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拿起以前保存的南方周末报纸(2005年9月22日发行的)无意中浏览了记者记事栏目上一篇名为《保卫芒果》的短文章,觉得非常有意思。其文的大概意思是讲叙了几年前一家公司的老总为了争取评上当地政府的一个奖项---省级绿色园林单位,在公司的周围除了种植竹林、桃园、玫瑰园、菊花园外,还特意新植了300棵芒果树。随着时间的流逝,几年前的小芒果树长成了“准参天大树”开始开花结果,即将收获的季节让这位老总喜出望外,他一有空就去芒果园看看这些可爱的小芒果,就当这些芒果快要成熟之际,公司的员工们却偷偷地采摘芒果一尝为快。有一天老总再去芒果园看望它们时,令他震惊的是发现芒果树上的芒果所剩无几,地上青涩的芒果如一地鸡毛似的孤独地散落在芒果园里,老总以前那种欣赏成果的心情被烦扰的情绪取而代之了。自从芒果树开始结果实的那年开始,每当快要收获的时候,老总就要忧郁好一阵子,为了摆脱这种忧郁,不让员工偷摘芒果从而使它顺利成熟,煞费苦心地与员工们进行了一场保卫芒果的战役,其实就是老总和员工之间的博弈。
于是,我掩报细思,这场不算艰苦卓绝也算针锋相对的芒果保卫战的起源来自哪里呢?哦,我突然茅塞顿开,产权,一定是产权的问题。没错。我开始用产权经济学的视角来审视这场战役,试图找到一些关键之处。首先从此文作者的表叙来看,没有提供任何资料来说明这个公司的性质是什么?它是国有还是民营还是公私合营还是外资呢?
那先假定它是个国有公司,因为从公司老总为了能评上省级绿色园林单位的这个动机的蛛丝马迹来分析的话,应该是个国有性质的。一般而言,民营企业的老总的目标是单纯地追求利润最大化或市场占有率最大化的市场化行为,若没有很强的外部激励是不会去争取象评上省级绿色园林单位这样的非市场化行为的。只有国有企业的老总才会挖空心思去追求这样的非市场化行为的,关键原因是政府仍然掌控着国有企业负责人的任免权,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为了至少保住自己的职位甚至谋求更高的位置,不得不去迎合能决定他命运的政府的指示以及对他握有生杀予夺权的政府官员的个人偏好。由于政府完全控制了国有企业,而政府的指示有时是为了解决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社会矛盾,所以国有企业理所当然地成了政府转嫁矛盾和风险的首选之地。政策性就业、政策性救济与补偿、政策性合作等等都可以统称为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与关系型就业构成的额外成本导致了国有企业对市场的反应不灵敏与战略弹性不足。然而这些政府性质的指示与企业追求成本最小、利润最大的市场既定目标背道而弛,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老总要应付来自民营和外资企业的激烈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对政府的指示和行政命令做出回应,则国有企业的非市场性行为与市场性行为交替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同时,非市场性的行为带来的成本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引发了预算软约束的困境和国有资产的随意分割性,预算软约束和国有资产的随意分割性往往又和寻租行为密切相关。如果当地政府对所属的国有企业干预甚少,那么国有企业追求市场性行为的能力大大增强,则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由于政府干预引发的非市场性行为,在政府很少干预环境下的国有企业有可能做大,但做强的环境还远远不够宽松,关键原因是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与企业做强是相悖的,反之亦然。如果国有企业的老总只是为了谋求更高的职位,而不是想要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增加企业的利润和提高职工的福利,那么对他强有力的激励就是去了解和迎合对他握有生杀予夺权的政府官员的个人偏好,为了满足他们的偏好,则行贿的手段花样百出,从名贵字画、珍贵的绝版书籍、高档烟酒、豪华别墅到美人等都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的个人偏好,一旦双方的黑色交易成功,那么国有企业的部分利润和资产就会在双方手里的黑色契约交割下进行利益分成,造成职工的福利和国有资产被交易双方转移和侵吞的现象。这种看似公有的产权安排的国有企业应该是通过一个机构或组织,如职工大会或职工委员会提供一个平台让每个职工来处理这些财产,实际上是少数几个人或权力集团在掌控所有的资源,如此一来,掌控核心权力的少数人或权力集团可以随心所欲地利用或转移这些资源为自己的私人目的服务了。这样的制度安排发生大规模大面积的腐败或导致企业的无效率是不可避免的,缺乏有效的监督是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监守自盗”的现象是这种残缺的制度安排最有力的解读。鉴于目前的私有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打破垄断以期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但这种产权改革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国有资产的贱卖、官商勾结、极大的改革成本和社会成本的不公转嫁、少数人受益等等。这样的改革不正像保卫芒果的战役吗?
国企的大多数人就像这个公司的老总的情况总是想方设法地保卫这些“芒果型”财产,而少部分人也总有办法把“芒果型”财产弄到自己的手以谋私利。在保卫芒果的战役和国企改革唯一不同的是公司的单个老总的性质变成了国企的大部分普通员工,国企的少数权力人士却换成了公司的众多员工的功能。在国企改革中,保卫芒果的战役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何时能解决国企改革中的“保卫芒果战役”的困境呢?
国企真的像芒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