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方都市报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视觉特刊《色·界》说起
从南方都市报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特刊《色·界》说起
李楠
一座城市如何见证自己?她需要的是一面可以定格的镜子,镜中变幻的容颜和表情,传神地将十年岁月所牵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治于一炉又悄然分界;
一个团队如何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他需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战役。冲锋陷阵、迂回曲折,"打"出来的胆略、智慧和成果,一次次将团队的精神刷新亮色;
二者相加,便成就《色·界》(2007年6月29日)——一个视觉团队对一座城市的影像解读,南方都市报48个版的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特刊。
这是继2006年48版《中国制造》后,南方都市报图片部又一次大型实战演练。全刊分为"品味时光"、"粉墨人生"、"香港与内地"、"感觉香港"四个版块、由24组情节+主题式的图文报道组成。
站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再次起跳,方向和角度因为题材和时机的差异自然不同。按照主创人员的设想,《色·界》所要完成的是:"如何以视觉为主导,运用48个版的篇幅, 构筑视觉语言的语法体系,形成版块结构逻辑,完成对香港意象的整体解构,并进行观察和感悟城市生命的审美关照?"
沿着这样的思路出发,《色·界》被定位为一叠关于香港的视觉杂志——主创人员试图以24个独立的图片故事建立一套放射性的系统,以历史政治的宏大视野解读香港这座城市标本,以及香港之于中国的意义;以具体而微的民间叙事讲述港人故事,关照个体生存以至边缘话语;以对美好香港的诗意向往,消解香港当下的现实之困,以便读到《色·界》的人,在香港之"界"饱览香港之"色",能同时以个人的、政治的、经济的、戏剧化的、日常化的和历史的观点来解读香港。
最后的呈现是否完成了这样的期许? 延续了《中国制造》整体意识,《色·界》从谋篇布局、到选题比重、图片风格、开篇词、版块、标题、导语、边栏、logo设计、文本、以至于图片说明等诸多版面要素的互相呼应,显然更为熟练、利落和精致。记者的触角游走在香港的毛细血管之间,深入到这座城市的发肤肌理,以天星渡轮上的民间女子、叮叮驶来的双层电车,迷宫般的重庆大厦,鱼骨阵的天台屋......这样极其贴身的观察准确地表现了香港的视觉特色,而一些典型人物的典型故事也为总体注入实在情节,图文穿插更为自如,情绪节奏更为协调,每个版块与子专题之间的起承转合更有逻辑性,线索指向更为明晰。
值得一提的是,4个版的《东方之猪》将观念摄影嵌入报道摄影,别开生面。摄影记者将香港文化符号——乐观的草根小猪麦兜置于各种场景,或飞翔,或沉思,由麦兜的视角重新审视香港的方方面面。在手法上或许还比较直白和简单,但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主题先行式的报道摄影中,将主题直接符号化和物化,并进行人为控制,以一种观念暗示更加强烈和明确地表达主题。这或许容易给人以不符合新闻客观的感觉,但究其根源,新闻报道也是在借事实表达观点,传者向受众传播的事实,本身即是按照某种标准选择过的事实。在这个前提之下,报道手段的探索其实是大有空间的。
作为一个视觉传播的富有探索意义的案例,《色·界》再次以一个视觉的独立制作证明了影像在现代传播中的能力和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它仍未完全超越当下视觉传播制作的短板:视觉传播不仅仅是传播视觉。
试从以下三方面论述:
1、 展示与评价的把握——视觉特刊当然以图片为王,48个版图片声色光
影,保持了南都的摄影水准。但SHOW得多,有评价和观点的少。这种大量橱窗式的展示照片,使得《色·界》之"色"还是浮光掠影,流于表面。我认为这是《色·界》最为突出的弱点。
或者说,《色·界》本身就是要做成一个叙述性、展示性的"好看"范本,但是,“只有有意味的形式才是有价值的”,纯粹的叙述和展示铺陈出来的大量图片,其价值还不如一张意味深长的影像;当然,图片不是万能的,但在此刻,图片是义不容辞的主角,整个报道所能达到的深度和高度,文字可以发挥作用,但图片更应当发挥作用。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摄影记者有意无意地重复了自己的视觉语言。过往成功了的光影模式,在《色·界》里再次出现。
因为图片表达观点不足,48个版的视觉积累,更像一本漂亮时尚的观光手册,与十年岁月的深度观察有一定的距离。
2、 宏大叙事与细节表现的把握——24个子题选材有人情,有风情,有感情,好看,并且容易视觉化。但是,多为细节表现,缺少"历史政治的宏大视野",在回归十年这样的重大历史时刻,份量显得轻了。除了"香港与内地"这一版块,其它三个版块的题材很多是十年之前就已存在的,难以用来表现回归十年的“变化”。而当下的报道重点,并不在于解读香港本身,而是在于梳理香港的变化。只有变化,才能使报道呈现丰富的维度,而不是平面的展示。
摄影报道策划的一般程序:提出主题——寻找可视觉化的题材——印证主题。这个程序也暴露了摄影的先天不足:长于细节表现,短于宏大叙事。那么,同理,视觉传播不仅仅是传播视觉,图片的评价性可以使细节具备思想,使平淡显示深刻。
3、 话题延展与结构延伸的把握——总的说来,《色界》采用的还是松散的并列式结构,不是由话题逐渐衍伸放射的结构形式。24个故事,题材多为人为"发现",而不是动态"发生",这便制约了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在事件的发展变化中去诠释的空间。
在《色·界》特刊编排成型付印前,南方都市报数字传媒部门迅速跟进,以为特刊为蓝本,制作了《色·界》电子视觉杂志,在网络上与报纸同步推出,为摄影产品增加了新的出口。新的传播方式使视觉的观看与解读又有了新的感觉。http://news.sina.com.cn/pc/2007-06-29/27/2862.html
从"两翼齐飞"到"视觉优先",视觉传播风生水起,期待下一个探索之作