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作诗微博 许成安对谢作诗老师新作《答许成安老师》一文的批注



    我写了“‘合成谬误’之谬”一文(见《经济学消息报》2006年3月10日),许成安老师提出异议,说:“对个体来说是正确的”这一结论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在总体情况下不一定存在。正是由于前提条件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个体分析中的结论照搬到总体中去。萨谬尔森讲“合成谬误”,正是要提醒我们在“合成”时不能犯“不顾前提条件变化”的错误。我们可以“质疑”名家大家,但是不能“曲解”了人家的意思(见《经济学消息报》2006.4.14;和经济学家网站: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9554)。

    先不说萨谬尔森到底是什么意思【【【许成安注:能先不说萨谬尔森的本意吗?你谢老师对萨谬尔森所提出的“合成谬误”问题一方面表示了质疑,但另一方面,你又不愿意去考虑别人的本意,这不是科学的做学问态度。对他人的观点表示质疑,应该首先考虑别人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他的本意是什么”是理解“合成谬误”问题的最实质环节!我们必须要搞清楚:萨谬尔森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我认为,他萨谬尔森是在提醒我们这些初学经济学的人要时刻注意:作出某一结论时要注意其前提条件的相同或不同。不能简单地认为“对个体来讲是对的,那么,对总体来讲也必然地对。”如果这样认为,则犯了“合成推理的谬误” 。】】】,但这的确是我要表达的意思之一。我在“‘合成谬误’之谬”一文中着重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不同个人来说,‘对’的条件相同吗?如果条件不是相同,而是不同;不但不同,而且不相容,不可能同时成立,那么这些对于不同个人来说‘对’的事情可以相加总吗?” 【【【许成安注:谢老师你不能认为是萨谬尔森自己在进行加总,实际上,他是在提醒我们初学经济学的人要注意,在经济学研究时,不能进行简单的加总。另外,请注意,“合成谬误”问题是放在第一章绪论中讲的,是在介绍经济学的方法论中讲的。在《经济学》第十四版第一章“经济推理的谬误”这一目录下,他说“在经济学的所有领域(旧的和新的),都有某些陷阱散布在严肃的经济学家的思考过程之中。这一节考察其中的几个。”随后,他举了四个例子:一是“不能保持其他条件相同”;二是“后此谬误”;三是“总体并不总是等于部分之和”;四是“主观性”。其中第三个例子就是说明“合成推理的谬误”问题。】】】针对足球比赛的例子,我这样写道:“甲站起来可以看得更清楚要以甲以外的其他人继续坐着为条件,乙站起来可以看得更清楚要以乙以外的其他人继续坐着为条件,……。很显然,这里对于不同的个人来说,‘对’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不仅不一样,而且不相容,不可能同时成立。”……“对于这样条件下才能成立的个别事物,我们怎能加以合成而得出‘对个人来说是对的,但对整体来说却不对’的结论呢?因为这样的合成而出现‘对个人来说是对的,但对整体来说却不对’的结果有什么奇怪的吗?……一点都不奇怪;不出现这样的结果,那到是奇怪的事情了。”

    这里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萨谬尔森讲“合成谬误”的时候,真的是在提醒我们“‘合成’时不能犯‘不顾前提条件变化’的错误”吗?

    可能吧【【【许成安注:谢老师你不能这么模棱两可】】】。单从萨谬尔森对于“合成谬误”的定义——“由于某一原因而对个体来说是对的,便据此而认为对整体来说也是对的,这就是合成推理的谬误”(《经济学》第12版)——来看,是可以做这样解读的。而这的确是无可指责的。

    但是,我不认为萨谬尔森的真实意图就是这样,至少不是那么清晰。【【【许成安注:那你认为萨谬尔森真实意图是什么?你应该将萨谬尔森的真实意图理解后、搞清楚后,才能对其理论表示质疑。】】】为什么?因为他分析“合成谬误”,最终要说明和得出结论:“对个人来说是对的,但对整体来说却不对” 【【【许成安注:为什么他要得出这个结论?为什么他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他注意到了“前提条件不同”这个很实质性的问题。另外,他的结论不是“对个人来说是对的,但对整体来说却不对”这一说,而是“对个人来说是对的,但对整体来说却不总是对的。”请注意,“不对”和“不总是对的”这两种表述方式,是存在质的不同的。萨谬尔森的表述是后者,“不总是对的”这一表述方式是非常严谨的。谢老师在两篇文章中都没有按照萨谬尔森的原意来分析,这是很不妥当的。说得严重一点,这是歪曲了别人的原意。】】】。萨谬尔森在《经济学》(第12版)中明确写道:“在经济学领域中,对于个人来说是对的东西,对整个社会来说并不总是对的。与此类似,对大家来说是对的东西,对任何个人来说可能是十分错误的。”这就是我大惑不解的了。【【【许成安注:对某个问题我们可以表示大惑不解,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大惑不解”就认为别人错了。对别人的质疑和批判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大胆怀疑之后应该是小心论证。】】】是的,不能“由于某一原因而对个体来说是对的,便据此而认为对整体来说也是对的”,但是反过来,就能得出“对个人来说是对的,但对整体来说却不对”的结论吗?不能嘛,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嘛。我们不能不问:“天下真有什么对个人来说是对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不对的东西吗?真有什么分开来看每件事都正确,合在一起就错了的事情吗?”这正是我在“‘合成谬误’之谬”一文中提出的惑而不解并着力要回答的又一个问题。【【【许成安注:不是“天下存在不存在什么对个人来说是对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不对的东西”的问题,而是在经济学的推理过程中,确实有人会根据“个体正确”,就简单地得出“总体也正确”的结论。】】】

    如果你萨谬尔森确实注意并强调前提条件,怎么会得出“对个人来说是对的,但对整体来说却不对”【【【许成安注:正是萨谬尔森注意并强调了前提条件的不同,所以他才得出了“对个人来说是对的,但对整体来说却不总是对的”的结论。这本身没有任何错误或不妥啊!另外,请注意,萨谬尔森的本意是说“不总是对的”。】】】的结论?即使“不总是对”,也是得不出的。至少就你萨谬尔森的例子,在你萨谬尔森的分析框架下是得不出的。【【【许成安注:不是“得不出来”,而是你没有理解或没有悟出来。】】】

    我们要注意,“对个人来说是对的,但对整体来说却不对” 【【【许成安注:为什么总是要将萨谬尔森的原话改掉?】】】这个结论必须在同一前提条件下来讲才是有意义的,才不是误导人的。【【【许成安注:不是萨谬尔森在误导人,而是他在提醒我们注意,别在合成推理时犯错误。】】】但事实上,你萨谬尔森的对个人来说的“对”是局部均衡意义上的“对”,对整体来说的“对”却是一般均衡意义上的“对”。我们还要注意,对整体来说只存在一般均衡意义上的“对”。因此,我们必须在一般均衡意义上来解读“对个人来说是对的,但对整体来说却不对”这个结论。但是,在一般均衡意义下,你萨谬尔森所列举的行为对于个人来说真的是“对”的行为吗?不是吧。况且,局部均衡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现实世界的行为和现象都是一般均衡的结果(局部均衡的意义只是在于通过多次的真实世界的不存在逐步逼近出真实世界的存在)。我们怎可以拿一个真实世界并不存在的“对”,说它是真实世界的“不对”呢?

    所以,我在“‘合成谬误’之谬”一文中写道:“在这样的条件下,你以为我们的观众真的认为站起来会看得更清楚,因而是‘对’的行为吗?” 【【【许成安注:注意:萨谬尔森真的是这样以为的吗?回到前面的批注可见,我和谢老师的根本区别在于,我认为萨谬尔森是在提醒我们别犯“合成推理的谬误”,而谢老师却认为是萨谬尔森犯了“合成推理的谬误”。谢老师的理解是不对的,这从萨谬尔森的一句话中可见,他说:“下面的例子都是正确的陈述,它们可能会使已经陷入合成谬误的人感到吃惊。” 萨谬尔森所说的例子之一就是“如果所有的农民都获得了丰收,那么,农民的总收入可能将会下降。”】】】“给定产品和要素投入之价,每个农民只有唯一的最优劳动投入量,他们一定选择了这样的最优劳动投入量,并实现了最大化的收入。只有粮价上涨,并且上涨幅度超过要素价格上涨的幅度,农民增加劳动投入以增加收入才成为可能;而遇到这样的机会,农民一定会增加劳动投入以增加收入。认为农民会以为自己辛勤劳作多生产粮食就可以增加收入,这不过是我们经济学者的杜撰而已。”“经济不景气,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真的是个人‘对’的行为选择吗?减员真的是企业‘对’的行为选择吗?答案是,这要依别的个人和企业行为方式是否改变而定。……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能理性预期经济不景气时,别的个人和企业也会像我们自己一样要调整行为选择。不然,我们为什么要支持政府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实施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呢?”

 谢作诗微博 许成安对谢作诗老师新作《答许成安老师》一文的批注
    朋友,在一般均衡意义下,哪有什么对个人来说对,但对整体来说却不对的事情?也不会有对整体来说对,但对个人来说却不对的事情!【【【许成安注:不是“对个来说对但对整体来说却不对的事情”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而是我们不能将“事情”或经济生活中的现象理解错、不能在分析问题时犯错误。】】】

    不要以为这是浅显的错误,经济学大家们就不会犯。拿解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问题推导的需求曲线和解约束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问题推导的供给曲线去做“剪刀分析”不是错得很浅吗?但我们很多人包括经济学大家们不是都犯了吗?“囚犯难题”本来是不可以得出“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有冲突、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可能无效率”的结论的,但我们的教科书不是白纸黑字这样讲的吗?【【【许成安注:我们没有说经济学家们不会犯错误,而是说,当我们在质疑经济学家时,要小心小心再小心!慎重慎重再慎重!严谨严谨再严谨!】】】

    也不要以为这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真的认为“对个人来说是对的,但对整体来说却不对” 【【【许成安注:应该是“不总是对”】】】,真的认为经济不景气,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是个人“对”的行为选择【【【许成安注:在经济不景气时,个人增加储蓄、减少消费难道不是有利于个人的理性行为吗?因为在经济不景气时,个人收入下降后,个人的理性行为必然是降低消费,降低消费对个人是正确的选择。而且这个命题的前提是其他人保持正常的或原有的消费和储蓄。但是这个命题一旦放到全社会,就不然了,这会导致整个社会消费下降,需求降低促使经济更加不景气。这个逻辑是很清晰显然的。“减员”是同样的道理。】】】,而减员是企业“对”的行为选择,那么我们必然会得出失业是宏观问题,必须要由政府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结论。【【【许成安注:这个推论是不成立的。失业究竟是宏观问题还是微观问题,与这里的“合成”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且依谢老师这里的意思,失业不是宏观问题,不需要政府出面。这个结论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失业不是宏观问题,政府为什么将失业的解决作为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一旦我们不再这样简单地看问题,我们至少不会得出失业是宏观问题,必须要由政府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结论。我们将因此而拥有另一只看世界的眼,看到的也将是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4880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力闻老师博客——《青年导师的可怜理想》一文的跟 力闻

原文地址:力闻老师博客——《青年导师的可怜理想》一文的跟贴回复作者:《长安夜话》知音说来真巧,这期《新周刊》我一看封面“青年导师”,便当即买下、并当即就想到了我们的“力闻老师”——力闻老师完全可以上这期封面、并且当之无愧!

转帖:文友花马甲对本人《这辈子做好您儿子》一文的赏析

《这辈子做好您儿子》刘正权父亲不是个受人尊重的人,一直不是。文章开篇第一段:先抑。现在社会表扬,吹捧太多,而质疑,猜测也多,相对来说先抑的写作手法,更能吸引人。同时,也为后面感情的抒发留留了一个伏笔。   这跟他的目不识丁无关,

声明:《谢作诗微博 许成安对谢作诗老师新作《答许成安老师》一文的批注》为网友半島舊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