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浪的社会新闻”的符号化意义兼为“社会”鸣冤
世界上最著名的华文新闻门户网站,新浪网,为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这一点是要承认的。并且,我个人认为,其“影响”要大于“贡献”。
新浪的新闻尽管绝大部分是转载而来,但据其管理层多次公开宣传,它有一套“规范的新闻动作机制”,其选材、加工无不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自成一体。从它对“社会新闻”版块的处理来看,确实具有明显的风格。 截至公元2004年9月8日18点32分,其新闻首页最下方的“社会新闻”版块共18条新闻,其中,有9条涉及性,达一半之多。其中更有数条杂以血腥,如“侄儿同婶婶乱伦被发现,穿内裤跳楼当场摔死”。再看左边的“往日新闻回放”,既然是“回放”,想必更精彩:共11条,3条“黄”,5条“黑”,“黄”得发“黑”计2条。 上面只是信手拈来的一例,在其他时间也差不多。“黄”与“黑”的比例如此之大,若是真实社会的再现,谁人敢居之?近年来,传统媒体的社会新闻也有低俗化的趋势,但尚不至如此。这一拟态环境乃是新浪自己造就的。因其影响广泛(据其自我介绍说,注册用户高达一亿多。),而特色又鲜明如此,因此,一谈到社会新闻,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新浪,一想到新浪的社会新闻,又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性与血腥。就社会新闻而言,“新浪的”这个定语几乎可以成为性与血腥的代称,其符号化意义便在于此。 因为这一符号化意义日积月累的渗透性影响,本来名正言顺的社会新闻变了味,如今,敢昂首挺胸说自己是干社会新闻的记者没几个。 其实,将社会新闻与时政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等并列的做法本来就不科学,社会是什么?据《现代汉语词典》:“1.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2.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在通常意义上,“社会”这个词也是与“国家”或“政府”相对应使用的,而政治、经济或文化,都是社会的一方面。可怜的是,在我们的新闻界,社会乃政治、经济、文化之下最末的一等,正经一点的新闻大都归入上面各类,留给“社会”的便多是糟粕了。 不过,更冤地方还在于,许多媒体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破罐子破摔,把糟粕加工得比本来面目更糟糕,于是“社会”也就越来越不像个社会了。这必不是“社会”自愿的,所以我忍不住要为它鸣冤,并希望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各尽所能,还“社会”一个公道。200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