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形态 处理范围 论经济活动中知识的存在形态与作用范围



【摘要】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随着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日趋凸显,人们对知识的研究力度也不断加强。总体上看,知识作为经济活动的渗透性因素,在经济活动的各个阶段、各个层面,以不尽相同的形态存在着,发挥着不尽相同的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活动;知识经济;知识形态;知识作用  

 四种形态 处理范围 论经济活动中知识的存在形态与作用范围
        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及其不断的重复进行,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线索。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知识作为渗透性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从原始初民的渔猎和采集等实践经验,到现代高度复杂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以其不同的存在形态发挥着不尽相同的历史作用。随着知识在经济活动中所起作用的日趋凸显,人们对知识本身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以至将现阶段的人类经济形式直接用“知识”二字来概括——“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知识经济”这一概念,直观地表露了人们对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明确肯定。本文仅就经济活动中的知识形态和作用范围作一简要考察。

一、人类经济活动中知识作用的凸现

        知识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成果,它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又经过的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中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人类的知识具有历史继承性、不可逆性和加速增长等特点。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几百万年前人类就在地球上生活了。那时人类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就是自身和包括它自身在内的大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在解决这种矛盾关系的斗争中,人类首先获得对自然界的初步认识—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感性知识,这些知识在他们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时的人类知识除了直接言传身教的以外,则是以整个部落或更大范围的原始信仰的形式加以保存的。当时人们发现有些看法似乎是有效的,尽管并不一定真正认识到所以有效的深层次原因,也把这些看法当作“知识”加以保存和传递。人类发展的这一原始阶段是十分漫长的,但知识却仅仅以隐蔽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着。尽管蒙昧时代原始人类的认识活动十分幼稚,他们还是通过最初的经验积累而进化着,发明了石器工具、人工取火、弓箭、陶器烧制、冶炼技术等。从采集、渔猎到发展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一次革命,从而奠定了农业经济的基础,推动了农业经济社会的形成和生产力的提高。

        从奴隶社会开始,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传播与生产知识的教育,从而人类开始了对零散知识的搜集和整理,经验形态的知识开始向理论形态的知识转化。在感性直观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基础上,又产生了关于人的认识本身的知识。也就是说,最早是在奴隶制度确立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才有了人们对知识自身的关注。这种关注,直观的结果就是包罗一切学科的哲学的产生,特别是其中的认识论。早期的哲学,不仅仅要解决抽象的形而上的问题,也要解决诸如土地丈量、战争与和平等具体的实践问题。知识的这种笼统不分的状态,既是人类认识活动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也是狩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特点所决定的。具体来看,由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狭隘性和生产活动的历史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适应统治阶级追求精神生活和维持其统治需要的形而上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得就快些,而直接服务于生产实践活动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发展得就比较缓慢,并主要是通过逐步积累式的遗传方式,融入劳动者的生产技能中,物化在手工工具中。

        人类在从事农牧业生产的漫长过程中,甚至在具有自己文化生活的最近五六千年中,并没有认识到知识实际上是生产实践活动的构成要素;真正自觉地把知识转化为技术并广泛应用到生产上也只是产业革命以来的二百多年的事情。这二百多年,对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在这二百年中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却成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神奇力量,引起了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巨大的、惊人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含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在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知识创新在现代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型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型科学基础上的。……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也就是知识的力量。[2]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更加明显,并且发生着质的变化,终于迎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经济作为工业经济社会之后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在其运行过程中知识的应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据统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经济时代不足10%;在工业经济后期,达到了40%以上;到知识经济时代将达到80%以上。[3]所以,知识经济社会可以说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知识经济兴起所诱发的经济革命已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的决定力量。它的发达与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力和知识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知识型劳动已成为人们劳动的主导形式,创造力也已成为劳动者智力中的核心要素。在进入新世纪的关键时刻,许多国家在加紧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力图在研究开发、知识创新、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创造力开发等方面进行新的较量,更加依靠人才和知识的力量以实现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任何一个要有所作为的国家或地区都要把知识创新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

二、人类经济活动中知识的存在形态

        正像一个人的体力和脑力不能完全分开一样,整个人类的经济活动也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有机整合,这里所谓的精神力量,实质上主要是指知识的力量。从经济活动自身的结构来看,知识渗透在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和各个发展阶段。在直接的社会生产阶段,劳动者作为生产活动的主动性因素,其知识结构、智力状况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知识密集型产业实质上首先是高素质人才集中的产业;而生产过程中的物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渗透着大量的智力成分,人类加工的对象已经从天然自然物变成了人化自然物与人工自然物;劳动手段也更多地是通过人造的机械手、电子脑和其他高科技仪器、设备来发挥作用。也就是说,人类生产的物质要素也像生产活动的主体性要素劳动者一样,都知识化了。至于在人类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其他阶段,不论是分配阶段、交换阶段还是消费阶段,知识也都成为基础性的因素,没有知识,特别在现代社会,甚至简单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也将出现困难,更不要说关涉整个经济活动的更具有社会意义的关系的处理了。

        毫无疑问,经济活动中知识的存在形态比自然物质的结构形态要复杂得多,我们仅就知识自身的发育程度、知识所关注的对象的差异、知识和经济行为的关系等方面对其加以初略的区分。从知识的发育程度来看,经济活动中的知识可区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经济活动中的感性知识,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表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比如说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早期,人们对价格的变化有一种直观的感受,认为供求关系可能造成价格的差异,进而形成“物以稀为贵”的观念,这就属于感性知识。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人们经过大脑的加工,由现象逐步深入事物的本质,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各种必然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于是产生了认识的飞跃,不断获得理性知识。比如通过价格的变化发现价值规律,通过商品外在的两个方面——劳动产品和交换,发现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的矛盾关系、发现劳动活动的两重性质等等。这些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由感性知识进而获得了理性知识。

        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与智力有关。在经济活动中,人的智力不断被物化,同时也不断获得相对独立的表现形态。因为它们所关注和要揭示的事物的范围和性质不同,进而形成不同门类的知识。在每一个经济活动中,既包括自然的知识,也包括社会的、人文的知识;从事现代经济活动的人,不但要具备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现代经济活动中的物质产品,必须在具备更高级的物理、生化等物质性能的同时,具备更丰富的人文内涵;普通的消费者,也更多地开始不仅关心物质产品的自然的有用性,而且更加关心物质产品的在社会文化、个人心理等方面的有用性了。与此相适应,经济活动中的知识可以相对地区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的经济作用通过技术的物化而得到了明显的发挥,社会科学知识的经济作用则更多的是通过企业运营的管理行为而得以实现,交叉学科的知识一般表现在企业管理的模型化、机械的自动化、信息化等方面。

从知识和经济行为的关系以及人们对这种关系的认识程度来看,知识可以区分为显现形态的知识和潜在形态的知识。所谓显现形态的知识,是指那种直接关涉经济活动的知识,比如投入产出、会计核算等等。这些知识以直接的经济效益为目标,所要论证和处理的是经济活动中各个方面的关系问题。所谓潜在形态的知识,是指隐含在经济活动中的关于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知识,比如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电子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潜在形态的知识,或者这些知识不以一定的形式物化在经济活动的特定环节,整个经济活动就不可能持续进行。另一方面,从知识和经济的结合情况来看,知识又可区分为一般性知识、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这三种知识,在经济活动中分别对应着所谓“基础生产力”、“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知识的一般性阶段、常识性阶段是对客观世界理性认识阶段的必要准备,在一般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科学理论知识,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又进一步产生技术知识,只有从纯理论形态转化为现实形态,也就是说科学理论只有通过技术着一中介环节进入生产过程,才能发挥它的经济作用。但这并不能说前此阶段的各种形态的知识是不重要的,相反,基础理论研究,是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必要准备。大家知道,百米赛的成绩是由到达终点的时刻确定的,但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前此阶段的努力。在中国,一度存在“搞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这一脑体倒挂的现象,这种情况从反面说明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并没有被人们真正认识,知识的地位和价值还有待于通过劳动价值论的深入研究加以确立。

三、人类经济活动中知识与价值的关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形态和作用范围的变化为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供了新的素材,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实际上,工业革命中“无人工厂”的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就在劳动产品的价值问题上产生过一定的困扰,新形态的经济活动方式使这一困扰更显突出。我们认为,知识经济的出现,并不是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否定,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对劳动价值论的证明。知识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劳动的特殊凝结,本身就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比如文化的、哲学的、美学的、心理的以及经济的价值等等。在科学研究的一定时期,研究者的成果并不会制度化地就获得应有的经济报偿,研究者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知识的非经济价值的追求。而知识的经济价值在于,它作为价值创造活动的基本要素,在自身价值再现的过程中,为更广更深的价值创造活动提供了动力;从数量关系上看,知识的价值等于因知识而增加的新价值减去为获得该范围的知识所耗费的价值。弗兰西斯·培根早就讲过“知识就是力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培根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知识就是财富、是新价值的源泉”。

        当然,价值的含义十分复杂,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人们对它的理解不尽相同。在经济学领域,价值主要是指商品的价值,它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的。古典经济学派已经有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观念,但只有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有对价值本质的真正把握。价值的一般性质和本质在于,它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一般人类劳动”即撇开一切具体劳动形式所剩余的无差别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并且这种“耗费”要“凝结”在具有社会性质的商品上。要有价值,没有脑力、体力耗费不行;脑体的耗费没有凝结在产品上不行;该产品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即没有特定的社会(交往)属性也不行。可见,价值涉及经济活动的诸多方面。而在价值形成的任何环节,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经济活动的生产阶段,制造使用价值的过程需要脑力和体力的共同耗费,而所谓脑力的耗费,其实质就是知识在发挥作用。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具有不同的特点。商品生产中体力的耗费很明显,并且可以被精确地加以计量;相反,脑力的耗费则不容易看到,也因而容易被忽视。但实际上,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经济活动中脑力的耗费越来越多,体力的耗费越来越少。或者换句话说,因为脑力耗费的增长,大量的、在以前的经济活动中是必需的体力耗费被节省了、不复有那么多了。这当然不能理解为价值减少了,而实际上是知识的价值在增加。因为价值不单单是体力劳动的凝结,而是全部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共同结果。

        在经济活动的流通领域,商品交换既是社会属性、社会关系的体现,又是自然属性、“自然”需求关系的体现,因为决定交换必要性的是物的不同的使用价值。随着对物的自然属性认识的增长,人们交换的范围扩大了,越来越广泛的纯粹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自然”,进入社会交换的领域。另一方面,从消费者的角度看,随着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人们对新产品的理解和认同会逐步增加,产品也就不断获得社会的承认,产品的价值因而不断得以实现。

        另外,知识的增长还有社会变革的意义。以知识为灵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变。17世纪到18世纪的产业革命使经济结构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发展使经济结构产生着新的深刻而剧烈的变革。对这种巨大变化,人们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比如,美国经济学家、未来学家来斯比特1982年的《大趋势》一书讲“信息经济”;1986年英国福莱斯特在《高技术社会》一书中,提出“高技术经济”;1990年托夫勒在《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一书中,描绘了知识作为全球范围的三种基本力量之一,如何推动产生了一种以头脑(脑力)为基础的“创造财富的新体系”,他称之为“新的知识经济”;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技术·生产率和工作的创造》一书中明确定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gr—based economy)。这些提法,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重视,也反映着知识在新的经济形式和社会经济变化中的突出地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2.3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7

[3]高春梅.“知识经济”形成的时代动因与发展趋势[J].太原:经济问题,2002(1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9211.html

更多阅读

win7 系统四种方法激活 win7系统激活工具

win7 系统四种方法激活——简介 win7 由于其操作界面的简介和可以制作个性化的设置,一直受到世人的追捧。然而对于小资的我们,购买一个正版的系统,着实觉得没必要,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仅仅用电脑娱乐,学习。这里需要的安全系数不高,所以

四种体质减肥茶(陈允斌) 陈允斌的老公

已有 1213 次阅读 2012-6-14 17:42 |关键词:四 减肥茶 color针对女性常见的肥胖体型,美女营养师陈允斌老师将其划分为四种,大家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该喝哪种茶才会有效吧。第一种体质:气滞血瘀型有些朋友很苗条,却有小肚腩,这是

四种主要红酸枝木的经验性识别 落实四种形态经验

本帖最后由 木头人 于 2012-9-5 21:40 编辑红酸枝木产量大,有宽大材幅,颜色花纹美丽,材质优良,广泛用于制作各种类型、款式红木古典家具,也适宜制作装饰工艺品、乐器、雕刻等。是上等的好木材,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 a0 I, g0 K

树木与森林 四种形态 树木与森林

树树的简介树的主要四部份是根、干、枝、叶。树根一般在地下,在一棵树的底部有很多根。在树干的部分分为五层。第一层是树皮。树皮是树干的表层,可以保护树身,并防止病害入侵。在树皮的下面是韧皮部。这一层纤维质组织把糖分从树叶运送

声明:《四种形态 处理范围 论经济活动中知识的存在形态与作用范围》为网友静待另一片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