学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和约翰.杜威。其间,凡勃伦还跟从杰出经济学家、美国经济学会的创立者理查德.伊利研究政治经济学。尽管有如此显赫的老师指导,凡勃伦还是对霍普金斯大学非常不满。在霍普金斯大学不到一年,凡勃伦转学到了耶鲁大学。在那儿他跟随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学习哲学,并于1884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哲学家的学术市场的需求是如此的低迷,凡勃伦一直没有能够找到一个学术职位。当时的大学中专职哲学教师通常是从从神学院学生中挑选,而凡勃伦的异端和偏激也成为他求职的障碍。尽管有博士学位,有克拉克的推荐信,有洛尔芙及其家庭的四处联系,凡勃伦还是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回到了家乡。凡勃伦在家里待了7年。这期间,他贪婪地阅读。“当一堆书看完的时候,他又会很快地找来另一堆。人们整天能看到的只是他在阁楼窗户上露出的头顶”。[iv]一个30多岁的男人靠家庭养活毕竟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尽管凡勃伦对此似乎并不很在意。家庭会议的决议是凡勃伦应该回到学术研究领域。这一次,他选择了有前途有市场的经济学。1890年,凡勃伦来到康奈尔大学经济系主任J.劳伦斯.劳克林的办公室。“一个看上去有点贫血、戴着浣熊皮帽子、穿着灯心绒裤子的人出现了,以尽可能最温和的口气宣称:‘我就是索尔斯坦.凡勃伦‘”。[v]劳克林成了凡勃伦经济学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导师。第二年,劳克林被任命为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主任。劳克林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带上凡勃伦。于是,凡勃伦成为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一名教师。那年他35岁。

 

“迷信”、“白日梦”、“狗屎”……

凡老师的语气越来越尖利,将正在发怔的我的思绪拉回来。我发现,他胡须上原来粘着的面包渣不见了。

“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均衡”

“企业经营”

“机器利用”

……

凡老师似乎是在自言自语,似乎有点神情恍惚。显然他又跑题了。确实,我们已经习惯于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了。我向四周看一下,教室里稀稀拉拉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资本主义必将爆炸”。凡老师睁开眼,又露出诡谲的微笑。

 

凡勃伦是正统经济学坚定的怀疑者和批判者。他的抱负决不仅仅是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简单的修补,他想要摧毁整座大厦。于是,凡勃伦将的第一个攻击目标确定在正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上。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假设的概念,建立在享乐主义的心理学基础上——人们是在孤立的自然状态下追求快乐最大化。凡勃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这一假设,是对人和人性的歪曲。“享乐主义关于个体的概念是将人视作闪电般地计算快乐与痛苦的计算器,他像一个追求快乐的摇摆的同质的小球,外界的刺激使他移动,但不会使他有所改变。他既没有前因又无后果。他是一个孤立的、确定的人类已知数,除了冲击力使其在不同的方向移动外,他始终处于稳定均衡态。他在空间上自我驱动,绕着自己的灵魂轴心对称地旋转,直到外界力量强加于他,使他不得不屈从。当这些作用消失之后,他又成了一个和以前一样静止的、不易冲动的欲望小球。”[vi]受新本能主义的影响,凡勃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推动力来自本能,本能是与生俱来的。要对人性有一个充分而切实的认识,必须理解人的行为动机的复杂性。“习惯和传统、争强好胜和炫耀、情感和迷信的无理性组成了消费的主要动机。”[vii]而对人的复杂行为动机的把握,经济学需要得到相关学科的支持。“如果经济学家们要提出更好的理论,他们就应该减少肤浅的认识,更加自愿地和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交流。”[viii]凡勃伦认为,正统经济学的自由放任教条是不可接受。无论是斯密的“一只看不见的手”还是萨伊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都具有神学的性质,与经济事实严重不符。正统经济学所追求的经济均衡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的“白日梦”。“均衡并不存在;经济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均衡不过是那些生活在幻想世界中的经济学家们的白日梦。”[ix]

社会经济活动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展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经济活动借以开展的制度及其变迁。受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凡勃伦是从心理角度来理解制度及制度变迁的。在凡勃伦看来,制度是 “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 “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维习惯。”[x]凡勃伦认为, 个人和社会的行为受本能支配,本能决定人们行为的目的和方式,在社会环境下,这些行动逐渐形成思想和习惯,形成某种社会心理,进而形成制度。而制度又对人类进一步的行动产生约束力。制度是思想和习惯长期积累的产物.制度的演进过程是人类思想和习惯的自然淘汰过程,是人类应付外界环境的心理变化过程。凡勃伦强调,经济制度是人类利用天然环境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而形成的社会习惯。人的两种经济本能:工艺制作和改进工艺技术;追求利益和成功。在这两种经济本能之下,产生了两类经济制度: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技术制度和获取利益的私有财产制度。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技术制度表现为“机器利用”;财产制度表现为“企业经营”,“企业经营”就是通过资本的投资,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全部过程进行组织和加以控制。“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之间存在矛盾,其原因在于目的和要求的冲突。“机器利用”的目的和要求是生产效率和产品适用性的提高、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规律性以及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而“企业经营”的目的仅仅是最大化利润。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发展的后果是:一方面,企业经营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为了追求利润,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安排到非生产性活动中,甚至是寄生、腐朽的行业中;    另一方面,企业经营加剧生产波动和经济危机。生产波动由价格波动引起,价格波动由企业家的病态心理引起。因此,凡勃伦悲观地看到——   “资本主义必将爆炸”。

凡勃伦老师最近又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上个学期考试后,凡老师一份卷子没有看,给所有学生都打了“C”,连续几年都这样了,学校监管部门决定展开调查;凡老师几乎不参加院系学术活动,上星期参加了一次,还与同事发生争执,直至大动干戈;这学期凡老师几乎每次课都迟到或早退,有时上课时间不到计划时间1/3。最要命的是,凡老师的私生活又出了问题。听说最近经济系大部分教师向学校管理部门提议,将凡勃伦老师调离。

 凡勃伦效应案例 凡勃伦老师诡谲的微笑

同往常一样,走到讲台前时,他手上的烟头快烧到手了,他贪婪地猛吸一口,将烟蒂随手扔出窗户。这时我发现他衣襟上新添的一个被烟蒂烧穿的窟窿。凡老师的不修边幅甚至邋遢我早就熟悉了。“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正漫步于庭院中,垂边帽盖过了他的眉毛,外套和裤子吊在身上;乱蓬蓬的头发和胡须给人一种不整洁的印象,我以为他是一个流浪汉。”[xi]我是少数几个进入过凡老师私人生活空间的人。凡老师的“寓所是由他自己做的物件布置的。他的家具包括椅子和桌子都是用干货箱做成,他在上面盖上粗帆布。铺床的过程被视为一种能源浪费,所以被子只是被拉到床角以便于晚上可以毫不费力地拉上来。对于其他的世俗家务琐事,他也抱有同样的态度。碟子只有在碗柜已经空了的时候才会洗。每一件器具用过之后都堆在水槽中,当所有的储备都已耗尽,他就打开水龙头冲洗一下。”[xii]

凡老师又点燃一根烟。教室里顿时弥漫着浓烈的劣质烟草味儿。前几排座位总是空着,——没有人受得了凡老师喷出的恶臭。

凡老师似乎没有受到满城风雨的影响,或许他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今天兴致似乎还比较好。凡老师的目光扫视一周,落在了漂亮的萨俐身上。

“萨俐,又换了一件裘皮大衣?”——凡老师从来不知道怜香惜玉。萨俐可是个乖巧的女孩儿。

“我昨天过生日。爸爸送的。”

“那只可怜的动物可就要冻死了。”

 

1899年,42岁的凡勃伦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重要经济学著作《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此书奠定了凡勃伦在经济思想史上的地位,也确立了旧制度学派的理论基础。凡勃伦提出的“炫耀性消费理论”不仅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寄生阶级的奢侈消费进行了最尖刻的讽刺,实际上也颠覆了正统经济学的理性消费理论,成为他对经济学发展的最重要的贡献。

凡勃伦的所谓有闲阶级,指杜绝一切具有实际价值的工作的上层阶级。他们主要从事政治、战争、宗教、运动比赛等非生产性或荣誉性的业务。与只相对的是劳役阶级,是从事体力劳动、生产工作或同谋生直接有关的日常工作的下层阶级。在凡勃伦看来,有闲阶级的产生,即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业务的分工,来源于从野蛮时代向非开化时代发展过程中男女基于性别的自然分工。在狩猎为主的部落,男性所具有的果敢、强壮、魁梧等性格或气质特征,使其胜任应付突然、剧烈的变故。因此,男子“生来就是从事于打仗、打猎、运动比赛和宗教崇拜的。”[xiii]而女子则从事常规性的不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事实上整个生产业务是从原始未开化社会由妇女担任的那类业务蜕化而来的。”[xiv]这种分工强化的结果,出现了男人专门打猎,而由女人搬运猎物的格局。“如果不涉及武力的使用,是不值得男子去做的。”[xv]由此进一步形成的观念是,侵占是可敬的、光荣的、高贵的;而劳役是低贱的、不体面的。

有闲阶级及有闲阶级制度的真正的形成,是与私有制的产生相联系的。“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中,有闲阶级的涌现与所有制的开始是同时发生的。”[xvi]在对有闲阶级产生的历史分析中,凡勃伦以其独特的洞察力,为私有制的产生找到一个解释思路。凡勃伦的独特性在于,从男女性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分工和所有制。        “有闲阶级与劳动阶级间的区别所由产生的初期分化,是未开化时代较低阶段发生的男女之间的分工。同样,所有权的最初形成是团体中壮健男子对女子的所有权。”[xvii]对女子的所有权是从对女性俘虏的夺取开始的。占有女性的目的动机在于:“(1)统治与以力服人的性格倾向;(2)利用这些人作为其所有主具有威力的证据;(3)利用他们的劳役。”[xviii]是女性俘虏而不是男性俘虏成为占有对象,可能也与气质或其他性别特征有关。对妇女的占有扩展到对妇女劳动成果的占有。于是私有制形成。

进一步,凡勃伦认为,人们之所以占有财物,其真正动机在于获得荣誉,实现歧视性对比。“所以要占有事物,所以会产生所有权制,其间的真正动机是竞赛。”[xix]竞赛、荣誉或歧视性对比的心态早就存在于私有财产产生之前的原始时代。那时,战争中的胜利以及对外掠夺的收获是部落及其首领显示其武力的方式。荣誉在敌我之间的歧视性对比中体现出来。私有财产产生之后,荣誉和歧视性对比产生于财产占有。“财产之所以有价值,已经主要不再是由于可以把它作为战斗胜利的纪念,而是由于借此证明其所有人比同一社会中其他个人处于优势地位。”[xx]歧视性对比主要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对比。积累财产成为获得成就与优势的象征。财产的占有是博得声誉和尊敬的基础。为了在歧视性对比中显示自己的优越性,有闲阶级必须摒决劳动。于是,有闲阶级将劳动看成是有损体面的事情。“波利尼西亚地区的某些酋长,为了保持尊严,他们宁可挨饿,也不肯用自己的手将食物送到嘴里。”[xxi]“法国某国王,据说由于要遵守礼节,不失尊严体统,拘泥过甚,竟因此丧失了生命。这位国王在烤火,火势越来越旺了,而专管为他搬移座位的那个仆人刚巧不在身边,他就坚忍着坐在炉边,不移一步,终于被熏灼到无可乌桕的地步。”[xxii]为了显示财产和优越感,有闲阶级还致力于炫耀性消费。消费的目的仅仅在于消费本身,在于炫耀和攀比。为了显示优越和荣誉,甚至出现了不事生产的主妇和门客、仆人的“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

在对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有闲和炫耀性消费的动机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尽情讽刺之后,凡勃伦分析了有闲阶级及有闲阶级的存在对社会进步的阻挠作用。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是一个保守的阶级。……在社会进化过程中,有闲阶级的作用是对社会的动向从中阻挠,保持腐朽、落后的事物。”[xxiii]因此,有闲阶级对社会进步的阻挠作用是本能性质的。而且,由于有闲阶级作为一个有只要影响的阶级,其对待改革和社会进步的态度会为其他阶级所仿效,这更增强了其阻碍作用。 “富裕阶级的一贯的示范作用,大大地加强了其他一切阶级对任何革新的抗力,使人们的爱好固着于历代遗留下来的那些优良制度。”[xxiv]而且,有闲阶级的存在,还会加剧资本主义的制度矛盾。“有闲(即有产业而不从事生产的)阶级与阶级过程的关系是金钱的关系,是营利而不是生产的关系,是剥削的而不是服务的关系。……它们的职务是寄生性的,它们所关心的是把它们可以移转的财产移转给自己使用,把任何归它们掌握的财产保持在手。”[xxv]

 

1904年,在执教13年后,凡勃伦老师离开了芝加哥大学。除了几大干货箱书籍,几乎没有什么行李。没有多少人前来送行,——同事或学生。陪着凡老师走出冷漠的芝加哥大学校门,我并没有感受到他内心的凄凉。凡老师回头看了一眼,脸上仍然是诡谲的微笑。

 

也许是由于禀性,凡勃伦最终也没有成为正统经济学和正统伦理道德的皈依者。“离开芝加哥后,凡勃伦经常在大学行政管理曾的‘激励’下,不停地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找工作。” [xxvi]此后,凡勃伦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密苏里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任教。这期间,凡勃伦勤奋了许多,写作出版了《企业论》(1904)、《现代文明中科学的地位》(1919)、《工程师和价格制度》(1921)、《不在所有权和最近的商业企业》(1923)和大量论文。虽然他的声望享誉国际,但终其一生,凡勃伦的职称也只是副教授。

退休后,凡勃伦变得更加孤独,他逐渐被世人遗忘了。恶劣的健康状况、心理状况和财政危机,不断困扰着他。在一个学生的资助下,凡勃伦勉强渡过他凄凉的晚年。 “资本主义必将爆炸”,他并没有看到这一天。其实,他所害怕的正是这一天的到来。1929年8月3日,在大危机的前夜,凡勃伦离开了人世。凡勃伦清楚,他不可能扭转经济学发展的轨道。但是,他对以后经济学发展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如果说我们应对凡勃伦发展的理论心存感激,则我认为我们更应该感谢他的思维方式。他一直是玩世不恭的、狡猾的,他尽量避免成为被自己称为财富所有者的富有公民。他死的时候一文不名。但是,他遗留给我们的无形资产,如他的书和他的为人方式,对我们仍然有着强大的作用力。理性和人格的力量——都是凡勃伦所非常蔑视的。”[xxvii]

 

注:本文以《凡勃伦的诡谲微笑》刊载于《社会学家茶座》2006年第2期,总第15辑


[i] [美]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罗伯特·F·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347

[ii] 【美】托德.G.巴克霍兹:《已故西方经济学家思想的新解读——现代经济思想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P166

[iii] 【美】威廉.布雷特、罗杰.L.兰塞姆:《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4

[iv] 【美】威廉.布雷特、罗杰.L.兰塞姆:《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6

[v] 【美】托德.G.巴克霍兹:《已故西方经济学家思想的新解读——现代经济思想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P167

[vi]  【美】凡勃伦:《为何经济学不是一门发展的科学?》,转引自【美】威廉.布雷特、罗杰.L.兰塞姆:《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4—35

[vii] 【美】威廉.布雷特、罗杰.L.兰塞姆:《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4—35

[viii] 【美】托德.G.巴克霍尔兹:《已故西方经济学家思想的新解读——现代经济思想导论》现代经济思想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P165

[ix] 【美】托德.G.巴克霍尔兹:《已故西方经济学家思想的新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P165

[x]【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P 139

[xi]【美】约瑟夫.道夫曼:《索尔斯坦.凡勃伦和他的美国》,转引自【美】威廉.布雷特、罗杰.L.兰塞姆:《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4

[xii] 同上

[xiii]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P 7

[xiv]  同上

[xv]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P14

[xvi]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P20

[xvii] 同上

[xviii]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P43

[xix]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P22

[xx]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P24

[xxi]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P35

[xxii]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P36

[xxiii]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P145

[xxiv]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P146

[xxv]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P152

[xxvi] 【美】史蒂文.普雷斯曼:《五十位经济学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160

[xxvii] 【美】戴维.里斯曼:《凡勃伦,一个批判解释》,转引自【美】威廉.布雷特、罗杰.L.兰塞姆:《经济学家的学术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4—3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9437.html

更多阅读

关于川上伦子小姐的去世~ 鲍勃迪伦去世

本来想写GNO3的,但是一来没找到工作,二来也没什么成绩,所以先暂缓吧。倒是刚看了动漫贩上的一个消息,自己觉得有点儿不爽,所以想随便写写。起因是看到声优川上伦子小姐的去世消息,感到很难过。难过的原因虽然主要是对她早逝的遗憾,但也有

昆汀·塔伦蒂诺的五个编剧诀窍 昆汀塔伦蒂诺 恋足癖

昆汀·塔伦蒂诺的编剧课原文 byJames Paszko翻译 by@阿牵牵牵无论你喜欢与否,昆汀·塔伦蒂诺已经在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昆汀早年时就沉迷于电影,花了大部分时间如饥似渴地观赏他所能看到的每一部电影,直到他最终决定自己

案例分析: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内容及推广

【阅读字号:缩小 放大】【热★★★】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经过数年苦心经营,已经具备了可观的规模,产品畅销全国,部分还远销国外。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老板张总日益感到力不从心,感觉自己和中低层员工很难达成共识,存在沟通障碍,自己期望的工

声明:《凡勃伦效应案例 凡勃伦老师诡谲的微笑》为网友晚来风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