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什么是广义非劳动价值、资源价值?有什么本质特征?
笔者以为,最高境界的价值是“原生力价值形式”,而所谓“原生”,当然是缺乏“劳动价值”的价值形式了。什么叫“缺乏劳动价值”?可以理解为与人类的劳动没有多少联系或原本就难以找到联系的价值形式。至少,它不是由人类的劳动直接创造出来的。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拥有这种价值?笔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只有那些存在于各种资源中的价值形式也,而主要又表现在“无形资源”里!
(一)什么是广义非劳动价值?有什么本质特征?
在广袤的价值世界中,还有一种价值是与人的劳动没有直接关系而只有间接的,甚至是一点也没有的价值,就是“广义非劳动价值”。笔者以为,万事万物的存在本身都有价值,虽然不能说这种价值与人类的劳动绝对就没有联系,但却很难找到,而人类的劳动价值,仅仅是这广袤价值海洋中的水滴。
1、什么是广义非劳动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笔者以为,只要是存在的事物、物质,它们都是是有价值的东西,否则它们就会由于失去价值而转化。也就是说,价值这种东西亘古至今与一切客观事物、物质同在,即只要有物质的地方就有价值的形式存在。如此,当然也就说明,人类经济学、管理学意义上的“劳动价值”是十分狭义的,而且势必是一种与人类对价值的理解有关的价值。正是由于如此,世界各地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价值观。
以上不能作为否定“广义非劳动价值”存在的理由,因为“广义非劳动价值”不是别的而是客观事物、物质的属性使然。如果否定了“广义非劳动价值”的存在,就等于否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就等于否定了“物质可以决定物质自身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就等于否定了“物质可以决定物质的运动规律”的观点。换言之,如果否认了“广义非劳动价值”就等于放弃了辩正唯物主义。
这显然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也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躲避的问题。而传统经济学、管理学之所以会走上唯心主义的道路上,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不能承认价值的物质性!其实,只要简单地分析一下就会很容易地得出,价值是物质属性、运动属性的结论。但由于人们总是带着有色眼睛看问题,自然也就走上一条“非此即彼”的矛盾旋涡——要么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要么价值是资本投入的产物。
如此,“广义非劳动价值”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毫无疑问,它不是别的,就是原生意义上的自然力也。这样,我们就把那些与人类劳动缺乏联系、关系或压根就不存在关系而人类又能获得的自然力规定为“广义非劳动价值”了。比如,在自然状态下的那些阳光、雨露、土壤、空气和自然风光等物质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就属于“广义非劳动价值”。但是,这些是我们人类可以获得的价值形式也。
如果要问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当然是自然形成的了,因为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个组织也没有能力创造出上述这些价值形式。相反,如果人类不能善待它们的话,这些“天然”的价值形式还会转化为“反价值”,从而对人类的无知、过错实施报复行为。居住在澳大利亚海边上的人们,为什么多有患皮肤癌患者?因为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那一片地方正裸露在无大气臭氧保护的下面。试问,这该怨谁?
2、广义非劳动价值的本质?为何体现原生自然力?
毫无疑问,澳大利亚的人民所以会受到大自然“反价值”的侵害,都是由于人类的无知、错误即不能承认“广义非劳动价值”的存在造成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即便是在今天,一些工业大国和经济强国依然不愿意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还美其名曰是在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当然,他们所说的“经济利益”是连“狭义非劳动价值”还要“狭义”的价值,是给世界带来“反价值”的价值。
那么,“广义非劳动价值”的本质体现的是什么?当然是由自然生成的或者说是原生于大自然的而又对人类有利的和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各种原生自然力。诚然。“广义非劳动价值”是大自然赋予的而非人类创造的,并且都是以能或者是力的方式作用于人,人类在他们的作用与制约下生活,呈现出生物属性、规律属性、价值属性。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所具有的价值属性完全是由它们决定的。
如此,又怎么能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如果没有大自然的慷慨馈赠,生物、动物、人类怎么会产生?如果人类产生不了,又怎么会有所谓的“劳动价值”?这显然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不知道一些传统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为何要否认这一点。更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不但要否认这一点,还要编出一些谎言来欺骗我可爱的人们,让他们只管劳动而不管劳动是否有价值。
请问,你们这些喝着人民奶水张大的专家和学者们,缺不缺德?更可恶的是,动辄拿出马克思经济学来恫吓人,说什么要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好学生”!马克思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吗?你拿马克思150年前说的话、研究的对象来与当今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进行比较,先不说他研究的对象已经错位、错乱,就从他的主观意识来讲,可以说就没有按什么好心,因为他把中国已当成了资本主义!
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提出“广义非劳动价值”的概念,那么情况则大不相同了。什么叫“广义非劳动价值”?当然是让人们能够从自然、和谐社会、循环经济、节约经济中获取价值了,当然也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获取价值了。试问,这样的一种价值不是“广义非劳动价值”,难道是通过“狭义劳动”能够创造出来的价值形式?如此,不批判“狭义劳动价值”能成吗?!
(二)什么是资源价值?有什么本质特征?
笔者以为,最高境界的价值或者说“价值中的最大价值”是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那些“原生”的价值形式,笔者又把它们称为“资源价值”。什么叫“资源价值”?当然是不用人类刻意去生产而同样能获得的价值形式。或许,有读者会问,世界上有这种价值吗?当然,下面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1、什么是资源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简单地说,资源价值就是蕴涵于各种资源中的价值形式。但是,需要马上说明一下的是,这里讲的“资源价值”主要是指蕴涵于无形资源中的那些价值形式,因为蕴涵于有形资源中的那些价值形式属于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虽然社会科学不一定非要有与自然科学分离的必要。再具体地说,所谓“资源价值”就是指隐藏于无形资源中的那些价值形式。比如,泰勒发明的“流水线”就属于这种价值。
谁也不能说在泰勒发现的“流水线”里不存在价值,但是它却是无形的,或者说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虽然是可以反映、表达出来的。但是,这种表达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比如,按某种“流水线”程序生产与不按“流水线”的方式生产的意义就不同,于是,两种生产方式的比较,便成为“资源价值”产生的根据。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这种比较,就自然不会“资源价值”的发现。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里讲的“资源价值”其实就是指存在于无形资源中的价值,只是由于在这一个章节尚没有研究得那么细,所以才把它笼统地说成是“资源价值”。否则,一旦提出了“无形资源的价值”,就需要相应地提出“有形资源的价值”。当然,随着文章的进一步展开,或在笔者其他种类的经济学专著里,势必要提到,也势必会阐述的了。需要这方面知识的读者,请参阅《聚变经济学》。
那么,“资源价值”是怎样产生的?笔者以为,它与客观事物的物质属性、运动属性有关;或者说它就是由客观事物的物质属性、运动属性决定的。也就是说,由于一切事物、物质本身都具有一定的物质属性、运动属性,所以在它们的存在与运动过程中,才会为我们呈现出一定的程序来,而这种程序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不是别的,正是价值。当然,如果认识不到,这种价值即便存在也没有意义。
这也正是,笔者为什么说重视发展“软科学”比重视发展“硬科学”还重要的道理。这是因为所谓的“硬科学”,其实就是在研究和探讨自然事物的物质程序的一种科学,而对这种原生程序的研究和探讨,离开了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肯定不成,而这种世界观、方法论不是别的,正是一切“软科学”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而我们一些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的悲哀,就是由于其世界观存在这方面问题。
2、资源价值的本质?为何体现有价程序?
资源价值的本质体现了什么?笔者以为,就体现为程序的“有价性”,表现为人们能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当然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们必须要了解规律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本质特征。不仅如此,还需要了解规律灭亡的历史。只知道规律的产生而不知道规律的灭亡的人还不能说是有科学发展观的人。为此,笔者在《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发表前才写了“物质和规律均不是客观存在的》。
试问,人类为什么要认识客观规律?如果没有搞错的话,就是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物质的运动程序啊!人们应该承认,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符合规律的程序中是有价值的。关于这一点,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事情,而且是已经被社会实践所证实。当然,从相反的方面去看问题,一种错误的、不合理的、反科学的、反规律的程序同样也会创造出“反价值”来。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陆续地阐述。
而从上述这些意义上说,什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什么革命的、反革命的;什么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什么符合辩证法、不符合辩证法……说的其实都是个程序问题。换言之,符合程序的就是符合辩证法的;违反程序的,也就是违反辩证法的。而再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科学研究、揭示的对象就是“自然辩证法”;社会科学研究、揭示的对象就是“社会辩证法”——符合物质属性的运动程序。
当然,要想达到上述所要求的、规定,不了解规律、程序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显然是不成的。而事实上是,人们很容易把“反规律”的和“反程序”的东西当作符合规律、符合程序的事物。再换句话说,在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人类对客观规律、客观程序的认识大都是错误的,如果不是由于大自然在造人的时候,予以人类以重力,单纯的、可爱的、无知的、自负的人类,在地球上早就见不到了。
相反,也正是由于大自然在造人的时候给增加了点重力,才使得人类有了那么点自知之明,能够正确地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其他动物和谐的重要性,也才能使人类能不断地回过头来不断地、重新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过失,并能够认识到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程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理论经济学”、“后理论管理学”、“逆变管理学”和“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由此而产生。
另外,需要告诉读者一点的是,认识“客观程序”比认识“客观规律”还要重要,而且其层次还要高一些也。为什么?因为“程序”是从物质的符合“规律”的运动中总结出来的,是对“规律”的描述。换句话说,如果人们认识不到规律,自然就得不到程序。这些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中予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