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4岁高龄的国际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再一次来到中国,这位风靡中国20年的营销大师为中国营销界带来了“水平营销”理论和其它精彩观点,其中就提到了企业的战略营销问题。尽管我们对大师提出的理论的现实性和适应性抱有疑虑,但其弟“中国通”米尔顿·科特勒的补充,却是一语中的。
他说,许多民营企业知道营销,但并不实施营销,企业充满投机性和短视行为,根本没有战略取向。
回望国内民营企业,艰苦创业二十多年,出了吉利、波导、国美等全国知名企业,的确令我们感慨不己。但冷静下来后发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远景,也即没有制订战略目标和执行竞争战略,更没有战略营销观念,而有的只是一腔“赚钱”的热情,经营的投机性和短视行为十分明显,这非常令人担忧。
孩提时,常常有家人或亲戚问,长大后做什么?做科学家;那你现在准备做什么?现在好好学习。这些充满稚气的对话其实已经明白无误地道出孩子清晰的战略取向。那么,战略到底是什么呢?所谓战略就是明确地指出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及为此设定优势的实施手段,并同时遵循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竞争性、应变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原则。
刚创业时,市场调研得出的结果显示,企业可以在某一行业一路走到天黑,这时候企业在制订战略目标时的态度可能异常坚决;当跌宕多变的市场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时,企业开始怀疑当初战略目标制订的正确性,或开始修正战略;当遭受了一次或几次生存和发展危机时,企业会质疑,进而忽略原先战略目标和竞争战略制订的必要性;当周围尚算熟悉或甚至完全不懂的行业正蒸蒸日上时,这时的企业会倾向转行,而当初制订的战略,此时也早已抛诸脑后了。这就是民营企业的战略缺失“四过程”,它真实地反映时下许多民营企业的经营轨迹。
有钱不赚是傻子,正是在这种传统经营观念支配下,企业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容易被客观环境纵容,毕竟社会福利和人民福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企业的纳税贡献所致,因而企业投机行为的外在压力显得不足;再加上民营企业经营的绝对自主性,赚眼前的钱,更显得理直气壮了。而我们所要阐述的观点是,在赚这笔钱时,不应以牺牲战略取向为前提,战略作为企业长远的行动纲领,忽略它必定使企业过去所累积的优势消亡。修正或重新制订战略都属正常,而修订过于频繁或有战略目标而不参照则属短视。短视行为所实现的利益通常是以牺牲长期、隐性的战略利益为代价。
众所周知,为了短期利益,企业可能失去在本行业做强的机会,可能错过最佳发展机遇期,可能让竞争对手变得更难对付,可能使企业合作者和渠道成员无所适从,可能使目标客户变得不再忠诚,可能给企业带来许多随意性管理的风险,也可能使企业缺乏核心优势和理念而变得没有凝聚力。面对各种短期利益,企业总是难以摆脱诱惑,殊不知,足量的现金资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是否能够抵抗各种短期利益诱惑,其实也是一种衡量企业经营能力的指标,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企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有家跨国投资咨询公司,聘任一位中国人为其担任亚洲区经理,这位仁兄也的确了得,营业额每年都以两位数在增长。有一年他发现一个高盈利的投资机会,他略微犹豫,但还是把钱投进去。尽管在年终该项目为公司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可他依然被老外董事会罢免,理由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可能会有人效仿,从而使公司偏离战略方向,如果对这些行为视而不见的话。
以盈利机会失之交臂的痛楚确实不太好受,但失去与企业战略方向不符的盈利机会应该庆幸才对。看似鲜花满地,实则陷井重重,这说明在每一个盈利机会背后,都客观地存在让企业付出沉重代价的可能性。怀揣令人眼羡的大把资金,寻找盈利机会其实非常容易,碰上符合战略利益的盈利机会却不容易,这种取舍很多时候都需要艺术和勇气。
机会主义意味着战略缺失,战略缺失却不全都是机会主义,但两者都将深深地伤害着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而且,这种伤害很多时候都是不可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