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意识形态很害怕揭示人的自私性,因为它以"大公无私"意识形态要求为基础而设计了一些制度。而这恰恰使人的自私行为受到了掩盖,从而使"大公无私"的制度导致了相反的后果---制度性的腐败。与之相反,西方法哲学与国家建设学说,就首先承认人的自私性,从而针对这种自私性而设计了相应的制度,对人的自私性所造成的危害加以防止。比如西方的"三权分立"思想,及在这种思想下建立起来的美国宪法等制度,对人、对政府的自私性加以揭示,并加以提防与制约。美国宪法对政府的制约作用特别注重,严格规定了政府的权限,以维护公众的自由权利。由此,才杜绝政权性的腐败,而这种腐败只不过是人的自私性在人拥有拥有权力后的强化性反映形态而已。反观中国,曾经报道,某官员说:如果认为官员是普遍自私的、普遍怀有腐败之心,那是危险的、可怕的,因为它将使好人被认作"坏人",将好处推向"不得不坏"的状况。因此,中国的制度,首先假设人是"好人",于是就不需要事先设计一个权力制约的制度,只是等到"好人"出事了,才"个别性"地惩办,但整体来说仍然是"好的"。这种出发点的"善"的制度,所导致的往往是"恶"。与之相反,出发点是"恶"的制度,所导致的往往是"善"。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也显示了很有意思的差别:在中国,人之初性本善;而在西方,人带有"原罪"。因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下,制度设计就不需要"提防小人",因为人总是好的;而在西方文化中,制度设计就需要"提防小人",特别是当小人拥有公权之时。不过,正象马克思所说:人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也并非绝对不变的,人的自私也并非绝对的。在许多时候,人也乐意付出资财去帮助别人与社会。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这些情况呢?是在人能够支配的物质条件比较充裕时,在他所拥有的物质相当廉价时,在他所面临的生存竞争很小时,他就会乐意助人为乐,因为他所付出的物质已经没有太大价值,所付出去的东西不会使自己损失什么。在这个时候,人就不太显示自己的自私性,而显示出另外一面了。相反,如果一个人面临的生存竞争相当剧烈,那么人就会显示出很强的自私性,甚至你死我活的极端自私性。而人的生存竞争与人能够支配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大小直接相关,物质丰富,人的生存竞争就越小,人就越不自私,物质缺乏,人的生存竞争就越大,人就越自私。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从人的自私条件的预设出发,而走向消灭这种自私性,走向为弘扬人的无私性创造必要条件,这才是我们所应具有的行动指南。
由此,经济学上的"经济人"出发点无可厚非,同时,以消灭"经济人"为最终结果创造必要条件,也是必然的趋向。――黄焕金】
勿要误读"经济人假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03-27 16:04:54
经济学家
文/王东京 经济学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冠。倒不是说,经济学有多么高贵,而是社会科学中,惟有经济学与自然科学有更多的形似。比如自然科学的建立,通常要借助某些公理性假设,而经济学也如是。经济学解释世事,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假定。 追本溯源,"经济人"最早由亚当·斯密阐释。他在《国富论》里说:"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与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对斯密的这一思想,后人归纳为"经济人假定"。其含义有二:即人是理性的;也是自私的。 自1776年《国富论》面世,经济人假定作为支撑经济学大厦的基石,迄今无人可以撼动。然近来国内有同行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第一,经济学并不能证明人为何自私;第二,现实生活里仅少数人自私,但多数人不自私;第三,承认经济人假定,就是倡导资产阶级腐朽的人生观。 我历来拥护学术争鸣,尤其对大胆挑战权威的学者五体投地。但我同时认为,学术讨论应信守学术原则,要以理服人,不应扣帽子。笔者写此文,不想去计较学界的是是非非,也无意与谁叫板。而仅是尽学者本分,对经济人假定作点解释,减少一些无谓的争论。 批评者说,经济学不能证明人为何自私。不错,经济学发展数百年,大师辈出,著述如海,我们的确没见到过有谁对"人为何自私"给出证明。也许,经济学对该命题原本就无能为力,应该让心理学与社会学去回答。但即便如此,却并不妨碍经济学可照样做出"人自私"的假定。其实,在自然科学里,这样的假定不乏其例。我所知道的,数学家就没有证明1+1为何等于2,可所有的数学运算,都统统要服从这个假设。 当然,经济学不是数学。最大的不同,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经济学若对人的假定错了,推理就会缪之百出。所以批评者提的第二个问题,就更重要。人到底是否自私,或者说自私的究竟是少数还是多数?我的看法,芸芸众生中,无私的人肯定是有的,但要明白的是,任何时代,无私的人总是少数,不是多数。 还是扪心自问吧。你希望加工资吗?你希望住大房子吗?你希望受到良好的教育吗?你不必回答,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因为世上没人会喜欢贫困,没人愿意一辈子身居陋室;没有人愿意目不识丁。 不要说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就连出了家的和尚,也是难免有私心的。自古道: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为何三个和尚没水吃?那是因为和尚也会偷懒卸责。是的,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某种制度安排,保证三个和尚有水吃。而这个制度设计,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假定和尚是自私的。否则,我们就找不到需要设计这种制度的理由。 经济学家哈耶克说,从好人(无私)假定出发,会设计出坏制度;从坏人(自私)假定出发,会设计出好制度。想想吧,过去我们为何会实行大锅饭的分配制度?那是因为我们假定人都是好人,不论是官是民,都假定能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可结果呢?由于干多干少一个样,大家于是都不肯多干。农村联产承包为何大获成功?关键是它默认农民个人的私利,破除了大锅饭。缴足国家的,剩下是自己的。 前几年,政府高层曾为银行储蓄过多颇感头痛。当时,居民储蓄近10万亿,而银行惜贷,不敢把钱放出去,结果银行收少支多,每天干赔利息。为减少储蓄,于是政府在提高国债利率的同时,连续调低了银行利率。此政策出台后,果然不出政府所料,不少人把存款提出来买了国债。那么请问,为什么政府政策会灵验? 答案是人们自私。倘人们都大公无私,国债利率再高大家不稀罕,银行利率再低,人们也不怕吃亏,银行存款是逼不出来的。 监督机制设计是另一个例子。以往的监督,通常都是自上而下,大官监督小官,正职监督副职,干部监督群众。其实,群众买包烟都不给报销,他们怎会腐败?相反,那些握有公权的官员,官位越高,监督却越少。近年中纪委查处过不少腐败高官。三年前,中央出台"党内监督条例",并指明要监督高官。我体会,高官也逃不出"经济人假定"。 有个误解要澄清,经济学假定人自私,绝非倡导人们自私。恰恰相反,它是提醒决策者,若要惩恶扬善,就必须注意人性自私的弱点。民间有句俗语:先小人后君子。意思是说,为了事后不伤和气,事前不妨把人从坏处看。比如朋友做买卖,明知都是君子,可签合同时,双方还得把违约责任写上。经济人假定也如此。对事不对人,不管张三李四是否自私,但要做经济分析,就得假定人是自私的。 经济人假定无半点贬意,但愿人们不要误读。(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电邮:[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