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小品中一句很精典的台词,在“就剩一句了”的条件下说出让亿万观众捧腹的“来前儿车票谁给报了”。我觉得这叫做技术,把来源于生活中的东西变成艺术就是一种技术,赵本山的这种技术相当了得,所以成为代艺术大师。
广告也是一样的。把消费者心理所想的东西挖掘出来,再用文字掘个坑,让消费者跳进来,这都是技术。
假如就让你说一句话,你将怎样去表现产品?怎样去阐述讯息?怎样在短暂的一瞬间成全一个辉煌?又怎样使得大众记住并喜欢这个产品?
这个假设并不虚枉,在这个信息变垃圾的讯息爆炸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是趋向快餐式阅读,谁的信息合了他们的胃口谁就成功了。把每一句话都当成最后一句话,就不会再出现不痛不痒的文案了。
假如就让你说一句话,我们就得这样:
1、喊出最大的卖点
如果只能说一句话,我们当然要把产品最大的卖点喊出来。这一点,学习街头的小商贩!你从他们身边走过,他们不会对你吟词作赋,更不会故弄玄虚,而是用最直接了当的一句话喊出一个完整而鲜明的大卖点:“又甜又脆的麒麟瓜,5块钱一个”,把碗摔在地上叮噹响“咋摔不碎的特质碗,2元一个”……产品的特点、产品名称,价格一一形象的呈现和表达。
2、尽早告诉消费的利益点
如果只能说一句话,就再也不会出现“XX商场打折促销”这样含糊而没有意义和吸引力的广告语了,取而代之的将是“XX降价200元”这样简明有效的宣传。这一点,可以效仿夏日里街头卖大碗茶的大爷——“解渴的凉茶,2角钱一碗”对于干渴炎热的夏季,告诉疲惫的人们“解渴”实在是最大的诱惑,最大的利益了。
3、推出产品比推出你自己更重要
很多企业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把品牌塑造好了就可以卖产品,其实这要看你卖的是什么,如果卖的是药,那么同仁堂、民生、哈药集团等就可以报上自己的名字;如果是卖其它产品,又是不知名的企业就没必要在产品的前边或后边加上企业的名称,如:某某某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不是品牌塑造不重要,而是笔者不赞同在作产品宣传时还要附加企业宣传。 广告主总是希望可以在一个广告里说很多信息,想要一个广告既宣传产品又宣传企业,还宣传品牌等等,喜欢信息越多越好,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最简单的道理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曾经遇到一个广告主,他就要我在一则半通栏的广告里,打出产品宣传广告、优惠信息、会员广告,最后在我交稿的时候,还要加上招聘信息!好在最后广告主还是听从了我的建议,并且我也使他相信:想要在一则广告里说N问题的结果肯定是什么也得不到。但是现在我们随手翻翻报纸,都会发现产品广告里面附加招聘的广告,为这想不开的广告主感到遗憾。
4、频繁的使用一句话
有个网友很幽默的说,这个讯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接触的广告实在太多,人们早已麻木,可是打广告的自有对策,用泛滥的广告淹没了你,你不得不喝下一两口!这调侃却也道出了一个事实:在广告铺天盖地,同类产品比比皆是的今天,让人们记住你的方法就是反复的强调一句话,那句最经典的话。同样,一则广告如果刊发后效果不错,就要一直用这个广告,直到这则广告失效了再停。
但是遇到很多广告主,当一则广告成功之后,他们总是要我为他们再写新的广告,因为他们觉得又花了几千块钱的版面费不换个广告登有点亏,这太想不开了。我告诉他们,“这则广告现在不是还有几百个电话吗?这证明很有效果,一直的用下去吧,直到他没有效果了,再考虑更换媒体或更换广告。”事实证明,我写的那些可以连续使用5、6期的广告,效果一直表现不错。
假如生命只有最后的一天,我们会将生命所有的能量都使出来,将最重要的事情办完;每一则广告在读者眼中的审核时间都不会超过1秒钟,你只有不足1秒钟的时间来展现产品,能否通过读者的审核,是使他继续阅读的关键。下笔之前,告诉自己——我只能说一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