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华北电力大学举行的“绿色大讲堂”上,中科院生态专家王如松教授说:“抛开对人的作用性,沙尘暴在自然界中是有它特定作用,它能净化环境,给海洋带去营养。”当沙尘落下时,能把空气中的杂质沉淀下来,使空气更干净。沙中含有许多矿物元素,沙尘暴把这些“沙”带到海里,给海水里的生物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物质。(4月7日《竞报》)
虽然,我首先承认,王如松先生作为中科院的生态专家,说出沙尘暴是净化空气和大海吸啜营养的一个大自然降临的宝贝,是有一整套系统的生态和环境知识作背景支撑的,或许这个“沙尘暴宝贝论”也是建立在一种长久的学术思考的基础之上的;虽然,世间一切事物包括沙尘暴,我们都必须从两个方面去全面廓清它的利弊。
但笔者依然禁不住为此言论捏一把汗。专家可以将沙尘暴原本就很稀薄的“利”的一面吹起五彩气泡,而全身一夜披沙的市民,他们切身的感受是除了惊慌就是徒叹。从草根意义上说,莘莘子民还用不着搬动啥奥妙的生态立体学说,便毫不费劲的得出无以争辨的结论:沙尘暴殆害社会,吞噬良田美景,逼人眼涩舌干。
为何地球人所共识的简单的生态命题,可以玄妙为“指鹿为马”式的“沙尘暴是宝贝”一说?在北京等北方城市,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楼兰古国的生态危机的节骨眼上,为何频频听到这种几乎让人跌破眼镜的言论呢?这的确让人替当今治理环境污染、重还自然生态美景的社会意识状况揪心。
此时,我自然联想到另一名专家的“咬牙挺沙”论。4月19日,北京气象台的高级工程师张明英称,北京近几年平均沙尘天气6次,一年当中365天只有6次沙尘天气,我想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北京人不会到搬到南方去的程度。日本都受到沙尘暴影响,其他地方想完全避免沙尘很难,在北京居住还是应该有信心的。
不难看出,“咬牙论”和“宝贝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孤立地看,两种理论的心理是源于人类与神秘大自然本身的关系决定的,人类精神不可能最终改变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弱势地位。然而,联系到京城一夜“下土”30万吨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发出一声反问:作为一名气象权威专家,你的意思难道要我们放弃与“沙”抗争,集体咬牙挺关了不成?沙尘暴能净化环境,那我们是不是看到沙尘暴来时去叩谢天恩?
因为,“老天爷”将地球人当成他楚楚可爱的子民,加诸于膝,抱于怀,来助大家降低污染了。显然,这是地球人的一厢情愿。其实,以上论调折射出的是当前治沙理念中的疲沓意识。就拿投资上千亿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来说,而今的效果堪忧。这些年国家为治沙钱没少拨,文件也非少出,但投资的治少款却可以变着戏法地蜕化为豪华办公楼、高档车、豪宴,甚至可以变成少数贪官的囊中物。
在这种“治沙怪圈”下,闪动着是“沙漠化已是负增长”的捷报频传。所以,我们再不能人为的制造自然借口了,中国的环境状况已非常严重了,学者们更应走出象牙塔,跳出一般的行政定调的治沙政绩观的思维制肘,回归理性和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