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传》持续热播,关于它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纵观各家,无非是站在“搞笑”的角度分析文化的堕落与前景。
其实,我们应该关心和重视的是《武林外传》为什么会热播,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多的人的喜欢并且老少皆宜?其本质是什么,如何把握这种规律并运用在未来?
有种声音在说《武林外传》并非江湖武侠片,而是后现代主义无厘头搞笑型网络文化的电视移植版;有种声音在说《武林外传》所讲述的人和事,其实就是江湖的另一种形态……这些声音将引发一种派别式争论:从现象看文化还是从文化看现象,哪一个更具实际意义而不仅是在途中做一个记号?且慢争论,想想什么是文化?我们是否忘了一点:现象形成了习惯,便生成了文化或我们才称之为文化。
从市场或经济的角度来看(就文化而论文化有没有价值暂且放下),更值得我们去重视的是现象形成的习惯:文化都是基于经济的,习惯使现象成为文化。习惯具有连续、有规律重复的特征,而这种特征使得习惯上升为经验,而经验又同形成习惯的现象链接在一起。我们重视现象形成的习惯,也就是重视与现象链接在一起的经验。
凡是经验都有规律可循,凡是规律都有坚实的结构,凡是结构都有自己的元素,凡是元素都有代表符号。对传播起推动作用的不是深邃的概念,而是经验与现象的准确链接,这种经验并非全部亲身经历,这种经验也许源于几千年的积淀。
中国人(华人)作为一个群体,在一个特殊环境内、影响巨大的群体,必然拥有稳固的规律、坚实的结构和极具向心力的元素。
《武林外传》第一次的消费对象是全体中国人,能够得到如此青睐,它必须链接到某种影响中国人的元素。《武林外传》链接到了哪种元素,使用了这种元素的哪些符号呢?
请注意闪动在《武林外传》中的一些若有若无却挥之不去的符号:江湖、天下、儿女情长、跟我斗、计策、开会、掌柜、伙计等等。
江湖是什么?在江湖中,所有的努力都是在获取一种权益,或者是为自己或者是为他人,正如:人在江湖漂,怎能不挨刀。为他人的同时也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同时不为他人了么?为自己的同时而不顾忌他人,势必受到规则的强烈排斥,这就是江湖。江湖就是在满足自己权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不要触犯潜规则、既定标准下的他人权益。道德思维的最底线、法律许可的最大范围,都可以视为潜规则和既定标准;尤其是道德与法律的混血儿,更能充分体现潜规则和既定标准的特性:先入为主。
儿女情长讲的是爱情,跟我斗、对策、掌柜讲的是计谋,开会、伙计讲的是一个完整的组织单位
江湖、天下归属于:一切积极向上的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建设性力量,元素气;
爱情归属于:专注于自身的人性的需要,元素悦;
计谋归属于:高效率的高成功率的做事方法,元素谋;
组织单位归属于:职场、打拼的地方,否定现状并付诸行动的积极力量,元素搏。
以上四种元素涵盖了《武林外传》所体现的大部分元素代表符号,在元素的使用上同其它的武侠片区别不大。《武林外传》舍弃了血雨腥风、国仇家恨,在江湖、天下、爱情、计谋等符号的使用方面与其它武侠片具有同样的功用,其关键在于:《武林外传》使用并强化了“组织单位”这个几乎被其它武侠片几乎完全抛弃的符号,而“组织单位”这个符号是我们现在每一人必须面对的,也是最为关心和敏感的。
我们可以说《武林外传》讲述的就是“职场外传”、“公司外传”、“办公室恋情”,我们可以试着为《武林外传》里的人物转变称呼:佟掌柜——佟老板、刑捕头——刑大队……
于是,幽默与风趣便在如此简单的转变中——悄然而生,我们自然会意,收视率岂有不高之理。
如果我们仅仅从理论的角度(或文化或经济)来看《武林外传》,缺乏现实的指导意义,只是说明后现代文化已经确确实实来到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仅仅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武林外史》,不具备广泛的移植性,只能在一个方向上说明“搞笑”受欢迎,对经济的意义不大。
我们需要的是从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视角分析《武林外传》的问题,找到其本质、把握存在于这中间的规律,使其具有可复制性、可移植性,不仅仅是在文艺类商品,即使在其它类别商品或经济、非经济活动中同样可运用。
理论面对的是实践,实践面对的是人,人习惯于参考理论;所以,理论和实践必须链接,必须紧密的结合。把《武林外传》看作一件商品,在后现代主义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并准确链接影响中国人的元素,在中国人(华人)群体中销售……
让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更紧密些吧,作为一件商品,《武林外传》做到了。
在其它的商品,在其它经济或非经济的活动中,我们应该也能做到。
声明:本文章拒绝任何未经书面许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