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见证了主流实证经济学的又一次胜利。“通过博弈理论的分析增强世人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获奖者的杰出贡献,在这一点上笔者非常佩服,因为本人也是博弈论的爱好者。起码他有娱乐性,毕竟它是一门“game"的学科。
张五常老先生在一次演讲上说,经济学大量使用数学方法意味着经济学在走下坡路。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中渐渐引入大量复杂的数学分析方法,使这位老前辈忧心忡忡,这是经济学为何走下坡路对于张老先生的理解。但我认为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在有效约束下(资源的稀缺性)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学科。对于这个经济学的定义一开始就错,大有贻误后世之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一开始就有两个假设:
1,资源稀缺。
2,人的欲望无穷。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的研究就建立在这个定义之上,以至于古典经济学错漏百出。资源稀缺和人的欲望无穷是一对矛盾,经济学家都知道研究的目的是如何使两者达到均衡。但是建立在错误假设前提之上的均衡都是空中楼阁,使任何高深的理论都变德幼稚可笑。人的欲望无穷是经验论,这一点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根源,而性善论和性恶论又以宗教信仰作为论据支持,使得人的本性问题迷雾重重。使得所有的经济学理论上的争论都如无本之源,无从考证。
经济学撇开“人”而转向研究人与自然,甚至单纯研究自然,就充分显示了经济学的衰落,不应该说衰落。因为西方主流经济学从来都没有系统的论证过“基本假设”的真实性。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欣赏马克思的睿智,他跳过亚当斯密的“基本假设”,继承亚当斯密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学说。创造了劳动价值论,提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如果我们不去争论什么是“生产性劳动”的话,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无可挑剔的。关于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问题,本人还是有一些话要说。在这里先放一下,因为我要说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经济学的问题。正如我之前说的,经济学撇开“人”而转向研究人与自然的问题。这就是我所要说的经济学走下坡的原因。
经济学撇开“人”而转向研究人与自然,甚至单纯研究自然,就充分显示了经济学的衰落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要研究的当然离不开社会问题。而社会由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社会是人的总体。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如果离开了人,那么它就离开了社会,这样的一门科学还有社会性吗?倒不如说是自然科学。让我们在回到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吧:
1,资源稀缺。-------(自然)
2,人的欲望无穷。---( 人 )
这是主流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很显然它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再来看看当今流行的应用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学
曹钢在《〈区域经济理论与西部经济发展>评介》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8/4010464.html一文中说:“由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学研究起步晚,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中存在着重对策,而忽视基础理论 的倾向,在研究方法与西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相比较也比较落后。因此,急需要加强区域 经济基本理论的研究,以中国区域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做到研究对象的本土化。”
2,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结构、组织和管理理论 的学科。
3,国际贸易学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中关于国际贸易学课程的简述是:全日制本科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贸易政策 及国际贸易规则。
造成经济学这样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归根到底是经济学的核心原则,就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出发点出现分歧。各门分支学科之间各自为政。以下就不再举例了,因为说到这里,我要说我的关于经济学的核心原则了。就是作为一门学科,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什么时候,在何种历史条件下,它都不能背离一个原则: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它包括:
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
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要从人出发,
经济学的研究过程要尊重人的价值,
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要为人服务,
经济学研究的归属是人的社会。
以上举的几门学科,在经济学的分类上,它们是遵循了分析方法中的“均衡原则”的,也遵循了稀缺资源的分配问题,但就是忽略了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研究。经济学就是“经国济世”的科学,“国之为民,世之为人”。如果经济学继续一味地追求功利价值目标,忽视人的价值,忽视经济学自身的天职,经济学这门伟大的学问将会淹没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