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中国的家族企业要走出灰色理论地带
李含章 吴晓梅
家庭,是人类文明社会的组织细胞;家族,是以氏族血缘和同质文化为纽带维系的大家庭。当二百多年前,那场大工业革命降临的时候,千千万万的人告别了家庭小作坊模式,开始以家族企业的形式登上了大工业时代的巨型舞台。
那么,家族企业在这个大舞台上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家族企业模式在大工业社会究竟该怎么定位?
世界经济学家如是说:“保守的估计也认为由家族所有或经营的企业在全球企业中占65~80%的比例。”
美国经济学家如是说:“在美国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老牌企业中,有80%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创造了美国GDP的一半,雇佣的劳动力也占一半。”
欧洲经济学家承认:家族公司支配着中小规模公司。在荷兰,家族企业占52%;在德国、奥地利,家族企业占80%。
在华人世界里,家族企业也占据绝对优势:香港84%;台湾81%;马来西亚76%……
在大陆。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全国性的乡镇企业普查中已得出结论:家族经营模式的企业占绝大多数。2000年,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被请到温州对民营经济进行调研,结论是:温州模式等同于家族经营制模式;2001年对珠三角三个城市私营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查结果是:家族企业占90%。
一系列的研究数据显示:家族企业在数量上,无论是全世界,或是华人世界;无论是先进工业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统统占据绝对优势。家族企业模式,无论是国内国外,无论是商业、制造业;无论是传统工业还是信息产业;无论是单边企业或是跨国公司,都是一种通用的工业化组织形式。
家族企业伴随着工业革命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吹奏着主旋律的音符,走到了今天。寿命何以如此久长?生命力何以如此顽强?创造的经济总量何以如此庞大?弹劾它的人何以与赞誉它的人一样多?这些成为世界范围的一项经济理论的研究命题。
理论界大致分为三派:
(一)消极派:认为“建立在家族关系和传统行为模式上的企业结构不符合现代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原则”。
(二)积极派:家族企业不是落后的同义词,家族企业模式是创业最需要的低成本、高信任度的组织资源,家族企业模式仍具有持久性。
(三)折衷派:成也家族、败也家族,主张扬长避短。
由于学派不同,所以至今理论界对家族企业未能有统一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分类型式标准。
美国学者的定义是:企业创造者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着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阶人员的选拔方面。
台湾学者的定义是:(1)家族的持股比例大于临界持股比例;(2)家族成员或具二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3)家族成员或具三等亲以内之亲属担任公司董事席位一半以上。
中国学者较典型的定义是:一个家族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拥有部分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
这三种定义,各有不同的视角,描述自然会有较大的差别,不完全符合简洁、明了、准确/精确的原则。
我国的珠江三角洲是家族企业起步早、成功多、积累快、发展猛、数量庞大的集中地区,按保守估计, 目前广东顺德的12000家民企中,90%是家企,总量几近万家。所以顺德现代家族企业研究所自一九九八年开始关注和研究珠三角家族企业。
该所的定义是:一个以氏族血统或类比关系的群体控制着生产力资源过程支配权的合法的工业化组织,可称为家族企业。
这个定义从资源论和过程论的双重学术角度界定家族企业,相对的精确程度有所提高(1)引入“氏族”“血统”两个概念,既可以把家族关系覆盖到五等亲范围,又避免把同姓氏非同宗关系混杂一起。(2)“类比关系”可以包容准家族、泛家族形式。(3)“资源过程”则完全符合国际标准“任何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可视为一个过程”。(4)“支配权”:解决了长期以来量化标准的争论和繁琐的描述,既包括控股,也包括第一股。(5)“合法”:指合伙企业法。(6)工业化组织:排除了类似个体户、家庭小作坊、非工业化农村经济结构组织等划入家族企业范畴的可能性,界定更加清晰。
另外,顺德现代家族企业研究所对家族企业的组织形式也给予了较明细的划分,总体分为:一元家族企业、二元家族企业、准家族企业、泛家族企业、隐性家族企业五大类,以及九种组织形式。
广东珠三角的企业家之所以选择家族企业的组织形式起步和发家,其内在机制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这是广东珠三角在地缘文化(特别是港澳影响)、人文背景、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等复杂条件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
第二、这是在法制尚不健全,社会信任机制尚未开行的条件下的必然选择的结果;
第三、这是在企业启动成本、监督成本、代理成本比较之下的优化选择的结果。
通过广东珠三角家族企业的案例研究,还揭示了家族企业的原动力:亲情交换与价值交换的均衡周期律,以及家族企业的特质文化现象——生与俱来的家族企业文化。
顺德现代家族企业研究所注重珠三角家族企业的比较优势的研究,主张针对优势去管理,不提倡在家族企业群体中推行某一种特定模式,要针对企业的性质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灵活对待,不用模式去生搬硬套,否则会造成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可能出现趋同化,比较优势就会消失。所以家族企业必须有特点,才可以生存。每一个家族企业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它的兴衰史可以折射出一定的规律。
研究者主张目前家族企业慎言“两权分离”。中国的第一代家族企业家才刚刚走了十几年的创业之路,为什么一定要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了一百多年才走出的模式?家企老板为什么必须放弃经营权?他能放心去叫别人管?不少家企老板已经吃了哑巴亏。这方面的案例比比皆是。相反,国有企业可以两权分离,也必须两权分离,国企面对的是社会化股东。而在民企、在家企,在第一代企业主面前,目前还没有职业经理人的生存空间。相反,许多家企老板普遍采用配送干股/实股,扩充非家族董事的泛家族主义的方式,来巩固家族企业机制。
研究者特别关注家族企业的长青树——接班人与接班形式问题,结合国外家族企业案例,认为能够延续百年以上的家族企业,关键是一代又一代接好班。子女教育从小抓起,先接受良好教育,获得学位,然后进公司从基层做起,几个主要部门都做过来,全面历练之后才能接班。兄弟姐妹不行,只有子女可以接班。美欧富豪家族近年兴起的“教育基金”“家族考评”模式值得借鉴。
研究者特别强调家企老板警惕自己的“天敌”——企业内耗。笑星赵本山编导的《刘老根II》,以喜剧形式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一个多元家族企业的多层次内耗,时刻侵蚀、阻碍企业资源发展的现象。
对于家族企业发展方向,研究者认为盲目提倡现代机制改造对大多数小企业主无疑是拔苗助长,方向在于管理家族——家族成员的现代化培训、非家族董事的设立、现代化管理体系的渗透、以及管理机制的循环式改良等。
总之,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顺德现代家族企业研究所从定义、分类、案例剖析、发展方向这四个方面已初步建立一套家族企业管理的理论架构,与目前国内四所大学的课题研究基本同步。
利用家族企业的研究理论,也可以全面解读“温州模式”:2000年,当厉有为教授宣布温州模式等同于家族经营模式时,温州人欣然地接受了专家的研究结论。一批地方理论工作者积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去寻找温州家族管理模式的合理性及正确定位,很快得出两条著名的论断(这就是现在被戏称的“温州宣言”):
第一条,温州民营企业选择家族企业制是在传统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下创业者理性选择的结果。
这一条,使温州的家族企业扬眉吐气,挺直腰板做老板,不再矮人一头。
第二条,日本人的经营秘诀在于把现代企业变成一个家族;温州人经营的秘诀则是将家族变成现代企业。
这第二条,则使一大批已经成功做大的家企老板们,自觉掀起企业内部的“管理革命”,“方太”淡化家族,“长城”放股招贤,“正泰”调整格局,“德力西”试行分权。两年时间,成功者群起效尤,受挫者及时回头,如火如荼的家企改良改革,一时成为社会焦点,至今方兴未艾。
与温州相比,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家族企业,则一直处于不尴不尬的定位:舆论导向是“落后模式”;理论导向是“封闭机制”;前途判定是“陷入困境”,唯一出路是:“职业经理制”。(作者按:中国的企业似乎有一个灰色逻辑式,国有企业陷入困境——打破“大锅饭”——催生私营、民营企业——家族企业占绝对优势——又必须陷入困境。国企、民企、家企,都一定要陷入困境?!中国的企业为何命运如此多舛?到底是舆论错了?还是企业错了?)
今天,温州模式既然得到承认,得到肯定,该轮到广东珠三角人们的反思了。研究者相信,珠三角的家族企业只要走出“灰色理论地带”,找到正确定位,甩掉莫须有的“落后”、“困境”帽子,像温州家庭企业一样,挺直腰板做老板,敢于公开宣称自己是家族企业,敢于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把握好方向,把握好时机(作者按:近期,新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先生在佛山给了民营企业“四不限”的新政策: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是家企大发展的福音。)发挥比较优势,自觉进行家企内部的改良,则很快,素有“天下先”观念的广东珠三角家庭企业,会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迅跑。
2003年2月3日第一稿
2月13日第二稿
作者单位:顺德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现代家族企业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